摘要:以深圳为例,当地研发人员的平均年薪,比重庆高出40%,而两江新区提供了“三免三减半”这样的税收政策,即企业前三年,所得税全免,后三年减半征收。
声明:取材网络,无任何不良引导,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本人删除,万分感谢!
这几年随着芯片产业格局持续地进行调整,越来越多的芯片企业,分别从大湾区,迁移至了重庆两江新区。
首先大湾区芯片企业向重庆迁移的首要驱动力是综合成本优势。
以深圳为例,当地研发人员的平均年薪,比重庆高出40%,而两江新区提供了“三免三减半”这样的税收政策,即企业前三年,所得税全免,后三年减半征收。
除此之外,重庆土地价格,仅为大湾区核心区域的,1/5。例如西永微电园工业用地,挂牌价低至200元每平方米。这些因素,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其次重庆在产业链协同方面的优势也加速了企业迁移决策。
作为国内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重庆聚集了长安、赛力斯等整车厂商。仅在2023年,本地车规芯片需求,量就突破1.2亿颗不过自给率却不足15%。
两江新区规划建设“芯片-整车”工业走廊,这使得封测企业到主机厂的运输半径得以缩短,仅为30公里,与此同时物流成本也因此降低了许多,达到28%。
这种紧密的,产业链协作,为芯片企业提供了更高效且更稳定的发展环境。
除此之外,两江新区还通过政策倾斜,形成了极为强劲的吸引力。重庆把半导体制造归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企业所得税依照15%予以征收,与大湾区25%的基准税率相比,企业的净利润空间,提高了6至8个百分点。这些政策带来的好处,为芯片企业给予了,长期发展的信心。
在构建自身竞争力这一方面,两江新区,将功率半导体作为突破的口子。
三安光电投资70亿元建设6英寸碳化硅晶圆产线,规划年产能24万片,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对800V高压平台器件的需求。2024年一季度,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7%,带动碳化硅器件订单量激增300%。
这个时候,两江新区还大力地推动,产学研之间的深度融合。比如说重庆大学与华润微电子一同,共建了车规芯片实验室,把MCU芯片的研发周期,从18个月压缩到了11个月。
政府设立的2亿元“揭榜挂帅”基金也支持了12个车企与芯片企业联合攻关项目。
开放场景的应用,同样成为两江新区的一大优势。长安汽车,向本地芯片企业,开放自动驾驶数据平台,累计提供了超过50万公里的真实路测数据,使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芯片算法的迭代效率提升了40%。这种开放式的合作,不仅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还让本地芯片企业在技术迭代中占据了主动地位。
目前多家“明星项目”已在两江新区落地。
例如云潼科技的车规级IGBT模块生产线,于2023年正式投产,其为深蓝汽车所配套的热管理芯片,良品率大大提高,成本相较于进口产品显著降低。
该项目从签约开始,到量产结束,仅用了14个月,从而创下了重庆半导体项目的落地速度纪录。
爱芯元智,在两江新区设立了自动驾驶芯片研发中心,其ADAS前视一体机芯片,已完成五代产品的迭代,并且成功地搭载在了3款重庆造的新能源车型上。
除此之外,瑞奇智视投资10亿元,建设多目传感器芯片基地,建成之后,将实现年产200万颗ADAS域控制器芯片,从而填补西南地区智能驾驶芯片制造领域的空白。
跟大湾区相比起来,两江新区在半导体领域这一块儿,很轻松地就开辟出了一条,有着极大差异的发展路径。这条路径与其他地区在半导体领域的发展方式不同,还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风格和特点。
大湾区以消费电子芯片设计为主要方向,像华为海思、汇顶科技等这类龙头企业,在全球手机芯片市场中,占据了35%的份额。
而两江新区则将76%的芯片产能,集中于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其中MOSFET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12%。
在制造环节方面,大湾区依托台积电、中芯国际等这类代工厂,而重庆华润微电子的12英寸晶圆厂已经达成了40纳米车规级芯片的量产,其月产能更是突破至3万片。
这个时候两江新区封测基地稼动率长期维持在95%以上比大湾区封测厂高出15个百分点。
市场结构方面,大湾区60%的营收分别来自出口;而重庆造芯企业80%的订单主要来自成渝地区车企。这种本地化的供应链模式,令其供应链稳定性得以提升42%。除此之外,两江新区还凭借成渝双城经济圈,经由成都的设计与重庆的制造环节之间的高效协作,把订单响应时间缩短到72小时,相较于跨区域协作,效率提升了65%。
这场从大湾区到两江新区的迁移,并非短期现象,而是长期战略布局的一部分。
根据规划,到2027年,两江新区将,会形成规模达300亿级的车规芯片产业集群,在全国市场份额当中,占据18%。
政府承诺,将15%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延续至2030年,以此为企业提供长期的制度保障。
这个时候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碳化硅器件渗透率预计从2023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45%,而两江新区提前布局的产能可满足未来三年60%的国内需求。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半导体版图,正处于地理重构的进程中。当成本政策,以及产业链协同,共同形成一股力量时,两江新区,不再仅仅是被动承接产业转移的“备选地”,而是凭借其精准的定位,和雄厚的生态体系建设,开辟出专属于自己的半导体发展新战场。
来源:小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