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伦敦期间,熊式一翻译的《王宝钏》正在“小戏院”(Little Theatre)上演,他邀请胡蝶前往观看。小戏院虽然座位不多,但构造精致,名副其实。
熊式一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双语作家和戏剧家,深受欧美文坛推崇。
他的代表作包括《天桥》和《王宝钏》等。
他与林语堂、蒋彝并称为二十世纪三位以中英双语创作闻名于世的作家。
熊式一长期旅居国外,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熊式一翻译的英文版《西厢记》书影
1935年,胡蝶作为中国电影界的杰出代表,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欧洲之行。
在伦敦期间,熊式一翻译的《王宝钏》正在“小戏院”(Little Theatre)上演,他邀请胡蝶前往观看。小戏院虽然座位不多,但构造精致,名副其实。
胡蝶一行人到达时,演出已经开始。熊式一、梅兰芳、余上沅等先生早已在座。
《王宝钏》是中国京剧《红鬃烈马》的英文翻译版,熊式一将其介绍给英国观众,公演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胡蝶观看的那一晚,恰逢该剧的第两百场演出,卖座依然火爆(后来总共演出了约九百场,堪称空前成功),这无疑是中国戏剧走向世界的重大突破。
《王宝川》在百老汇演出的宣传品
舞台布景十分简单,中央是一幅天空画境,两侧挂着几幅中国古旧刺绣品,虽不能算作真正的布景,但也营造出了一些中国氛围。
由于京剧舞台的布景在伦敦难以购置,所有道具都是临时从收藏家处借来的,演员的服装也是如此,因此整体看起来有些东拼西凑,略显不伦不类。
甚至几个番兵的服装竟是俄国军服,权当番服使用。
不过,考虑到古代中国常将外国人称为夷狄、女真、番等,细想之下也不算太离谱。
演员全是外国人,没有唱戏,只有英文对白。台步则介于京剧和话剧之间。
在中国观众看来,自然觉得与中国戏剧有所不同,但对于初次尝试演中国戏剧的外国演员,不能过于苛求。
演员们的表演都很认真,尤其是饰演女主角王宝钏的演员,表现尤为出色。
1935年赴莫斯科,上海市长吴铁城代表余先生(右)、胡蝶(中)、梅兰芳(左) 在船上合影
然而,让胡蝶等中国观众感到不适的是那两个检场的人(负责拿跪垫、递茶盅等杂务的跑龙套角色)。
这两个检场人也是外国人,身穿中国长衣,头戴瓜皮小帽,耸肩弯腰,脸上贴着中国式胡子,手笼在袖子里,装出外国人眼中中国人衰弱的样子,在台上走来走去。
胡蝶认为,这两人既非演员,又不在演戏,如此装扮和矫揉造作实在没有必要。
胡蝶提到这段往事,是想让读者了解,尽管三十年代中国已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二十多年,但晚清腐败、国贫民衰的印象并未从外国人的脑海中彻底消除。
整场戏以对白为主,过场时配以唱片播放的中国音乐,如胡琴、三弦等乐器演奏的乐曲。某些场景如跑马等也配上了音效,以增强真实感。
演员的服装因是各处拼凑借来的,显得不够鲜明且不够贴合。
胡蝶曾向熊式一建议,既然该剧已公演多场且获利颇丰,何不从中国订购一批齐全鲜明的服装?熊式一赞同她的想法,但他解释说,外国演员非常迷信,他们认为第一次穿这些服装演出成功,便不愿更换,认为这些服装带来了好运。
散场后,胡蝶等人到后台参观,熊式一介绍梅兰芳和胡蝶与女主角见面,大家纷纷向她致贺。
当晚是该剧的第两百场演出,一个改编翻译的京剧能在莎士比亚的故乡取得如此成功,实属不易,熊式一的努力值得载入史册。
为纪念这一里程碑,戏剧俱乐部举办了庆祝宴会。
熊式一和演员们极力邀请胡蝶出席,可惜她因早有约会未能参加。但那晚的情景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中,或许是因为《王宝钏》在英国的成功深深打动了她。
1935年5月,梅兰芳访英,熊式一竭诚招待,并陪他四处参观。左起:美国歌唱家保罗 · 罗伯逊、梅兰芳、熊式一
梅兰芳先生是家喻户晓、享誉海外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无需多言。
而熊式一和余上沅先生也是海外闻名的戏剧家。
熊式一是近代著名的双语作家和戏剧家,尤其在英国享有盛名。
余上沅则是中国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曾留学美国学习戏剧,1935年任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胡蝶谦虚地表示,以她的学历和经历,实在无法与这些大家相比。
对她而言,他们是亦师亦友的存在。在欧洲之行中,她与他们同行或相聚,从他们身上获益良多,无论是学识还是修养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即使到了晚年,她对他们依然深怀感佩。
来源:一枚小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