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最新数据统计,全球超过30%的人正面临着睡眠困扰,其中一部分患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了损害,甚至还伴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
你是不是晚上躺在床上
眼睛瞪得像铜铃
望着黑漆漆的天花板
思绪像脱缰的野马
困意却迟迟不肯来 “敲门”
要么就是但凡有一丁点儿动静
就能把自己从睡梦中 “捞” 起来
第二天脑袋昏昏沉沉
仿佛被一团棉花塞住
还有睡前刷手机
本想着“就看一小会儿”
结果一不留神几个小时过去了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
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优先之选”
强调睡眠质量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专家
和你聊聊睡眠那些事
据最新数据统计,全球超过30%的人正面临着睡眠困扰,其中一部分患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了损害,甚至还伴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
人的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重要标志。
那么,什么样的睡眠才能称得上是好睡眠呢?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胡少华教授给出了专业的解答。
他指出,判断睡眠质量的好坏,不在于睡了多长时间,关键看三点:第一,入睡快,15分钟内入睡;第二,早晨醒觉迅速,不赖床,不带梦境的情绪反应;第三,白天精力充沛,情绪稳定,不影响社会功能和学习工作。
成年人通常需要7~8小时的睡眠,不同个体存在差异,但如果长期睡眠时长明显偏离正常范围,可能影响身体健康。“所有人对睡眠都有自己的感受,上述的任何指标都不是绝对的。注意自身的精神状态,及时调节很重要。”胡少华说。
近几年来,因睡眠问题前来就诊的人数明显增多,其中青少年、女性和老年人是睡眠障碍的高发人群。胡少华教授的团队对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超过八成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导致这些青少年睡眠节律紊乱的主要原因是情绪问题,这背后与他们的个性特点以及所处的家庭、学校等环境密切相关。
此外,像直播这样的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再加上工作节奏的日益加快,许多职场人出现了无法正常入睡、入睡时间慢等问题,还有人存在“睡眠节律延迟”的情况,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却迟迟不肯入睡。胡少华表示,睡眠问题往往与个人的认知观念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何改善睡眠
首先需要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建立起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其中,自我管理尤为重要。睡眠节律是指人体按照24小时一周期的规律进入睡眠和恢复清醒的生理现象,主要受光照、温度、社会生活等因素的影响。
自我管理的第一要务就是维持节律。“我们的人体就像一个精密的生物钟,需要与大自然的规律相融合,建立起稳定的生物节律和社会节律。”胡少华说,作为社会人,每天的起床、工作、学习、运动、社交以及应酬等都应该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杂乱无章,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那么他的睡眠质量一定会受到影响。
而在睡眠问题上,目前大众还存在着不少误区,导致睡眠问题愈发严重。
误区
补觉能弥补熬夜的危害
真相
虽然补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疲劳,但长期熬夜对身体的损害是多方面的,且难以完全逆转。
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内分泌、免疫系统等正常功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风险。即便后续进行补觉,身体的代谢节律也难以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
误区
睡前喝酒有助睡眠
真相
酒精虽然可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感到困倦,但它会干扰睡眠结构,抑制快速眼动睡眠,使睡眠变得浅而破碎。长期睡前饮酒还可能导致酒精依赖,进一步加重睡眠障碍。
胡少华教授提醒,如果连续两周以上都存在睡眠困扰,或者经过自我调整后,仍然存在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不佳的情况,建议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咨询。“寻求帮助,不是指立马去医院开安眠药治疗。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失眠的原因。”胡少华强调,失眠只是一个症状,更是一个反映心理健康问题的窗口,需要找出病因,及时调节、治疗。
专业的医生团队可以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治疗手段,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帮助患者改善睡眠状况。
“随着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我们眼下也在开发数字疗法在睡眠障碍上的应用。”胡少华表示,随着可穿戴设备等新型诊断工具广泛融入患者生活,数字化疗法也将极大提升诊疗便利性和效果。未来借助科技力量,个性化精准治疗将引领睡眠医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整理自潮新闻、杭州新闻报道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
通讯员: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 陈文浩
本文专家
来源:浙大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