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矿山的金沙实践:鑫达煤矿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的双赢之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1 15:11 3

摘要:在黔西北的群山之间,一场“黑色”与“绿色”的辩证实践正在改写传统矿山的命运轨迹。作为贵州省首批“绿色矿山”创建示范点,金沙县高坪乡鑫达煤矿以1159.95亩复垦绿地为答卷,用三年累计112.21公顷生态修复面积作注脚,在露天开采的轰鸣声中开辟出一条“开采-修复

在黔西北的群山之间,一场“黑色”与“绿色”的辩证实践正在改写传统矿山的命运轨迹。作为贵州省首批“绿色矿山”创建示范点,金沙县高坪乡鑫达煤矿以1159.95亩复垦绿地为答卷,用三年累计112.21公顷生态修复面积作注脚,在露天开采的轰鸣声中开辟出一条“开采-修复-反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玉米田里无人机划出的科技弧线,到边坡上火炬树扎下的生态根系,这座年产能百万吨的矿山正以系统化治理方案,向人们展示了绿色发展的又一生动实践——

从“黑色”到“绿色”:一座矿山的转型之路

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高坪镇金林村,一座面积达10.3174平方公里(露天开采面积为4.1平方公里)的露天煤矿——鑫达煤矿,正以“边开采、边治理”的模式,书写着矿业开发与生态修复并行的新篇章。

自2022年9月开工建设以来,鑫达煤矿不仅实现了年产能100万吨的高效开发,更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将1159.95亩废弃土地复垦为高标准农田和林地,成为贵州省露天煤矿绿色转型的标杆企业。

生态修复面积:2023年完成65.75公顷,2024年新增25.26公顷,2025年计划治理21.2公顷;

复垦成果:恢复林地677亩、耕地108亩,打造机械化耕种农田;

技术投入:采用“边坡清理+覆土+截排水沟+植被恢复”综合治理模式,土壤质量严格遵循国标。

系统性治理:从边坡到农田的全链条修复

在鑫达煤矿的露天开采区,生态修复绝非简单的“覆土种草”。项目团队根据地形特点,设计了分层治理方案:

边坡治理:清理松散石块、修建挡土坎(总长3310.52米)和截排水沟(3192.50米),防止水土流失;

土壤改良:覆土厚度≥50厘米,严格检测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确保种植土符合国家标准;

植被恢复:耕地种植油菜、玉米等作物,林地混交乔木、灌木和草籽,形成多层次生态屏障。

技术创新:绿色矿山的科技底色

鑫达煤矿引入智能化监测系统,实时追踪边坡稳定性和土壤质量。矿长尹渡生介绍:“我们与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矿山生态修复大数据平台’,通过遥感技术和传感器,动态评估修复效果,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达标。”

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答卷

助力乡村振兴:农田与产业的联动

鑫达煤矿将复垦耕地纳入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108亩农田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给金林村集体,带动200余户村民增收。

高坪镇镇长钟华勰表示:“这些农田年产值预计超百万元,还解决了50多个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了‘矿山反哺乡村’。”

地质灾害治理:安全与生态并行

尖峰岭曾是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通过削坡减载、植被固土等工程,现已稳定并恢复为生态林地。

鑫达煤矿总工程师彭海岷指着修复后的边坡说:“这里种了火炬树和紫穗槐,根系能加固土壤,还能吸收重金属,一举两得。”

从裸露的矿坑到生机盎然的农田,从机械轰鸣的作业区到鸟语花香的林地,鑫达煤矿用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在这片曾经被撕裂的土地上,绿色已成为最动人的发展底色。

未来展望:从标杆到典范的升级之路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新起点,鑫达煤矿将生态优先理念深度融入全产业链条,以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为抓手,锚定三大战略目标,向“零碳矿山”发起冲锋。

零废弃矿山:资源循环的闭环革命

“剥离表土不是废弃物,而是未来生态系统的‘种子库’。”鑫达煤矿总工程师彭海岷指着正在运转的土壤筛分生产线介绍道。为实现2026年表土100%回用目标,矿区建立了一套从剥离、检测到储存的智能化管理体系 。

精准剥离:采用三维建模技术预判土层分布,分类剥离腐殖土、生土和岩层;

科学储存:建设6座防渗防尘表土堆场,配备温湿度传感器和自动喷淋系统;

动态调配:根据修复区土壤需求,按需调配不同配比的改良土。

目前,矿区表土回用率已从2023年的68%提升至85%,预计2025年底将建成西南地区首个矿山土壤银行,年周转表土量可达50万立方米。

碳减排行动:清洁能源驱动绿色开采

在矿区东侧山坡,首期10MW光伏矩阵正在铺设,深蓝色光伏板与修复后的边坡植被相映成趣。

“这些光伏板不仅能满足矿区30%用电需求,还能为边坡生态监测设备供电。”

新能源项目部主任王光约算了一笔账: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1200万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1万吨,节约标煤4000吨。更值得期待的是,矿卡充电桩、破碎站等耗能环节正在试验氢能替代方案,计划2026年建成“光-储-氢”多能互补体系。

生态产业延伸:从工业伤疤到文旅地标

沿着修复后的矿山公路盘旋而上,曾经的排土场正在变身“梯田艺术公园”——油菜花海与光伏矩阵构成大地艺术景观,井下巷道改造的矿山博物馆初现雏形。

文旅规划师李锋展示着设计图:“我们将利用40米高差边坡建设悬崖观景栈道,在+1305平台打造矿业遗址露营基地,预计2026年接待研学游客超5万人次。”

过去:每开采1万吨煤,产生0.8亩裸露土地;

现在:每修复1亩土地,可创造3.6万元/年的农业产值;

未来:矿山公园预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增收2000万元/年。

当夕阳为复垦区镀上金边,播种机在北斗导航下划出笔直的轨迹,这片土地的故事早已超越单纯的环保叙事——在这里,每一株玉米的拔节声都是生态文明的注脚,每一块光伏板的电流都涌动着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脉搏。

文:戴志东 康峥雄

来源:中国环境监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