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匠文选|尚小云:找到每个程式的生活依据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1 15:23 5

摘要:尚小云(1900—1976),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邢台。京剧表演艺术家,尚派艺术创始人。初习武生、花脸,后改旦角,声名渐起。1916年8月正式出科,由孙怡云创腔并操琴,受益颇深,遂改名“小云”。1918年自组“重庆社”,不断排演新剧目。1937年在北平创立

尚小云(1900—1976),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邢台。京剧表演艺术家,尚派艺术创始人。初习武生、花脸,后改旦角,声名渐起。1916年8月正式出科,由孙怡云创腔并操琴,受益颇深,遂改名“小云”。1918年自组“重庆社”,不断排演新剧目。1937年在北平创立“荣春社”,培养了一批杰出京剧人才。其“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剧目有《汉明妃》《打渔杀家》《秦良玉》等。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常务理事。

“做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派”,它和“唱功”占有同样的重要地位。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首先是要求有真实感。所谓“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但戏曲舞台上的真实,与生活中的真实,又是有区别的。比如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所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看,应当怎样看?指,又该如何指?骑马、坐轿,开门、关门,上楼、下楼,与生活中的样式并不完全一样,在戏曲舞台上,是通过戏曲特有的程式动作来进行的,而在戏曲的程式动作之中,又包含着技术的难度和舞蹈的美感。观众也总是通过欣赏程式动作的技术性和它的优美的舞蹈姿势来理解程式动作的内容的。因此,做功的优劣,首先在于能否正确的认识和运用戏曲中的程式动作问题。

我的看法是,戏曲舞台上的各种程式动作,虽然有时它的技术性较强,而且有时是很夸张的,但是它们都是来自生活的,每一个程式动作,都有着它们的生活根据。我们在运用戏曲中的程式动作时,要找到它们的生活依据。

尚小云之《失子惊疯》

比如不同的人物,性别、年龄、感情变化、性格特点等各方面的不同,在程武动作的运用上,是不会一样的。《秦香莲》中的秦香莲和《武家坡》中的王宝钏,同是青衣角色,就不能用同样的程式来表现它。因为人物不同,环境不同,心情也不同。

秦香莲是带领着两个孩子去寻找自己的丈夫,好容易找到了,又发觉丈夫被招为皇家驸马,秦香莲见到了陈世美,陈不但不认,反而把她们母子赶出门外,这是一种多么让人心酸、失望的心情啊!而王宝钏则是丈夫出外十八年,自己在家苦守寒窑,受尽千辛万苦,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忽然听说丈夫托人给自己带来了书信,满怀着高兴和希望的心情去取书信。如果把秦香莲的身段硬加在王宝钏的身上,显然是不相宜的。

我们研究做派,首先要掌握你所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年龄、出身、身份、性格、社会经历以及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等等,在明确了这些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再去设计身段就有了根据。

尚小云、谭富英之《红鬃烈马》

我过去所扮演的人物,虽然大多是性格爽朗,富有斗争性的女子,如梁红玉、王昭君、小玉、何玉凤等等,但是由于人物的年龄和境遇不同,在动作上是有很大差异的。千篇一律,演什么角色都是这一个身段,这是戏曲表演中最要不得的。

当然,戏曲的各种程式动作,在求其真实的前提下,还要讲究造型的优美。戏曲的动作大多是夸张性的,但要夸张的适当,动作不要见棱见角,劲头不要使得太拙,用力要均匀,要学会含而不露地用心里的劲来指挥动作。

尚小云之《十三妹》

就以旦角里的刀马旦和武旦的亮相来说,身子要偏一些,因为身子亮得太正,就显得呆板。另外,还要求稳当、干净,防止鼓胸、端肩、歪头以及大喘气等等毛病。

动作的优美,除上述的一般性要求外,还要学会根据演员不同的条件给予不同的处理。比如胖人和瘦人,身材高大和身材矮小的演员在表演动作上就不能一样。一般讲,身材高大的演员宜亮矮相,身材矮小的演员宜亮高相;胖人宜亮侧相,瘦人宜亮正相。尤其是身材高和身材矮的演员同时在台上表演的时候,更应注意。

(《名旦尚小云》)

文章来源 | 梨園雜志

*文章及图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已标明来源,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即作处理。

纪录片《百年巨匠——尚小云》片段

《朝闻天下》报道《百年巨匠·京剧篇》开机仪式

2015年7月13日,《百年巨匠·京剧篇》开机仪式在北京梅兰芳纪念馆举行

2015年7月13日,在《百年巨匠·京剧篇》开机仪式上,《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先生与梅兰芳先生之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尚小云之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女士,荀慧生亲传弟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女士等合影

尚长荣为《百年巨匠》宣传片京剧篇代言

刘长瑜为《百年巨匠》宣传片京剧篇代言

尚长荣出席《百年巨匠·京剧篇》开机仪式

监制 | 厚轩

编辑 | 易辰 神奇海螺

“百年巨匠”

《百年巨匠》音乐篇经典作品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

《百年巨匠》百位大师风采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百年巨匠》京剧篇“龙凤呈祥”及名家名段演唱会在梅兰芳大剧院成功演出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2018),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31项纪录片大奖。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体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241家平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来源:百年巨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