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 《逐梦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之路(青少年图文版)》:一部航天科普图书背后的雕琢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1 15:44 5

摘要: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读者期待高质量的航天题材作品。《逐梦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之路(青少年图文版)》正是为满足读者期待而策划出版的图书。本篇编辑手记记录了我在策划、编辑这本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实践,分享给大家。

作者: 兰宁远 著

责任编辑:张洋洋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22-11

一部航天科普图书背后的雕琢

——《逐梦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之路(青少年图文版)》编辑手记

万卷出版公司

张洋洋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读者期待高质量的航天题材作品。《逐梦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之路(青少年图文版)》正是为满足读者期待而策划出版的图书。本篇编辑手记记录了我在策划、编辑这本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实践,分享给大家。

深研细悟:重大题材的多元化开拓

2021年6月,随着科普板块的崛起,“做一本科普图书”的想法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但科普图书的范围很大,选哪个主题来写?那段时间,正值中国空间站即将建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圆满发射,新闻里时常播报相关信息,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查阅了中国载人航天及中国空间站建设的资料,了解到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2021年和2022年中国航天事业将快速发展,将连续发射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将在新建成的中国空间站长期驻留。出版此类图书,极具价值和意义。于是,图书的主题就这样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

主题确定后,便是选择合适的作者了。航天题材对作者的要求很高——既要熟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的过程,又要具备载人航天的相关科学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我求助于业内的同事、朋友,最终王维良社长向我推荐了兰宁远。兰宁远是航天类题材中年作家中的知名作家,在1998年加入中国航天大军,几乎参加了每一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采访和创作。20多年来,他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指挥者、实践者任新民、孙家栋、屠善澄、丁衡高、沈荣骏、翟志刚、刘洋等均有过深入接触与交流,对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研制及幕后故事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素材,曾创作多部航天题材作品,并多次获得冰心散文奖、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等。

我很快联系了兰宁远,他表示同类题材的书他已经创作了多部,本次要有新意。

另辟蹊径:打破科技与文学的壁垒

科普作品创作,把握科学性、可读性、趣味性之间的平衡是十分不易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但具体浓缩到一本书中,讲足、讲透并不容易。我与兰宁远就图书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多次探讨,我还专程去北京拜访。这次拜访是卓有成效的,图书的主题内容确定了——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之际(2022年),出版一部记录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的科普读物。图书既然定位为科普读物,其主要读者便是学生群体,那么图书的文字量便不宜太多,适当地添加图片可以让学生对航天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这样一来,图书的形式也确定了——青少年图文版。

2022年6月,作者交稿,拿到稿件后我第一时间读了起来。书中将航天科学原理与具体的科研、工作流程结合起来,把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与解决难题的思路结合起来,逻辑缜密,叙述严谨,细节丰富。全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严谨的航天知识与精彩的航天故事生动地结合了起来,稿件质量极高。随后,我与作者一起查找相关一手资料,对书中的细节进行核准,如引文、人名、时间、事件等。随后,作者向我推荐了航天摄影家王泗江,其长期为“中国载人航天”“我们的太空”等官方媒体供图,摄影作品多次在全国和国际摄影展中获奖。王泗江向我提供了300余张摄影图片,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各个关键时刻。之后,我与作者共同从300余张图片中挑选了118张跟文字贴合的图片。

稿件的文字和图片都确定后,一个好消息传来——图书入选了2022年科普中国创作扶持项目!这更加大了我的信心,但是我依旧迟迟没有发排,总觉得内容上还差了什么,我反复翻看稿子与图片,最终发现确实差了东西——作为一部青少年科普图书,书中那么多图片,却缺少一些飞船内部构造、运行轨道等图解类图片!于是我与作者再次梳理了稿子,最后决定请人依据权威资料手绘神舟载人飞船内部结构示意图、飞船运行轨道示意图、飞船发射返回全程图、飞船返回舱着陆示意图等图片。这些能让青少年读者对航天知识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更直观的理解。

精雕细琢:提升图书的品质与分量

作者兰宁远曾与我说过,他在写作时总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对他说的话:“文艺创作不光说成就,也应该讲讲挫折,让大家知道中国走过这条飞天之路其实是挺不容易的。”于是,他对稿件多次修改、完善。在几个月的出版流程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陆续有新的进展,于是,每新发生一项重要进展,作者就补充一部分文字,前后共补充了四次。

图书定版之后,除了正常的“三审”之外,王维良社长也审读了稿件,并针对书中的文字、图片、排版等提出了诸多好的建议;之后,出版社还安排将书稿送与中国科协、省委宣传部及相关外审专家审读。审读专家们高度肯定了书稿的主题、创意,同时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最好加入国家和老一辈革命家对于航天事业设计的宏图,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航天人的殷殷嘱托,新时代航天梦等内容,这样会使图书更加厚重饱满。

确实,对于科普图书来说,科学是骨架,人文是血肉,二者兼具,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于是我与作者商议,如何补足这部分内容。作者补充了“中国为什么要开展载人航天”“实施这一重大工程对国家的战略意义是什么”等相关问题,以帮助读者理解科学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引导读者思考科学背后的问题。

在图书进行到二校的时候,兰宁远邀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副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航天局首任局长刘纪原两位专家写序,他们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奠基人。图书得到了两位专家的一致肯定,认为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高度结合的优秀作品”。

作者兰宁远的书法写得很好,我便提议,让其为书名题字。兰宁远却说,可以请中国首批航天员邓清明题字,图书出版之时,正是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前后,由他来为书名题字更有意义。最终,航天员邓清明同意为书名题字。图书也在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前顺利出版。

投身于出版,虽然是个人的志向与选择,但作为编辑,更是一种担当。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时间节点,出版自然不能缺席。期待中国航天能持续取得突破,也期待自己能够有更多记录中国航天探索细节的图书出版。

来源:辽宁出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