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的中国马拉松运动:是要速度还是要温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1 15:44 4

摘要:春暖花开,何不畅快开跑?进入3月份,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马拉松赛事密集上演,有跑友调侃“周末两眼一睁,全是马拉松”。可以说,马拉松路跑运动在过去迎来了“十年黄金发展期”。然而,如何实现马拉松赛事的质量提升,成为各地“文体商旅展”互相融合、拉动消费的一把利器,成为

摘要:实现马拉松赛事的量质齐升,需建立立体化质量模型。

春暖花开,何不畅快开跑?进入3月份,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马拉松赛事密集上演,有跑友调侃“周末两眼一睁,全是马拉松”。可以说,马拉松路跑运动在过去迎来了“十年黄金发展期”。然而,如何实现马拉松赛事的质量提升,成为各地“文体商旅展”互相融合、拉动消费的一把利器,成为摆在城市和行业面前的核心命题。

眼下,当各地政府争相将马拉松视为城市名片时,赛事的运营、管理和服务却屡屡传出不和谐声音。3月初的苏州马拉松赛,跑者在学校门口便溺;阆中马拉松让选手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等了半个多小时都取不到自己存的包;前不久的南京半马就变成了“寒马”,主打“最美赛道”,赛后却因接驳车运力不足导致数千人滞留;大连马拉松、临沂马拉松和杭州马拉松都出现了引导失误甚至阻挡选手冲刺的情况;就连老牌的北京马拉松都出现了“奖牌印制乌龙”事件;而诸如“套牌”“替跑”等现象,更是屡禁不止。

这些乱象或许就是国内马拉松路跑赛事“质”和“量”难以匹配的一个写照。

先说“量”的激增。2014年,全国只有51场马拉松。当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颁布,自此,以马拉松为代表的中国路跑运动迎来黄金十年。2025年中国田径路跑协会工作会议透露,2024年,全国共举办各类路跑赛事749场,参赛人次达到704.86万人,较2023年同比增长100万人次赛事分布范围涵盖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近800个市区县。‌今年刚刚开局,马拉松赛事的数量还在提升,整个3月份,全国有107场各类马拉松赛事,单单3月30日一天,就将有38场马拉松赛事。

当广大跑友从“没比赛跑”,到“比赛挑花了眼”的时候,赛事主办者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中国田协数据显示,像上海马拉松、厦门马拉松等头部赛事报名中签率低于15%,而三线以下城市赛事常现名额报不满的情况。

于是,一些比赛在策划定位上就开始另辟蹊径,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一些赛事,还有诸多定位于美食、赏花、动漫等主题的赛事……特别是美食,曾经马拉松补给是越简单越高效越便捷,但近两年,风向变了,国内不少马拉松比赛开始拼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如济南马拉松的烤肉,济宁马拉松的烧鸡,青岛马拉松的蛤蜊啤酒两件套以及成都马拉松的钵钵鸡和腊肉饭……像极了农村大席。

这些赛事追求“网红化”传播点,寄希望于“出圈”,却忽视赛事服务的基本逻辑——赛道的设置和保障、运动员的全过程服务等,从而导致了“质”的不高。

在国际马拉松路跑界,有响当当的波士顿、伦敦、柏林、芝加哥、纽约和东京这“六大满贯”,代表了马拉松运动的最高水准。水准高在哪里?并不只是高水平选手多。在国际田联认证的白金标赛事评估体系中,服务权重占评分标准的47%,可以说马拉松比赛一半的工作重心还是必须聚焦于赛事本身,这和国内部分赛事仍将80%的预算投入在明星邀请和开幕式造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赛事方面,我们有全球知名比赛可以对标。比如在空间维度,优化赛道设计避免急弯陡坡,参照东京马拉松将城市地标串联为流动景观;在时间维度,完善从报名到赛后48小时的全周期服务,借鉴柏林马拉松的“分段存取包”系统;在技术维度,未来可以运用AI人流监测预警系统防范补给站混乱风险;在服务维度,波士顿马拉松历经127届迭代形成的标准值得镜鉴:赛道每2.5公里设置医疗点,志愿者与参赛者比例达1:3,甚至细化到为不同配速跑者设计分流通道。这些细节看似微末,实则是构建赛事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榫卯。

而为了吸引更多的入门级跑步人群、女性和青少年跑者,国内外也有不少值得称道的人性化作法。比如日本名古屋女子马拉松、芝加哥马拉松为每位完赛者定制姓名墙,上马系列赛的女子半马将完赛奖牌设计成精巧的项链,邀请小朋友在终点一边创作图画一边为自己的母亲加油……这些爱心暖暖的举措让赛事变得有趣而富有温情。

发令枪响,黄金万两。国家最新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到,要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将文体旅游消费列为重点培育对象。地方政府敏锐捕捉到马拉松“一赛带多业”的乘数效应——参赛者的交通、住宿、餐饮消费构成完整产业链,“跑一场马,爱一座城”早已是政府们心照不宣的潜台词。

马拉松提振消费的功力能否真正见效?带动经济效益的能量有多少?提升品质,避免赛事翻车是关键。除了对标国际标准,各马拉松赛事主承办,还要不断培植专业化的运营队伍和企业,持续提升专业办赛力量,加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毕竟,跑友反馈的赛事真实口碑,也会对地方城市带来深远影响。

马拉松赛事作为观察城市发展的棱镜,其质量跃迁之路,本质上是中国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微观投射。唯有摆脱“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路径依赖,方能在全民健身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浪潮中,跑出文体旅深度融合的加速度。

来源:劳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