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豹研究院:2025年海绵钛市场规模预测及竞争格局分析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1 15:36 4

摘要:湿海绵钛市场未来5年呈现乐观增长景象,中国海绵钛产量已实现连续5年增长,各主要生产企业通过各自的工艺技术进步和管理经验的积累,已逐步向全流程、大型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2017-2022年中国海绵钛市场快速增长,产量由6.91万吨增长至17.5万吨。随着技术进步

头豹研究院:2025年海绵钛市场规模预测及竞争格局分析

头豹研究院对于海绵钛行业市场规模的预测

湿海绵钛市场未来5年呈现乐观增长景象,中国海绵钛产量已实现连续5年增长,各主要生产企业通过各自的工艺技术进步和管理经验的积累,已逐步向全流程、大型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2017-2022年中国海绵钛市场快速增长,产量由6.91万吨增长至17.5万吨。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使海绵钛产能、产量占据世界绝对领先地位,未来中国海绵钛的产能、产量将会增长至数十万吨。海绵钛的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32.39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113.26亿元,预计未来五年海绵钛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91.3亿元。

中国海绵钛市场规模增长的原因主要有:(1)下游高端领域钛材需求逐年增加,拉动对海绵钛的需求增长。海绵钛下游钛加工材消费量由2017年的5.5万吨增加至2022年的15.1万吨,年复合增速为20.79%。全球钛材消费结构中钛材主要应用于高端需求领域,其中航空领域用钛占比高达46%;而从国内需求结构来看,整体呈现民用化和低端化的特征,其中传统化工用钛占比45%,航空航天用钛占比仅为23%,海洋工程和船舶用钛占比6%,医疗用钛占比4%。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2015-2017年航空航天钛材消费量分别为6862吨、8519吨、8986吨,分别同比增长41%、24%、5%。“十四五”规划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加速期,军工装备等高端领域用钛将大幅提升,钛材行业在稳固扩大传统市场的同时,加速拓展在高新领域的应用,传统化工行业用钛量稳步增长,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医疗用钛等领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从而推动海绵钛需求增长;(2)多家海绵钛生产企业实现技术突破,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优化海绵钛生产工艺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新疆湘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掌握了目前主流的镁热法制钛工艺,拥有“钛矿-高钛渣-四氯化钛-海绵钛-高端钛合金材料-钛复合材料”全产业链,并配套氯碱生产,实现了海绵钛生产的产量规模化、设备大型化、产品质量高纯化、生产控制自动化,自主研发的20吨大炉型海绵钛钛坨,能耗方面比同行降低了15%,产能提高了20%;龙佰集团2022年单月产量超4000吨,年产3万吨转子级海绵钛智能制造技改项目、3万吨/年转子级海绵钛技术提升改造项目、年产1万吨海绵钛生产线升级改造创新项目均已建成投产,公司海绵钛产能达到5万吨/年,现有云南和甘肃两大海绵钛生产基地;洛阳双瑞万基钛业开展“三高一低”(高纯净性、高均匀性、高一致性、低成本)海绵钛技术攻关,实现10吨炉航空级小颗粒海绵钛得料率达到80%。海绵钛冶炼、钛材加工环节不断地探索节能降耗新工艺,进而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产品质量的提升,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海绵钛产能将达到40万吨,产量达30万吨,产量与产能比2021年翻一倍;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获得质量稳定的高端海绵钛产品将会是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海绵钛行业从短期来看,需求主要依靠化工和航空航天拉动;从中长期看,海绵钛的需求主要伴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拓展而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主要受以下因素的推动:(1)军用飞机数量增加和新型号战斗机占比提升及民用航空领域高端钛材的应用。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钛材应用在航空领域的数量为3.3万吨,相较于2021年增加了1万吨;根据《world air forces 2022》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军用飞机数量共有3285架,较2020年增加25架:(2)海洋工程和运输领域中,得益于船舶工业钛材使用比例会提升及海水淡化装置需求的推动。2022年钛材应用在船舶领域为0.5万吨,相较于2021年提高了应用在船舶工业的钛材数量。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预计到2025年中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25万吨/日以上,其中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05万吨/日以上,海岛地区新增海水淡化规模20万吨/日以上,推动建设一批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和海水循环冷却工程。

经头豹研究院分析,海绵钛行业竞争格局概况如下:

海绵钛供给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正加速扩张。2021年中国海绵钛生产企业有10家,总产量达139929吨。2021年国内海绵钛产量前三名分别为新疆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海绵钛分公司与洛阳双瑞万基钛业有限公司,产量分别为2.60万吨、2.43万吨、2.00万吨,产量合计占比50.23%,市场形态为低集中寡占型。按海绵钛产量可将竞争企业分为3个竞争梯队,其中产量大于2万吨的新疆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海绵钛分公司与洛阳双瑞万基钛业有限公司是海绵钛行业的龙头企业,产量小于2万吨但大于1万吨的朝阳金达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遵钛(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龙蟒佰利联新立钛业公司和朝阳百盛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中部企业,以及产量小于1万吨的宝钛华神钛业有限公司、四川盛丰钛业有限公司和鞍山海量有色金属材料制造有限公司为该行业的尾部企业。海绵钛生产企业的产量和其所持有的专利数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海绵钛分公司在竞争公司中持有的专利数量最多,共有154个专利,反映出该企业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较大;而持有专利数量较少的企业,其海绵钛产量在市场中也较低,竞争能力较弱。

龙头企业产量突出,市场占有率强主要有两个原因:(1)龙头企业兼并,利用自身资源开拓市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海绵钛分公司为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所属分公司,攀钢集团是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依靠自主创新建设发展起来的特大型钒钛钢铁企业集团,2010年5月,与鞍山钢铁集团重组,成为鞍钢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攀钢拥有独特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但是地处偏僻,受到资金、技术限制未能深度开发;鞍钢可以将自身在资金、管理和技术上的优势弥补给攀钢,此外在特钢领域占据优势的鞍钢也可以进一步开挖四川等西南市场。钛钢联合有明显的产业互动性钛钢结合的优势在于钢铁企业特殊钢轧钢工艺既可轧特殊钢,也可针对钛材的特性实施钛材加工,成本低、生存能力强、互补性强,具有明显的抗风险意识。进入21世纪后,攀钢海绵钛实现了以攀西地区钛矿冶炼钛渣为原料,生产高品质海绵钛的技术突破,为攀西地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2)卓越技术提升产量,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竞争率、扩大市场占有率。新疆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7月8日,是中国国内首家“钛矿-海绵钛-钛加工材-钛制品”的钛全产业链公司,实现了海绵钛生产的产量规模化、设备大型化、产品质量高纯化、生产控制自动化,从钛矿到海绵钛以及铸锭、板坯、钛加工材,真正做到全流程把控从而保证原料可靠;自主研发的20吨大炉型海绵钛钛坨,能耗方面比同行降低了15%,产能提高了20%,突破产业链瓶颈,扩大市场占有率打下坚实基础。攀钢集团在现有的流水线镁电解工序大循环稳定运行基础上,于2020年12月份进行镁电解扩能改造,引进了多极性镁电解生产工艺技术,该工艺相比流水线镁电解工艺,具有电能消耗少、自动化程度高、单槽独立产镁、氯化镁高效循环、成本低、质量优、易管控等优势。项目全面达产后,镁产量不仅能满足该公司海绵钛精镁消耗物料平衡,降低生产成本,还能为海绵钛二期项目建设提供镁电解技术工艺参考,夯实攀钢海绵钛制造成国内最低的行业竞争优势。洛阳双瑞万基钛业开展“三高一低”(高纯净性、高均匀性、高一致性、低成本)海绵钛技术攻关,实现10吨炉航空级小颗粒海绵钛得料率达到80%。

海绵钛产业未来竞争会更激烈,目前海绵钛行业已步入成熟期,2023年较多企业有新增产能要释放且下游应用增速放缓。在绿色环保政策出台和下游应用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海绵钛厂商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以赢得市场份额。(1)绿色环保政策出台,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解决能耗过高问题。随着中国绿色发展目标的提出,海绵钛生产过程中能耗过高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而通过技术提升,降低海绵钛的能耗问题,也可以降低海绵钛生产的成本,更有利于扩大其应用。海绵钛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和低位运行的市场价格以及航空航天、军工等高端用户对海绵钛产品质与价的要求,迫使海绵钛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来解决“卡脖子”等瓶颈问题,进而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方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规模效应,实现持续盈利。(2)下游应用增速放缓,未来航空航天需求增长速度是否能超过企业产量仍不确定。2022年冶金、电力、制盐、体育休闲、海洋工程领域的用钛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化工、船舶领域用量的增长与冶金、电力、制盐、海洋工程领域用量的下降,主要原因都可归因于下游行业周期引发的波动。体育休闲领域对钛用量的下降,则反映出近年来在疫情影响下,以高尔夫为代表的体育休闲领域出现整体性的需求下降,且何时能够有所改观也难以预判。因此,海绵钛市场仍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目前中国国内主要几家海绵钛企业暂无控制产量的计划,因此海绵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仍将持续。

来源:头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