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部署,八宿县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比赛为纽带,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语言文化热潮”。活动启动以来,全县上下凝心聚力,通过“演讲+书写”双赛道竞赛形式,不仅展现了群众对通用语言的热情,还融合了红色基因、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内容
为深入贯彻落实“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部署,八宿县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比赛为纽带,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语言文化热潮”。活动启动以来,全县上下凝心聚力,通过“演讲+书写”双赛道竞赛形式,不仅展现了群众对通用语言的热情,还融合了红色基因、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内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鲜活力量。截至目前,赛事累计举办村级预赛210场次,覆盖群众超1400人次,乡级初赛完成18场次,吸引54名优秀选手晋级县级复赛。
一、语言竞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普通话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心灵的桥梁。”八宿县以“红色”为引领、“活动”为载体,全面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广泛普及。在各乡村的赛场上,参赛者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生动讲述、书写着一个个动人故事,从绘声绘色的昌都解放历史、到民族团结故事、再到乡村振兴实践,从一笔一划书写党的政策、到红色经典语录、再到家乡发展变迁,通过语言与文字的双重表达,群众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党的政策、红色历史、爱国情怀认识,有效破解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瓶颈难题。作为赛事评委的吉达乡党委书记仁青贡布所言:“每一篇演讲、每一幅作品,都是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群众们在语言实践过程中能够深刻感悟党的初心使命,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双线宣传,焕发基层组织崭新活力
“比赛能办得这么红火,多亏了村干部们跑断腿、磨破嘴!”拉根乡瓦达村村民卓嘎笑着感慨。为动员群众广泛踊跃参与,村“两委”干部主动积极作为,在驻村工作队的精心协助下,创新采用“线上+线下”双线宣传模式,微信群每日推送比赛资讯,广播循环播放活动应知应会内容和红色经典诵读,驻村工作队还走遍牧区帐篷,用“马背宣讲”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在组织过程中,村“两委”干部们不仅成为活动的“主心骨”,更化身学习的“排头兵”。江查村村干部高松坦言:“以前开会用普通话磕磕绊绊,现在每天跟着手机上的软件练习发音、备战比赛,连村里的大学生都夸我进步大!”通过赛事锤炼,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显著增强,党员干部带头学语言、办实事,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有效提升、充分发挥。
三、以文化人,奏响和美乡村奋进乐章
赛场不仅是竞技场,更是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各乡(镇)巧妙挖掘本地红色资源、革命故事,让历史“活”起来、文化“动”起来。在吉达乡同空村,参赛者果洛江村身着传统服饰,情真意切地讲述“金珠玛米”的感人故事;拉根乡组织选手走进七十一道班旧址、怒江桥纪念馆开展沉浸式教育,让“两路精神”扎根在党员干部群众心中永葆生机活力;邦达镇通过镇史馆展览,将比赛与文旅融合,吸引诸多游客驻足聆听。赛后,年轻选手泽仁四郎感慨道:“以前觉得红色历史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它就藏在村里的老屋、山间的公路上。”许多村民表示,通过比赛重新认识了家乡的红色底蕴,更坚定了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心决心。
目前,八宿县计划将赛事经验推广至更多领域,开设“夜校语言课堂”助农牧民提升技能、打造“红色文化双语角”促进文旅融合。八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委办主任郁俊杰表示:“我们不仅要‘赛起来’,更要‘用起来’,让国家通用语言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这场语言与文化的盛宴,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广大群众由内而外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用同一种语言传递心声,用同一种文字书写未来,为建设和美乡村、美好家园凝聚起坚强决心和奋进动力!
信息来源:昌都发布复审:张寓盛终审:朱浩欢迎广大网民举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5-4733010
来源:网信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