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食品到国外被拒!温铁军直言:14亿人标准凭啥跟不上国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1 16:05 4

摘要:温铁军终于把百姓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说出来了!国内食品如果放在国外有很多是食品安全不合格的,就连出口到香港的食品标准都比内地要高,就更别提欧洲那些要求更为严苛的国家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温铁军终于把百姓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说出来了!国内食品如果放在国外有很多是食品安全不合格的,就连出口到香港的食品标准都比内地要高,就更别提欧洲那些要求更为严苛的国家了。

国内合格食品到了国外怎么就水土不服了?是国外专门针对我们,还是我们的标准太低?难不成我们14亿百姓只配拿到最低标准吗?

国内合格食品怎么到国外就不行了?

温铁军教授的观点可谓是一针见血,国内的农业现代化过程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太强了,污染严重不说,农药残留也成了这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所在。

之所以出口香港和其他国家的食品标准比内地严格,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对于农药的使用监管更严,一些在欧盟不允许使用的农药在国内这根本不叫事儿,不进行检测不说,还可以光明正大地摆在超市货架上。

难道是这些国家真的对我国产品有所针对吗?答案藏在三个关键因素里。

国内外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上是完全不同的,很多我们认为完全合规的添加剂在国外禁止添加,防腐剂苯甲酸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欧盟对食品中使用苯甲酸的规定非常严格,完全不能用。在国内这个标准就松散很多,只要不超标就可以上市。

这种规则上的差异就让许多食品公司在生产进口食品时相当注意,完全根据出口地的食品安全法规进行生产,所以标准自然就不一样了。

再就是温铁军教授说的农药残留问题,这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虽然土地广茂,但人口也不是一般的多,我们用这么点土地养活了这么多的人口已经是一个世界奇迹了。

所以我们根据中国国情设定了一套自己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这种标准我国实际情况的,但是许多国家对于农药残留的标准设定跟我们完全不同。

日本采用的是肯定列表制度,对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更加严格,覆盖的项目也更多,所以很多国内检测不出问题的产品,只要出口就是问题多多。

而且国内国外的生产和监管体系也完全不同,其实我国国内食品生产的规范已经比较严格了,但还是没有美国FDA要求的细致。

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备的检测链条,从原料的溯源管理到生产车间的清洁频率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这是我们国内还远没有达到的。

正是因为这三种差异,才让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看上去比出口产品低上不少,但也不能因为这种现象就认为国内的标准过低,其实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已经算比较严格了,只不过国际市场的门槛更高而已。

我们也要承认现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确实比较普遍,越是东部沿海和大城市郊区这些发达地区,农业产生的污染更严重。

农业产量和农药化肥残留这两种事物本来就是相悖的,我们现在的农业模式虽然高效,但伴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却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

如果说农药和化肥残留是为了追逐生产效率的无奈之举,可是包装食品的食品安全又为何总是出问题呢?

中国的食品安全咋就这么难?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了中国的社会问题了,就连一些大品牌都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跌下了神坛,油罐混用事件就非常引人深思。

事件曝光时全国一片哗然,就连中储粮这样的国字头大企业都没能独善其身,央企用了几十年在老百姓心中建立的口碑形象瞬间崩塌了。

虽然企业在事件发生后迅速表态要彻查到底,但食品安全这个雷已经爆了,我们中国的食品安全咋就这么难呢?

近年来,不知道有多少全国连锁的大品牌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栽了跟头,知名平价奶茶品牌蜜雪冰城曾被曝光存在篡改食材日期标签以及使用过期食材的问题。

国民咖啡品牌星巴克也被揭露私换配料标签和篡改保质期,看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了中国食品消费领域的顽疾,没有可靠的品牌,只有相对良心没有坏透的商家。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一句话,品牌扩张速度太快,管理跟不上!

这两年我们国家的经济突飞猛进,食品消费领域也跟着涌现出了一大堆短期内迅速串起来的品牌,这些品牌为了迅速占领市场,拼了命的扩张门店数量,但服务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步伐却迟迟没能跟上。

跑得太快终究会出问题,门店数量激增之后,单靠一个总部的监管又怎么可能完全控制每家门店的操作流程,再大的品牌只有无数门店构成的,这些门店中的工作人员良莠不齐,很难执行统一标准。

再加上对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温铁军就说的很明白,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与流通模式存在致命缺陷,农业常见的生产模式都是公司+农户,公司和农户之间天然对立,缺乏信任不说,还经常是利益的对抗方。

公司在农户面前的优势太过明显,为了降低成本,拼命压低收购价格,作为弱势方的农户为了生计只能靠量取胜,农户的知识储备又大概率不足,对于很多违禁和违法事项的界限非常模糊。

为了提高产量滥用各种违规农药化肥和添加剂也就不足为奇了,往猪饲料里掺瘦肉精,超量使用农药已经成了中国农业生产中的潜规则。

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讲,法律法规执行的不完善也让他们有很多漏洞可钻,所以我国的食品安全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靠消费者曝光之后才去想办法亡羊补牢,这就让执法成了四处救火的救火队员。

可等火烧大了才去找灭火器时往往就晚了,食品安全不同其他,当安全事故发生时损害已经造成了,最后还是消费者跟着躺了枪。

每年3.15晚会都会曝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问题年年有,年年都让人触目惊心,食品安全成了现代中国之殇。

再加上消费者自身维权意识薄弱,很多人买到不合格食品后要不嫌麻烦要不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处理,到最后大概率自认倒霉,很少有人主动维护去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种行为变相的滋生了企业的狂妄,在正常的过程中更加肆无忌惮,这种现象在现在的互联网购物上非常明显,网红食品也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灾区。

网红食品如何既红又安全?

近几年网红食品的火爆程度无需多言,不管是自热火锅还是火遍全国的螺蛳粉,这些小众吃食在各大网红的带动下突然成了各大平台的顶流。

再加上这几年直播电商特别火爆,网红食品也借着这一股东风迅速崛起,成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新宠。

但网红食品翻车事件层出不穷,这些网红食品到底能不能吃?如何才能既追潮流又保证食品安全呢?

网红食品其实和其他食品一样,都要遵循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但是网红食品也有特殊性,这些食品往往通过网络渠道快速传播和销售,在短时间内销量暴增,这就给生产供应链带来了巨大压力。

很多网红食品都是新兴小企业,它们的生产能力和质量控制相较大品牌本来就不太成熟,一旦销量暴增,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就会增大。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人心普遍浮躁,很少有企业愿意踏踏实实做出百年品牌,大多都是想接着直播带货的东风捞上一笔快钱。

这样的思想作祟,企业有怎么可能将经历全部投入到提升产品质量上呢?这些企业主的心中最多的想法都是如何跟网红对接,如何将带货费用将至最低,至于产品质量反而是企业考虑最少的环节。

这种心态和行为本身就是畸形的,这也是这两年网红食品问题层出不穷的最大原因所在。

而且互联网销售的模式也让行政监管更加困难,虽然表面上看消费者和商家之间还有一个平台,但平台不作为已经成了常态,他们赌的就是消费者维权成本太高,就算出了问题,只要不产生严重后果,不了了之的概率极大。

这种平台不监管,商家赚块钱,网红疯狂收割粉丝的模式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到最后整个链条都赚的盆满钵满,只剩下消费者用自己的身体健康为这些收益买单。

我们该如何挑选安全的网红食品呢?

网红食品形形色色,消费者到底该如何挑选才能保证自己吃得放心呢?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查看产品标签信息,正规的食品包装必须有完整的标签信息,食品名称,配料表和生产日期等一系列信息都要写得明明白白。

这在我们国家是由法律规定的,网红食品不可能成为法外狂徒,在购买前一定要检查包装上的信息是否齐全,生产厂家是否有合法的食品生产许可证。

如果购买的信息不全或者看起来有问题的产品,一定要坚持维权,至少不要轻易入口。

也不要太过不要轻信网红食品的宣传,网红食品之所以成为爆款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产品质量,而是因为它们的营销手段高明。

某些食品打着进口原料手工制作的旗号,其实只是个营销的噱头,购买前最好多查一些相关资料,了解品牌的生产背景和资质,逢人说话信三分。

结语

在流量时代,网红的话有时听听就得,可千万别当真。

尽量选择在正规平台和商家购买网红食品,网络购物平台我的门槛太低,不少无证经营的小店铺掺杂在其中,由于这些店铺没有合法的资质,他们在进行销售行为时的底线非常低,建议消费者选择一些有信誉的大平台或官方旗舰店,虽然价格可能稍高,但至少在食品安全方面更有保障。

来源:百科密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