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一直听说一种说法:对很多中国企业而言,东南亚是出海的第一站,而新加坡,是东南亚的第一站。
春天到了,该一起出门走走了。
这周,我落地新加坡樟宜机场,开始了为期6天的“问道全球·新加坡站”。
我一直听说一种说法:对很多中国企业而言,东南亚是出海的第一站,而新加坡,是东南亚的第一站。
因为,如果你把东南亚看成一整个国家,那新加坡就是它的“首都”。
为什么这么说?
从今天开始,我想再次邀请你,加入“问道全球”系列,跟着我的第一视角,看看新加坡。
每天早上,我们准时,见字如面。
东南亚的首都
把它叫做“首都”,首先当然是因为经济实力。
咱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如把整个东南亚看成一个国家,你知道它的人口大约有多少吗?
6.8亿。
而新加坡的人口呢?
604万,占比不到1%。
但是,新加坡的经济体量却占到这个国家的1/8。也就是说,新加坡只用1%的人口,就创造了东南亚将近12.5%的财富。
2023年东南亚11国人均GDP排名,图片来源:龙虎云也
如果我们看人均GDP,新加坡更是“吓人”。2023年,它的人均GDP是8.4万美元,2024年更是达到8.8万美元。不仅是中国的7-8倍,甚至超过了美国。
近两年我们印象里“经济腾飞”的越南和印尼,人均GDP只有新加坡的5%上下。
我看到了《财富》杂志的一项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大约有40%把他们的亚太总部设在新加坡。而科技行业的比例更高,达到59%。
大量的中国企业,也都把东南亚总部,甚至是全球海外总部,设在新加坡,比如TikTok、爱奇艺,他们的海外总部都在新加坡。
从这一点上看,称它为“东南亚的首都”,真的名不虚传。
当然,想被称为“首都”,不能只有经济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政治影响力。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也给了它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
世界的咽喉
新加坡的位置,很多读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有的读者就住在新加坡。
但还是请允许我用一点点篇幅,介绍一下新加坡究竟在哪?究竟为什么这么重要?
来,咱们一起看几张地图。
图片来源:@光明人家谈人文
这是一张东南亚地图,请你先找到中国的广州。
好,想象一下,假如你开着一艘小船,从广州出发,希望一路向西,去中东,或者非洲、欧洲做生意,你的船可以怎么走?
你需要先一路向南,穿越广阔的中国南海诸岛,除了感慨祖国疆域的壮阔,你还会发现一件让你有些“头疼”的事儿:怎么一路往南走,都找不到地方可以向西呀?
没错,你的西边,一直都是大陆,先是越南、柬埔寨所在的中南半岛,然后是泰国、马来西亚所在的马来半岛。上千公里的航行,都找不到一条运河或者海峡,让你可以转而向西。
直到红圈里那个地方。
那里,北边是马来西亚的马来半岛,南边是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
两块陆地之间,夹着一块窄窄的、最窄处只有37公里的狭长海域,你看到了吗?
这里,就是世界闻名的“马六甲海峡”。
穿过这里,你终于可以掉头向西,驶入广袤的印度洋,带着货物驶向你的未来。
只要你是从中国海域出发,无论是去印度、中东还是非洲,马六甲海峡都是第一个可以顺利通行,掉头向西的海域。是必经之路中的必经之路。
不仅是对中国,哪怕货轮是从美国西部,或者南美大陆而来,只要你的目的地是在亚洲以西,都离不开马六甲海峡。不走这里,就要费时费力地绕行。
如今,每年有超过10万艘货轮通过马六甲海峡,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海峡之一,有着无与伦比的战略地位。如果马六甲海峡因为某种原因关闭,几乎所有的全球贸易都会受挫。
说了这么久马六甲,那新加坡在哪呢?
看这张小地图。新加坡,就在马六甲海峡的入口,扼守着马六甲海峡最窄的一段通道。历来是商船穿越马六甲海峡的重要中转站与补给港。
毫不夸张地说,马六甲海峡,是世界的咽喉。而新加坡,是马六甲海峡的咽喉。
国土小如弹丸,位置却举足轻重。人口少似一粟,财富却傲视群雄。这就是新加坡。
然而,新加坡是从一开始,就拥有如今的地位吗?
并不是。
新加坡的起步,曾经非常艰难。
“被迫独立”的国家
你或许知道,二战后的那段时间,全世界掀起了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
一大批现代国家,都是在那段时间诞生。新加坡也不例外。
然而,和大部分国家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最终独立不同,新加坡是个特例。它的独立并非“主动争取”,而是“被迫无奈”。
如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邻国,然而在历史上,新加坡曾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
1963年,新加坡以独立城邦的形式加入马来西亚,称为“新加坡州”。
1963年新马合并,新加坡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的一部分
然而,以华人为主体民族的新加坡,和以马来人为主体民族的马来西亚,存在着一系列难以调和的矛盾。
比如,华人说汉语,马来人说马来语。不同的语言,天然就会产生隔阂。
还比如,华人普遍信仰佛教和中国传统儒家信仰,马来人则基本都是穆斯林。宗教的不同,历来是冲突的导火索。
更不用提两个种族在政治理念等方面上,始终存在冲突。
最终,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的压倒性差距,同意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
新加坡被迫独立建国,成立新加坡共和国,成为世界上极其罕见的“被迫独立”的国家。
后来被称为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在签署新马两国分离协议时,甚至一度落泪。
李光耀在宣布新加坡独立时落泪
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因为他知道,弱小的新加坡,想要生存下去,真的太不容易。
开局:资源匮乏
独立是独立了,然而,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要知道,当时新加坡人口不到200万,人均GDP仅500多美元,1/3的人生活在贫民窟中,几乎没有自然资源可以开发,连淡水都没法自给自足。
同时,小岛上遍布丘陵,整个国家几乎没有可耕种的土地,工业基础几乎为0。
你可能要问,新加坡不是坐拥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吗?难道不能以此发展吗?
然而,新加坡的面积实在是太小了。我们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新加坡呢?0.073万平方公里,而且这还是如今经过多年填海造陆后的面积。
打个比方,如果说中国的面积是一张A4纸,那么新加坡的面积,大约相当于一粒米。
这就导致,新加坡虽然坐拥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位置和大批深水良港,但没有任何战略纵深,同时军事基础薄弱,整个国家只有1000名士兵、50名军官、2艘军舰,国防力量近乎于零。周围都是觊觎马六甲海峡战略位置的强国。
没钱、没人、没地、没武器,怎么办?
当一个国家一无所有的时候,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它的人民想要改变命运的决心。
这就要提到,谈及新加坡历史,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那个名字:李光耀。
翻盘:李光耀的逆天改命
很多人都说,没有李光耀,就没有新加坡的今天。我觉得这种说法并没有过分夸张。
李光耀具体为新加坡做了什么,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他的晚年,曾经写过大量的自传、回忆录,非常推荐你去看看。
今天,我只想重点给你介绍,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点。
比如,他的价值观。
作为一个著名的实用主义者,他几乎永远不会告诉你: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他只会诚实地告诉你:我们的未来非常艰难,除非我们一起努力。
李光耀在不同场合说过两句名言,这两句话意思相近,但句式相反。
对外,他在国际场合谋求新加坡的立足之地。他说:这世界没有谁欠新加坡一碗饭吃。
对内,他拒绝实行欧洲式“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制度。他说:新加坡政府不欠任何人一碗饭吃。
从否定句换成了肯定句。他的主张其实只有一个意思:没有外人可以依靠,新加坡人只能依靠自己,靠自己的双手拯救自己。不仅国家是如此,个人也是如此。
即便后来经济腾飞,李光耀也始终坚定地认为,高福利政策只会养出一批懒人,这对资源匮乏,严重依赖自身竞争力的新加坡而言,会是致命的负担。
即便到如今,新加坡的人均GDP已经远超诸多发达国家,但它的社会福利在发达国家中绝不算高。我们在机场、商场,经常能看到头发斑白却仍在工作的老人。
后来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儿子李显龙也有一句名言:新加坡不养懒人。如果你愿意工作,而且肯努力,我们会提供援助。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我们不会帮你。
还比如,他对建立国家认同感的努力。
要知道,“新加坡”这个地方,在历史上从未成为过一个单独的国家。在建国之初,存在着三大主要种族:75%的华人、14%的马来人、8%的印度人。
三个种族,有着不同的外貌、说着不同的语言、信仰着不同的宗教,甚至彼此仇视,完全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国家的人”。怎么办?
李光耀说:没有“新加坡人”的认同感,那就从头建立认同感。
新加坡立法规定,每个区域的族群比例不能超过某个固定的数字。也就是说,不允许出现“印度村”“马来村”的情况,三大种族之间必须混居,习惯和谐共处。
还有语言问题,华人说汉语、马来人说马来语、印度人说泰米尔语。李光耀虽然自己是华人,但他非常清楚,如果强行规定汉语为官方语言,那剩下的25%人群,将注定永远无法融入。新加坡就不可能稳定、团结。
但如果规定英语做母语,那又相当于强行抹掉了所有种族的文化。
怎么办?真的很难。
然而,凡墙皆是门,新加坡创新出了著名的“双语教育政策”。英语第一,母语第二。
在学校,大家都用英语教学,同时开设汉语班、马来语班、泰米尔班。学生根据自己的种族选择。
也就是说,所有学生都要既掌握自己种族的母语,也能熟练掌握英语。而正式场合,可以用英语互相沟通,建立“新加坡人”的集体认同。
再比如,他的“组屋”政策。
李光耀认为,要想社会稳定,大家齐心合力发展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居者有其屋”,这后来也成为了新加坡重要的基本国策。
解决方案,就是新加坡的“组屋”政策。由政府牵头,拿出大量国家资源,建立干净整洁的公共住房。
如今,新加坡街头随处可见组屋,有近80%的新加坡居民生活在这种组屋内。
新加坡的组屋
我们都知道,在世界上所有的一线城市中,无论是上海、香港还是伦敦、纽约,房价都是个难以解决的天大问题。
而新加坡的组屋政策,被公认为是全球最成功的公共住房计划之一。新加坡也或许是全球一线城市中住房问题解决最好的城市之一。
当然我觉得,不加之一,也没有太大问题。
总之,李光耀带领下的新加坡,用几十年的时间,把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转变为“东南亚的首都”,甚至是世界前列的全球金融中心。
这是一次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
四小龙之首
从60年代末,新加坡开始经济腾飞。
你或许听说过“亚洲四小龙”之称。这是亚洲的四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再利用本地廉价而良好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而经济腾飞。
新加坡,则成为了其中的代表,几十年来,新加坡成功完成了4次经济转型:
1、进口导向型经济
2、劳动密集型产业
3、资本密集型产业
4、知识型经济。
此外,新加坡还充分利用马六甲海峡的独特地理位置,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如今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中,新加坡仅次于纽约、伦敦、香港,排名世界第四。
如果我们看看人均GDP,新加坡8.8万美元,中国香港5.4万美元,韩国3.6万美元,中国台湾3.4万美元。
新加坡,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四小龙之首”。
Fine City
读完新加坡的历史,再看看如今的它,已经今非昔比。干净整洁,治安良好。我走在新加坡的街头,恍如隔世。
今天的新加坡
然而,一切今天都来源于历史。如今的新加坡,还遗留着诸多历史印记。
比如,在路上,我们的导游告诉我一个有趣的说法:新加坡是一个Fine City。
没错,Fine, thank you ,and you?的那个Fine。
什么意思?这是一个双关,表面意思,是说新加坡很好,环境优美、绿树如茵。
然而,Fine这个单词还有一层意思:罚款。新加坡也是一座“罚款之城”。
就比如,刚下飞机时,我买了杯咖啡,准备带上大巴。但导游却拦住我,说对不起,新加坡法律规定不能在大巴车上喝咖啡。
我很惊讶,但还是遵守当地法律,在车下狼吞虎咽地喝完了咖啡。一上车,果然发现车上贴着标语,在车上喝白水以外的饮料,会被罚款300新币,大约1500人民币。
而新加坡的街头,还随处可见各种罚款标语。
比如,不能随意停车,违者罚款2000新币。
比如,禁止在非吸烟区吸烟,违者同样罚款2000新币。
很难想象,如果随处抽个烟,1万人民币就要被罚没了。
于是在新加坡街头,能看到很多用黄线围起来的“吸烟区”,就像孙悟空用金箍棒画的圈一样,吸烟者只能乖乖待在圈里抽烟。
新加坡街头的黄线吸烟区,图片来源:南洋商报
除了这些,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都会受到罚款。
我问了问AI,为什么新加坡会有如此多的罚款制度?
AI告诉我,新加坡人从立国的第一天起,就做了最坏的打算。他们知道自己每一步都不能走错,他们知道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
因此至今,新加坡都在用“严刑峻法”保持内部的凝聚力与秩序。
没错,真的是“严刑峻法”。你或许听说过,新加坡至今还保留着一项古老的传统:鞭刑。
虚拟货币“奇葩”法律
在新加坡,如果你犯下一些特殊罪行,可能会被判用一条1.2米长的藤条,狠狠地“打屁股”。
新加坡的鞭刑
这种刑罚,甚至连外交场合都不能免除。1993年,18岁的美国青年费尔跟随家人来新加坡旅游,因为涂鸦和砸玻璃,还涉嫌盗窃,他被判鞭刑6下。
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面,动用外交压力为费尔求情。但最终,只是从6下变为4下,费尔还是没能逃过屁股开花。
实际上,新加坡还有很多“奇葩”法律。但这些法律看上去奇怪,背后却都有道理。
比如,新加坡有这样一条法律:家里不允许有积水。会不定期有工作人员去家里检查积水情况,如果严重且拒不整改,有可能被处以最高5000新币罚款和其它处罚。
这看上去实在太奇怪了,为什么要管我家里有没有积水?
但其实,背后的原因非常合理。新加坡地处热带,气候潮湿且炎热。像登革热、疟疾这样的疾病,每年会夺走很多人的生命。而积水是造成蚊虫肆虐,传播疾病的直接原因。这条法律,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来到新加坡,不禁让人感慨,规矩看似是约束,实则是自由的基石。新加坡用严格的法律,换来了最宽广的发展空间。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这里
第一天下午,我见到了一位已经在新加坡生活30年的华人企业家。我问他,如今来新加坡发展的中国人多吗?
他说,现在多很多了。30年前他刚来新加坡时,见到的要么来自印尼、马来西亚,要么来自香港台湾地区,几乎见不到中国大陆的人。
而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这里。
他们将新加坡作为出海的第一站。用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跳板,再用东南亚作为世界的跳板。
一想到未来几天要陆续见到他们,我充满了期待。
好戏即将开始
说实话,新加坡我已经来过很多次,很多街道和风景,都已经非常熟悉。相比参访过的其它国家,这里更是舒适而和谐。
比如,这里的美食。以往出国,我的行囊里总要塞满泡面,味蕾无比思念家乡。但新加坡不用,这里完美适合我的中国胃,从烤鱼到喜茶,新加坡应有尽有。
我的中国胃可太开心了
比如,这里的语言。以往在越南、印尼、墨西哥,很多时候需要翻译的参与。但在新加坡,绝大部分创业者都是华人。思想的交流不再有语言的隔阂。
举个例子,这几年在新加坡有两家快速崛起、营收超百亿的新兴品牌。一家是做跨境电商的SEA,一家是做打车软件的Grab——如果你常去东南亚国家旅游,一定用过它。
而这两家企业的背后,都是华人。华人,就是在新加坡的方方面面扮演着重要作用。
然而,此前来这里,基本都是出差。这一次,却是游学参访。当这次我系统的了解新加坡的历史、地理、文化后。对这里竟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动:
我们勤劳勇敢的华人,真是无论在多么艰难的大环境下,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新加坡的故事,向我们完美展现了小国如何在大国的夹缝间求生存。
没有资源,那就创造资源;没有共识,那就发明共识;没有人才,那就培养人才;没有土地,那就填海造地;
新加坡人,将一手烂牌,硬生生打成了同花顺。将一个小海港,硬生生变成了“东南亚的首都”。
我经常说,一个人的成就,大不过他的梦想,一个人的梦想,大不过他的所见所闻。出海最重要的,是先出来。不要坐在家里研究出海。一定要先出来,先把自己扔在海里。
只有出来,你才能剥开表象,看到这背后的一切。
明天,对企业的参访将正式开始,我们将一起探究,新加坡奇迹最底层的逻辑。
明天,你还来看吗?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观点/ 刘润 主笔/ 歌平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来源:刘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