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前能喝酒吗?提醒:戒不了的人,切忌在4个时间喝酒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1 16:32 4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酒这个东西,在很多人眼里早就成了习惯。吃饭得喝,聚会得喝,节日得喝,烦了也喝,乐了更要喝。

尤其是一到晚上,不少人觉得来上一杯,助眠、放松、好像全身的神经都跟着松下来。但这口酒喝得值不值、好不好,真不是看情绪,是得看时间点。

有些时候喝酒,就像在身体已经疲惫的时候再给它加一把火,短期可能感觉不出来,长期下来,代谢系统、心血管、神经网络一个一个出问题。

很多人觉得晚上喝点酒能助眠,尤其是睡前来一小口红酒,脑子慢慢放空,人也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这种感觉是有的,但是假象。酒精确实能让神经中枢抑制,从而产生困意,但它同时也在破坏大脑的睡眠结构。

真正有修复作用的睡眠是深睡阶段,也叫慢波睡眠,而酒精会显著缩短这个阶段的时长,让整晚的睡眠变得浅、断、乱。

日本东京大学的一项脑电图研究发现,饮酒后入睡的受试者虽然入睡时间缩短了15%,但深睡眠比例下降了33%,夜间觉醒次数增加了1.8倍。

也就是说,喝酒虽然让人睡得快,但也让人醒得更早、更频。

还有更关键的一点,酒精代谢产物乙醛,是一种对神经和血管都有毒性的物质,代谢需要肝脏、肺脏和一部分皮肤参与。

在晚上这个代谢最低、器官准备休息的时段,突然塞进去一堆需要高强度处理的酒精,相当于把全身的排毒系统再强行开一班夜车。

长此以往,睡眠质量没上去,肝脏负担倒是翻倍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肝功能跟踪研究显示。

长期夜间饮酒人群,肝酶水平平均高于白天饮酒组约17%,而且清晨空腹血糖偏高的比例也更明显。

其中一个最不适宜饮酒的时间点,便是空腹之时。尤其是晚上,有些人白天工作忙,晚上没吃几口饭,直接来杯酒压压胃,这就等于拿酒精直接泼到胃黏膜上。

胃是个需要保护层的器官,食物能起到缓冲作用,而空着肚子喝酒,酒精吸收速度极快,5分钟就能进入血液,引起胃酸大量分泌、黏膜充血、甚至糜烂。

中国消化病学会发布的数据表明,长期空腹饮酒者患慢性胃炎的风险将近为非空腹饮酒者的4倍,胃食管反流比例亦显著升高。等到了凌晨,反酸、烧心、甚至呕吐,不少就是这么搞出来的。

还有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时间点是出汗之后。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锻炼完、洗澡后或者天气热的时候,有些人刚运动完身体正热,就直接喝瓶啤酒“解渴”。

这时候的身体其实正处于血管扩张、体液流失的状态,酒精一进去,不仅会进一步扩张血管,导致血压下降,还会增加脱水风险。

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运动后饮酒会显著增加肌肉损伤标志物如CK(肌酸激酶)的浓度上升速度,并延长恢复时间。

而且酒精会影响肾脏对抗利尿激素的反应,让尿液排出增加,血容量下降更快,循环系统直接进入“缺水+缺压”的双打状态,风险一点都不低。

还有个时间点就是晚上吃药期间,这点非常关键。很多人吃降压药、降糖药、止痛药、安眠药,结果晚上还是要喝点小酒来搭着睡,觉得没关系,反正剂量不大。

其实药物和酒精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很多人想象的复杂得多,特别是代谢通道上的竞争关系。

有些药物本身就需要肝脏细胞酶解,比如CYP450家族,而酒精也是通过这个系统代谢的,一旦“抢通道”,药效可能被增强或削弱,出现用药过量或药效消失这两头不讨好的结果。

上海瑞金医院一项临床药理观察指出,合并饮酒的人群中,降压药发生低血压反应的概率比不饮酒者高出2.2倍,轻则头晕,重则跌倒甚至晕厥。

最后一个特别尴尬但很普遍的时间点,是“情绪上头”的时候。有些人心情不好,烦闷、焦虑、郁闷,一到晚上就靠酒来“解压”,觉得喝一杯能压住心火。

其实在情绪起伏大的时候喝酒,反而会放大情绪波动,尤其是那些本身情绪调节功能就不强的人,酒精一进来,抑制大脑理智区,放大情绪中枢的兴奋程度,结果是越喝越上头,越想越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心理行为研究指出,情绪低落状态下饮酒的人群,在72小时内复饮率高达67%,而情绪稳定群体复饮率不到35%。

这表明,在情绪不稳定之时,酒精具有更强的“抓附性”,易于使人形成依赖。

说到底,酒精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肝肾系统都有影响,它不是一口下去那么简单的事。

那些常年习惯性饮酒的人,大多已经对酒精的刺激“迟钝”,身体没什么明显反应了,反而觉得“自己能扛”。

这其实是一种神经适应后的假象,就跟慢性疼痛一样,痛觉迟钝不代表病情减轻,反而可能是问题在加重。

喝酒本身不是绝对禁忌,但时间点如果踩错,那就不是伤害一两个器官,是一整套系统跟着紊乱。

那问题就来了——如果有人确实短期内戒不了酒,但又想尽量减少酒精对身体的伤害,有没有具体的饮酒节奏或方式能“缓冲”损害,尤其是能保护肝脏和代谢系统的策略?

这个问题比较现实,不能一刀切地要求所有人马上戒酒,但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降低风险。饮酒节奏上,尽量在下午4点到6点之间饮用,是相对较“安全”的时间段。

这个时间点,肝脏代谢能力处于活跃期,血糖稳定,胃内也大概率不空,能有效减少酒精的刺激性吸收。饮酒时要控制速度,不要猛灌,建议每10分钟不超过50ml低度酒。

酒前喝一杯牛奶或豆浆能形成胃壁保护膜,有助于减缓酒精对胃黏膜的直接伤害;酒中搭配含有维生素C和E的水果,比如橙子、蓝莓,有助于抗氧化,减少肝细胞氧化应激。

更为关键的是,饮酒后的48小时内,需着重补充水分与电解质,特别是钾、镁以及维生素B族。

这些元素在酒精代谢过程中流失得快,补充上了能缓解心悸、乏力、神经兴奋等反应。在食物方面,建议多食用绿叶蔬菜、香蕉、全谷类以及高蛋白食物,这些食物有助于肝细胞的修复。

必要时可使用水飞蓟素类的保肝产品,但前提是确保肝酶水平没有严重升高。

总体来看,酒精一旦进入体内,伤害是必然的,但通过饮酒方式、时间节点、搭配结构的调整,至少可以让身体在“扛酒”的路上少吃点亏,不至于被一杯酒一夜之间带进深坑。

关键不是酒本身,而是你怎么喝、什么时候喝、喝完怎么修。这才是酒桌之外该认真想的事。

来源:老王健康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