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桑黄,作为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在传统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近年来,随着对其抗癌作用的发现,桑黄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桑黄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赋予了桑黄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调节等。然而,不同桑黄种类之间的
出版日期:2024年
论文作者:张锦涛
桑黄,作为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在传统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近年来,随着对其抗癌作用的发现,桑黄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桑黄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赋予了桑黄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调节等。然而,不同桑黄种类之间的代谢产物差异,以及这些代谢产物如何在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仍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三种桑黄(杨树桑黄、小孔忍冬桑黄、粗毛纤孔菌)进行了全面分析,旨在揭示其药理活性及其有效成分。
研究方法
代谢组学分析
研究首先对三种桑黄的菌丝体及发酵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利用UPLC-MS技术检测样本中的代谢物,并通过多种分析方法(如PCA、PLS-DA、KEGG富集分析等)对代谢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不同桑黄之间的代谢差异。
网络药理学分析
基于代谢组学的结果,进一步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SwissADME、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筛选桑黄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并结合疾病相关基因数据库(如NCBI、OMIM、GeneCards等),构建“疾病-基因-化合物-靶点”网络,预测桑黄在治疗疾病中的潜在作用机制。
液态发酵优化
为了提高桑黄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产量,研究对杨树桑黄的液态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响应面优化实验等方法,确定了最佳的培养基配方。
研究结果
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三种桑黄之间存在显著的代谢差异。共鉴定出495个菌丝体差异代谢物和660个发酵液差异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主要涉及多种脂质和类脂分子、苯类化合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和类脂分子、苯丙素和聚酮化合物等。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些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
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了桑黄中可能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是桑黄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且不同桑黄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存在差异。例如,杨树桑黄中特有的黄酮类化合物有40个,小孔忍冬桑黄中有2个,粗毛纤孔菌中有3个。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药理作用,如钙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
液态发酵优化结果
通过对杨树桑黄液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研究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方:牛肉膏18.7 g/L、玉米糊精29 g/L、磷酸二氢钾1.2 g/L、七水硫酸镁1.5 g/L、VB1 10 mg/L。在此条件下,黄酮产量由优化前的360 mg/L提高到接近1000 mg/L。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揭示了三种桑黄的代谢差异及其潜在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桑黄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同时,优化的液态发酵培养基显著提高了杨树桑黄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产量,为桑黄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研究为桑黄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通过系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桑黄的药理作用机制,也为开发新型药物或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桑黄中活性成分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 本文章由千济方桑黄医学研究院整理,仅供学术交流,欢迎指正。
来源:qj千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