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作灵感源于2003年的一个梦,梦中吸血鬼对人类女孩既爱又因吸血本能而痛苦挣扎。梅尔以此为起点,先创作了第一部的第13章及结尾,再倒推完善前12章,仅用三个月就完成首作。
《暮光之城》系列作品不知道大家有看过吗?就算没有看过,但也一定听说过。
从书籍到电影,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文学和影视范畴,更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多个层面。
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于2005年推出《暮光之城》首部小说,迅速风靡全球。
斯蒂芬妮・梅尔
创作灵感源于2003年的一个梦,梦中吸血鬼对人类女孩既爱又因吸血本能而痛苦挣扎。梅尔以此为起点,先创作了第一部的第13章及结尾,再倒推完善前12章,仅用三个月就完成首作。
起初她没打算出版,在妹妹鼓励下投稿,历经波折后终于问世。
故事围绕普通女高中生贝拉展开,因家庭变故她转校到新城市,邂逅神秘的爱德华。
爱德华有读心术,却无法看透贝拉,且贝拉血液的香气强烈吸引着他。两人逐渐靠近,贝拉得知爱德华是吸血鬼,并结识其善良的吸血鬼家人。
爱德华和贝拉
但贝拉血液也引来了邪恶吸血鬼,一场保护与猎杀之战爆发。
第一部结尾,爱德华击败反派,吸出贝拉手腕毒液阻止她变吸血鬼,而贝拉却渴望成为吸血鬼与爱德华长相厮守,爱德华拒绝,故事在此悬念中收尾。
这部作品的情节设定争议不断,贝拉和爱德华的爱情来得突然,让人难以理解。爱德华偷看贝拉睡觉的行为,从现代视角看有“跟踪狂”之嫌。
吸血鬼与人类这种猎食者和猎物关系下产生的爱情,类似霸道总裁故事,存在权力不对等,看似浪漫实则危险,难以让理性观众信服。
然而,以爱德华为代表的这类男性角色在言情作品中深受女性喜爱。
他强大神秘,在贝拉面前却脆弱、克制、隐忍、禁欲,这种反差魅力反映出女性在新旧性别和爱情观念碰撞下的心理:既追求男性强大带来的安全感,又希望这种强大以温柔、尊重的方式呈现,这解释了此类男性形象在言情小说中频繁出现的原因。
爱德华
吸血鬼设定为爱德华的魅力增色不少。吸血鬼在文化中起初是宗教里受罚、丑陋的怪物,19世纪末《德古拉》出现后逐渐变为贵族形象。《暮光之城》中的爱德华融合了以往特点,有俊美容颜、强大能力和性吸引力,对贝拉的欲望克制更增添了故事张力。
梅尔的摩门教信仰影响了作品。
摩门教强调婚前禁欲,梅尔创作时规避性描写,爱德华和贝拉婚后才有性体验,此前贝拉多次要求被拒。但作品因大量性暗示和隐喻,被认为不适合儿童和青少年阅读,如贝拉渴望变吸血鬼可视为性行为隐喻,她的主动和爱德华的克制形成有趣矛盾。
男二号雅各布也很吸睛,他是狼人,与爱德华是天敌,也是贝拉的青梅竹马。
觉醒狼人血脉后,常不穿上衣,42度恒温身体能为贝拉取暖。他与爱德华的克制形成鲜明对比,在三角恋中虽常受伤,却因完美肉体和脆弱情感赢得观众喜爱,体现了“男主是女主的,男二是大家的”设定。
男二号雅各布
但狼族刻印的设定引发极大争议。
贝拉和爱德华婚后生子,狼族因孩子是人与吸血鬼的结合体欲杀之,雅各布守护贝拉。孩子出生瞬间,雅各布认定其为自己的狼族刻印(命中注定的灵魂伴侣)。
这一设定突兀且伦理上令人不适,雅各布此前对贝拉的深情似乎变成了为保护未来爱人,即便作者解释狼族刻印不一定是爱人关系,仍难消除观众反感,与《倚天屠龙记》中杨不悔和殷梨亭的故事相似,挑战了道德和伦理认知。
三角恋阶段,贝拉意识到对爱德华和雅各布都有感情,爱德华似乎也不介意贝拉与雅各布的情谊,甚至出现雅各布和贝拉在爱德华面前接吻,贝拉承认对两人感情的情节。
这体现了女性情欲的大胆表达,打破了传统言情女主从一而终的模式。但贝拉始终处于被保护者地位,面对危险依赖男主解救,又落入传统俗套。
作品结局同样值得思考。
贝拉18岁高中毕业就结婚生子,随后成为不死之身与爱德华相伴。
从现实角度看,这令人恐惧,她抛弃家庭朋友,只因短暂相识的吸血鬼放弃人类生活的幸福。她对成为吸血鬼的渴望源于对衰老的恐惧和与爱德华长相厮守的执念,陷入“真爱至上”的虚幻逻辑,缺乏现实根基。
从作者人生经历看,她年轻时结识丈夫,大学未毕业就结婚生子,与贝拉的人生轨迹相似。
贝拉的原型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作者形象,其价值观反映了作者受摩门教影响的观念。摩门教追求永恒,婚姻是永恒的体现,贝拉早早步入婚姻并获得不死之身符合这一教义。
但从现实出发,这与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冲突,尤其在女性职业发展、个人提升和婚姻生育自主选择方面。比如18岁生育可能改变女性职业方向,而贝拉坚持自然生育,即便危险也不借助科学手段,反映出传统异性恋框架对女性的束缚。
《暮光之城》能成为全球文化现象,原因多样。对很多读者和观众而言,它是情感和情欲的宣泄出口,尤其对青少年,超越现实的吸血鬼故事比平淡校园生活和课本更具吸引力。尽管有人批评情节不现实,但内心仍享受其带来的“真空快乐”,暂时忘却现实烦恼。电影上映前,小说已畅销,奠定了受众基础。
演员小K和罗伯特・帕丁森因戏生情,戏里戏外的情侣关系引发关注,形成文化效应,推动作品传播。
但随着时间推移,粉丝发现演员与角色形象有差异,幻想破灭而愤怒。小K和罗伯特・帕丁森在后续演艺生涯中不断突破,小K从玉女到展现真实自我的叛逆演员,在《血爱成河》中表现出色;罗伯特・帕丁森努力摆脱爱德华的影子,在《灯塔》等小众文艺片中展现演技,最终在《蝙蝠侠》中获认可。
小K《血爱成河》
罗伯特・帕丁森《蝙蝠侠》
他们的成长与《暮光之城》的虚幻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作品的悬浮感。
总体而言,《暮光之城》虽不适合所有人,但提供了独特情绪价值,电影独特的冷色调、低饱和度滤镜和运镜手法也为作品加分,第一部女导演注入的女性视角在男性角色凝视方面别具一格。
《暮光之城》现象值得深入剖析,它反映了女性在言情作品中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这种幻想在为人们提供逃避现实出口的同时,也可能影响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和判断。我们在享受这类作品带来的娱乐时,也应保持理性思考,警惕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对现实的扭曲和对价值观的误导。
同时,期待未来能出现更多既满足幻想又具有进步性和先锋性的作品,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体验。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