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精准治疗领域有望增添创新性解决方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最新研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1 17:35 3

摘要:3月17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乳腺外科中心蔡丰丰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ancer》(IF: 23.5,JCR一区/中科院一区)发表了题为Engineered bacteria for near-infrared light-inducibl

3月17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乳腺外科中心蔡丰丰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ancer》(IF: 23.5,JCR一区/中科院一区)发表了题为Engineered bacteria for near-infrared light-inducible expression of cancer therapeutics 的研究论文。开发了一种能够响应近红外光的新型光遗传学工具—NETMAP系统,并将其上载到减毒沙门氏菌中,将其武装成“光控溶瘤战士”, 在人源乳腺癌模型中实现了对乳腺癌的治疗,为乳腺癌精准治疗领域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具有潜在的临床转化价值。

乳腺癌内部的低氧和免疫抑制微环境,严重阻碍了药物分子和免疫效应细胞的浸润,这是恶性实体瘤难以根治的关键原因。然而,自然界存在一些独特的溶瘤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它们能精准靶向肿瘤内部的缺氧和免疫抑制区域,通过激活先天免疫系统,展现出抗肿瘤潜力。

要将这些溶瘤细菌改造成智能抗肿瘤药物,必须开发一种能远程控制细菌基因表达的精准调控系统,让它们成为攻击肿瘤细胞的精准武器。为此,蔡丰丰教授团队近年来致力于研发“近红外光调控系统”,希望由近红外光穿透皮肤发出指令,指挥细菌同步生产各种抗体药物、细胞因子、肿瘤杀伤蛋白等抗癌武器。它们不仅有望精准杀灭肿瘤细胞,还能在治疗后一键启动“自毁程序”,避免对人体正常细胞的伤害。

为了让细菌听从光控指令,蔡丰丰教授团队巧妙地将感应近红外光的光敏蛋白嵌入细菌基因组,在细菌体内安装了“光控生物开关”。当特定波长的近红外光穿透皮肤照射肿瘤,这些开关就会精准启动细菌的“制药流水线”,让它们变身为微型细胞药物工厂,按需生产抗癌武器。团队还打造出新型溶瘤细菌——减毒沙门氏菌株ΔXIV。通过基因敲除,ΔXIV在确保具有生物安全性的同时,保留了强大的肿瘤靶向能力和瘤内增殖活性。

基于肿瘤免疫原性的差异,蔡丰丰教授团队设计了智能化的精准治疗策略:针对高免疫原性肿瘤,系统可精准释放CTLA-4和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激活机体免疫应答;对于低免疫原性肿瘤,则选择性输出两种细胞毒性蛋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这种智能切换、量体裁衣式的精准治疗策略已在人源乳腺癌CDX模型中展现出显著疗效。

这种创新方案为乳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实验室成果早日转化为进入临床的创新药,为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乳腺外科中心蔡丰丰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叶海峰研究员、管宁子副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乳腺外科中心博士后乔龙亮为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一)。

来源:家庭医生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