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团骑手、滴滴司机、网络主播、自媒体人、家政从业者……他们身在数字经济的风口,却在传统社保制度的旧框架下步履维艰。
现如今,灵活就业群体早已突破2亿人。
美团骑手、滴滴司机、网络主播、自媒体人、家政从业者……他们身在数字经济的风口,却在传统社保制度的旧框架下步履维艰。
企业-雇员的思维模式已跟不上火热的灵活就业现实,谁来为这份社保买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难题。
同样是缴社保,企业职工只用负担一小部分,单位就能兜底大头;可灵活就业者却得自己扛下全部缴费压力。
拿外卖骑手当例子,月收入8000块,看着不少,可每月光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就要掏将近1980块,其中还有60%会被统筹出去,实际到手收入连5000都不到。
再遇上租房、小孩教育等刚需,一不留神就得靠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这种“全额自己交”的焦虑可想而知。
一些处在“灰色地带”的灵活就业者,为了保住连续的社保缴纳记录,即便稍微拖几个月没交,就会对后续办理落户、医保享受产生影响。
更有单亲妈妈在家政公司打零工,每月拿到的钱本就所剩无几,却还要咬牙维持社保不断档,宁可去借贷做资金周转。
这个过程其实挺让人心酸,却又无可奈何。
灵活就业者中间流传着一句很扎心的话:“每次扣走的那60%,我们到底用没用上?”
从某省2024年的社保基金支出结构看,24.6%是用来给离退休人员发放过渡性养老金,还有部分承担医疗保险、工伤、失业、生育等其他社保支出。
90后、00后灵活就业者,表面上算是“自由打拼”,实际却处于某种“代际转移”的杠杆上。
自己承担的统筹份额,横向拉平来看得支撑1.5个退休人员。
要说这是不是应该,很多人会觉得:养老本来就是代际延续,可问题在于,大部分人在退休前能不能享受到真正匹配自己缴费额度的收益?同样需要进一步思考。
更让人心里没底的是记账利率,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账户记账利率可达6.12%,而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却只有2.75%。
大笔的统筹金、相对较低的个人账户回报率,很难不让年轻人怀疑,自己出的钱还能不能“回本”。
很多地方政府其实也在求变,但在现实操作中总是遇到各种“不够用”。
新措施的出台有时会陷入“越改革负担越重”的循环。
对财政压力不小的地方政府来说,同一时期灵活就业参保人数一下子蹿升了43%,可社保补贴预算仅仅涨了5%,杯水车薪。
数字平台经济大火,各大外卖、快递平台陆续披露财报,有的平台把骑手管理费中6.8%标为“社保服务费”。
可对一线骑手来说,兜兜转转,账户里的钱似乎并没见多。
据某些“财报细究党”透露,这部分费用到底进了哪儿,依旧不是一目了然。
在这样的状态下,不少灵活就业者干脆选择断保。
官方数据表明,2024年的灵活就业参保率降到了61.3%,创下近五年来新低。
更有37.5%的人只求凑够那15年的最低缴费要求,缴满即走,退休后能拿到多少就拿多少,不再勉强。
加上市面上各种互助保险、商业补充险、众筹大病互助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似乎也给到了一点替代的选项。
要是一旦真遇到大额医疗支出,大家抱团取暖的互助平台,反倒比社保来得更方便一些。
至少身份证号码一注册,随时都能加入。
数字经济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倒逼着社保制度做出新的思考与转型。
毕竟,从工业时代的企业-雇员二元结构,到今天2.2亿灵活就业者扛起社会就业的大半边天,改革肯定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无是处。
正如有关方面强调,“要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而如何托底,考验着各地政府和平台企业的智慧,更关系到未来新经济的走向,甚至可能成为决定新经济模式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一环。
来源:楠医师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