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花十几万连麦主播,互联网算命的钱途与骗局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1 18:07 4

摘要:曾几何时,人们想象中的算命群体,多以老年人为主。近几年,算命这门古老又神秘的玄学,渐渐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大事问八字,小事问塔罗,无事问星座”,被不少年轻人们视为新的人生哲学。有人宁愿花十几万,与上百个主播连麦算命。

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你愿意花十几万在网上算命吗?

曾几何时,人们想象中的算命群体,多以老年人为主。近几年,算命这门古老又神秘的玄学,渐渐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大事问八字,小事问塔罗,无事问星座”,被不少年轻人们视为新的人生哲学。有人宁愿花十几万,与上百个主播连麦算命。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群体性“一掷千金”的背后,是一个规模有望达千亿级的互联网玄学产业。

到底谁在互联网上算命?

有报告显示,每四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人相信算命。在30岁以下的群体中,接触过网络玄学的占比超6成,其中女性占比更高,达到67%。

这里面,又以两个群体特别突出。

一个是大学生。有问卷调查显示,有超六成的大学生曾体验过算命,其中不乏多次尝试的人。

他们有的是对算命本身感到好奇,有的是想提前“剧透人生”,还有的是因为具体的人生困惑。

同时,一些互联网算命服务,以星座、塔罗占卜等方式出现,也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偏好与社交需求。

高学历人群聚集的互联网大厂,也成为算命付费的“重灾区”。主要原因是,互联网职场压力相对较大,很多从业者把上网算命当作了精神自救的稻草和一种情绪消费。

有报道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家互联网大厂员工面临失业危机,在跟公司拉扯想拿到N+1赔偿的三个月时间里,把市面上玄学APP上的主播几乎连了个遍,在算命上的总花费超过了4万。

那么,千亿级玄学产业是如何吸金的?

过去说到算命,恐怕没什么人会把它和高消费联系在一起,更没法理解它可能成为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高消费。

但被互联网施加魔法后,一切似乎都不一样了。三个月时间花费4万的情况,还并不算最夸张,有人在疯狂与算命主播连麦的过程中,甚至豪掷十几万。

互联网算命有两个特点:单价高、花样多;容易让人上瘾。

有媒体统计了八位好评率最高的不同标签的算命主播,他们的价格设置集中在每分钟5-20块范围内,也就是一小时300-1200块。所以,一次连麦消费数百,很常见。

并且,一旦接触到了互联网算命,可能就意味着往往不会是一次性消费。大量调查表明,不少年轻人容易对算命形成依赖,遇事宁可花钱向主播求解,也不愿与朋友交流。而一旦遇到无法把控的事情,就习惯性想算上一卦。甚至有人因为痴迷算命,不仅花光积蓄,还不惜通过网贷等方式来维持高额的玄学消费。

为了让玄学消费者尽量多掏钱,算命主播们往往会推出五花八门的多元化服务。如在粉丝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一些算命主播打造“大师”人设,开启线上课程和讲座,或出版相关书籍。

有的还带货卖周边,一些成本价个位数的手串、香包、转运水晶等物件,经过“玄学大师”的口碑加成,摇身一变,就成了众多信徒眼中百元以上的“神圣之物”。正是在多元化服务的加持下,有的算命大师据称月入十万不是梦。

眼看互联网算命成为暴利职业,自然少不了新的加入者。这也就催生了另一门生意:培训算命大师。据调查,有的算命大师的收徒培训高达5000元每场,在线课程收费1000到10000元不等。

在算命经济中分一杯羹的,还有平台。有的平台给入驻的算命达人设置了八个等级,升级主要靠的就是与更多用户连麦。等级越高每分钟连麦的价格也越贵,高等级普通连麦的价格高达每分钟36.8元。而这些收入,平台抽成50%。

正如千百年来算命所面临的争议,尽管互联网算命如今广受欢迎,但背后依然是一个泥沙俱下的地带。

一些公司招募略懂玄学的素人,批量入驻平台。还有的00后,扮演“算命大师”,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占卜流程就可以上岗,一般人学习几天就能掌握一套话术,从答题到算命、与客户聊天,都有固定模板,如同流水线作业。甚至,包括占卜、卖转运产品、做仪式、售后咨询等,基本一个人就可以包圆。

以连线模式为例,由于收费是以时间计算,很多主播的第一追求就是想方设法延长连麦时间:有人占卜爱情,就引导客户多讲背景;一些国学主播为了拖延时长,不管客户的问题是什么,先全盘分析一下性格。若算不准翻车了,也有话术应对:“我们没有链接上,你可以换一个老师”,但占卜师绝不能承认自身水平有问题。

说到底,这些算命大师打着可以“剧透人生”的招牌,但实际上却只是惦记着大家的钱包。最好的效果,可能也就是帮助咨询者实现对真实生活的片刻逃离。

这几年就已有一些互联网上的算命大师账号被封禁——他们甚至没能算好自己的命。

作为一种古老的玄学,算命被一代代流传下,自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不少人深陷于玄学之中,掏空钱包甚至影响了正常生活,最终不过是一场空。就连有算命师也直言,“所有来看盘算命的都是对当下现实的一种逃避”。

来源:中部城市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