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人认为,艾滋病(HIV感染)如同一场无法规避的风暴,一旦家庭中有人感染,另一半便如同置身暴风眼之中,迟早会被卷入其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2023)》.北京:中国CDC.
人类未知的恐惧,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具破坏力。
许多人认为,艾滋病(HIV感染)如同一场无法规避的风暴,一旦家庭中有人感染,另一半便如同置身暴风眼之中,迟早会被卷入其中。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是时候拨开迷雾,用科学的目光直视真相。
当一方被确诊为HIV阳性,另一方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恐慌:“那我们是不是已经没救了?”
但医学研究给出的答案却令人意外——即使是长期的亲密伴侣,HIV的传播也不是必然的。
这听起来像是反常识的说法,但科学数据足以支撑这一观点。
根据《柳叶刀》发布的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
· 在接受抗病毒治疗(ART)且病毒量被控制到检测不到水平的HIV阳性患者中,无保护性行为的配偶感染率为零。
· 在未接受治疗的群体中,夫妻间的HIV传播风险约为0.1%-10%,取决于多种因素。
也就是说,HIV传播并非“铁律”,而是“概率”问题,而这个概率完全可以通过科学手段降低甚至归零。
想象一下,一个燃烧的火种,并不是所有碰到的可燃物都会立刻被点燃。
火势的大小、环境的湿度、风向……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HIV的传播也是如此。
它主要通过体液传播,包括:
· 血液(输血、共用针具)
· 精液、阴道分泌物(性传播)
· 母乳(母婴传播)
如果HIV感染者接受了规范的抗病毒治疗(ART),病毒量被控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那么实际上他们的体液几乎不再具有传染性。
这并非夸张,而是经过大量临床研究验证的事实。
“检测不到=不具传染性”(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U=U),已经成为全球艾滋病防治的重要共识。
不是所有的暴露都会导致感染,人体自身也有一定的免疫防御能力。
例如:
· 皮肤是天然的屏障,只有当有伤口时病毒才可能进入血液。
· 口腔中的酶和胃酸能破坏HIV,因此通过唾液传播的概率几乎为零。
许多人害怕:“吃饭、接吻、共用马桶,会不会被传染?”
科学给出的答案是——不会!
HIV并不像流感病毒那样通过空气或皮肤接触传播,它需要特定的“入口”。
✅共用餐具、马桶、毛巾——HIV无法在体外环境存活。
✅握手、拥抱、亲吻——唾液中HIV含量极低,无法引起感染。
✅蚊虫叮咬——HIV无法在蚊子体内存活和复制。
真正需要担心的,是那些“看不见的风险”,而不是日常接触。
科学的声音:“只要坚持治疗,夫妻间的HIV传播风险可以降至零。” 恐慌的声音:“得了艾滋病,这个家就完了!”
当科学与恐慌交锋,我们需要做出的选择很简单——相信科学,远离偏见。
如果夫妻一方确诊HIV,并不意味着婚姻终结。
关键在于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
①规律服药,控制病毒载量
抗病毒治疗(ART)能让患者维持健康,还能让病毒量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从而杜绝传播风险。
②安全性行为,降低直接暴露
使用安全套是最直接的物理屏障,即使病毒载量较低,也能进一步降低传播风险。
③预防性用药(PrEP&PEP)
对于未感染的配偶,可以使用PrEP(暴露前预防)或PEP(暴露后预防),进一步降低感染概率。
④定期检测,确保安全
夫妻双方都应定期检测HIV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确保健康状况可控。
夜幕降临,一盏灯在窗前亮起。
屋内,有人低头看着手中的检查报告,指尖微微颤抖。
艾滋病,这曾是他人生中从未想过会遇到的字眼,如今却赤裸裸地印在纸上。
恐惧、焦虑、无助,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的家庭已经支离破碎?”
曾经,人们以为HIV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一旦沾染,就再无回头路。
可现代医学早已证明,HIV感染并非绝境,而是可以被控制的慢性病。
只要遵循科学的方法,病毒载量可以被压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感染风险甚至可以降至零。
科学的光芒,已经照亮了前行的路。
夫妻间的HIV传播,并非不可逆的命运,而是可以被控制的风险。
它就像一座桥,过去,人们因恐惧而不敢踏上,如今,医学的进步让这座桥更加坚固、安全。
当偏见消散,科学取代恐惧,生活仍然可以继续,爱也可以不被病毒阻隔。
疾病可以被控制,婚姻可以被守护,未来仍然充满希望。
在窗前,那盏灯依然亮着,如同一颗坚定的心,在黑暗中守望光明。
来源:戚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