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中国核电起步40年 | 看秦山核电如何书写企地融合“山海经”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1 19:53 4

摘要:40年前,当核能的种子在吴越大地上播下,谁也不会想到,在华夏版图的东南一隅,承载着千年风云变幻的山脉——秦山,会因一个产业而焕发出如此耀眼的光芒。从最初的陌生与探索,到如今的深度共融与相互成就,海盐县与秦山核电的故事,是一部生动的区域发展史诗,也是一曲合作共赢

40年前,当核能的种子在吴越大地上播下,谁也不会想到,在华夏版图的东南一隅,承载着千年风云变幻的山脉——秦山,会因一个产业而焕发出如此耀眼的光芒。从最初的陌生与探索,到如今的深度共融与相互成就,海盐县与秦山核电的故事,是一部生动的区域发展史诗,也是一曲合作共赢的壮丽乐章。

2025年,秦山核电迎来开工建设40周年。这座中国大陆核电的“摇篮”,不仅镌刻着中国核工业二次创业的壮阔历程,更与所在地浙江省海盐县携手绘就了一幅“以核兴城、以城哺核”的共富长卷。

四十年风雨同舟,从“国之光荣”到“民之福祉”,秦山与海盐的融合实践,为新时代企地协同发展提供了“硬核样本”:企地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理念共融、价值共创、成果共享的“命运共同体”。

擎旗定向绘就“山海长卷”

规划先行,擘画山海一卷策

“核”与“盐”的相遇,始于使命,兴于共划。海盐与秦山核电的融合,是战略统筹的智慧结晶。

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电站正式开工建设,建设者们炸山填海,100多家科研单位、7个设计机构、11个施工单位,加上从全国各地精心选择的500多家装备制造厂,由核工业部统一归口,聚焦海盐。随着第一罐混凝土的浇灌,杭州湾畔的开工号角,开启了中国核电建设和中国核工业发展的新纪元。

在此之前,经过长时间的艰苦筹备,对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等进行极为详细的勘察,综合多方面因素后,秦山核电站选址海盐秦山。

这要从“七二八工程”说起。1970年2月初,鉴于当时华东地区电力短缺问题严重,周恩来总理指出:“从长远来看,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要靠核电。”1970年2月8日,上海市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工程得名“七二八工程”。

为什么选定秦山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的厂址呢?核电厂的厂址一般要具备地基好、用水方便、大件运输方便、附近人口较少、离电网较近等五大条件。参与秦山核电站选址工作的核电专家陈曝之认为:“这五个条件,符合核电厂的要求,所以当时就选了海盐这个地方。”

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落户秦山,不仅为海盐带来了发展机遇,更为中国核电事业开辟了新天地。海盐县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以及良好的自然环境,成为核电项目的理想承载地。

在核电建设初期,海盐县将全县条件最好的县政府招待所腾出,作为秦山核电厂的临时办公地,这是企地合作的温暖开端,也为后续深度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40年来,海盐县与秦山核电从共建到共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企地合作之路。从1983年起,海盐先后成立了支援秦山核电重点工程建设办公室、核电事故场外应急办公室、核电关联产业办公室、“中国核电城”建设办公室,大力支持服务秦山核电建设发展。此后,在以上4个办公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职能,强化涉核工作功能定位,专门成立核电产业发展服务局,支持服务核电和推进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成为海盐的“特色”部门。每年双方高层联席会议成为常态,共同商讨重大事项、解决实际问题。多年来,双方围绕重大项目会商、联建项目推进、涉核奖励政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2020年12月,在中核集团支持下,海盐县与秦山核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在海盐建设“全国同位素生产基地”,由此掀开了秦山核电与海盐地方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海盐县成立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工作专班,明确县人大常委会一位副主任和秦山核电领导担任专班班长,12个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全面启动建设占地1900亩的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布局“两基地、两中心”,打造集核素研究与生产、核药研发与制备、核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核特色康养、核应急救援为一体的全国医用同位素产业示范基地。

2023年6月,海盐县与秦山核电又签订了《关于进一步推动企地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全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示范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从零碳供能到同位素生产,从核电装备到核医疗应用,海盐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发展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谋划布局,产业高质量发展找到了新的落脚点。

截至目前,秦山核电累计投资超850亿元,带动发展核电关联企业超130家,总产值超300亿元,吸纳就业约2万人。回望来时路,秦山核电与海盐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企地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点石成金勾勒“江河新脉”

创新驱动,泼墨江河万里图

以医用同位素为原料生产的放射性药品在肝癌、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癌等恶性肿瘤诊疗过程中具有精准性强、副作用小等优势,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实现新质生产力跃升的重要途径。但一直以来我国的医用同位素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供应不稳定,制约了下游产业发展。秦山核电的商用重水堆核电机组具有堆芯中子通量高、不停堆换料、运行稳定等优势,为同位素规模化稳定生产提供了独特条件。

利用商用重水堆生产碳-14,是秦山核电建设的重要医用同位素项目。“我们用近两年时间,进行了大量的方案论证、技术试验。”秦山核电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尚宪和告诉记者,针对最核心的堆芯,技术人员开展了重要技术改进,并对新布置依次展开了756种功率分布计算。

2024年4月,我国首次利用核电商用堆批量生产的碳-14同位素出堆,实现了碳-14供应全面国产化。同年12月,我国首个商用堆同位素生产装置在秦山核电成功投运。该装置可批量稳定生产包括镥-177、锶-89等在内的多种医用同位素,产能可充分满足国内需求。中国科学院院士柴之芳认为,该装置的成功投运,无疑将推动国内核药产业迈入快车道。

为解决群众救命药关键问题,实现新质生产力“开花结果”,海盐县同样不遗余力。凭借秦山核电商用重水堆的独特优势和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以及优质的营商环境,高端核药项目不断落户海盐。2024年7月,全球制药巨头诺华集团的放射性药品生产项目在海盐县奠基,预计2026年底建成投产。为护航项目落地,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三级联动,为诺华项目量身定制了12个方面的优质服务措施。海盐地方政府联动省药监局首创全国首个县级放射性药品监管机构,破解“放射性药品经营许可”等一批项目发展中的关键难题。从企业注册到项目建设,从资证办理到核药运输,政府各部门协同作战,精准高效答复184个企业关心事项。这种高效的“专业+敬业”服务模式,不仅赢得了企业的信任,更为核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海盐县把培育发展同位素产业作为‘头号工程’,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围绕土地、资金、人才、政策等多个方面提升要素保障能力。”海盐县商务局局长曹卫益介绍,目前,海盐县已累计招引落地国内外行业龙头诺华、中国同辐、法伯新天等项目23个,总投资超80亿元,达产后预计产值超200亿元。

落笔千钧书写“家国同心”

民生为本,挥毫家国同心赋

企地融合的终极目标,是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40年来,海盐县与秦山核电以“三个渗透”实现核能与民生的深度共振,将核能发展的红利转化为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核电认知”到“文化认同”,海盐通过科普沟通实现公众态度的“亲核”转变。秦山核电站的建设与运行,曾让部分当地居民心存疑虑,但通过多年的科普努力,这种疑虑逐渐转变为认同。“中国核电科技馆的建设,不仅为海盐人民提供了科普教育的平台,更让核电科普工作深入人心。”海盐县经济和信息化局核电产业服务科(未来产业科)科长王娟梅告诉记者。如今,核电文化已深入人心,成为海盐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科技馆不仅是一个展示核能知识的窗口,更成为海盐人民的“核文化客厅”,让“亲核”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共识。截至目前,有40多万社会公众走进了核电科技馆。

海盐县科协学会部部长俞剑云告诉记者,2024年,海盐县科协联合秦山核电科技创新处共同开展“核力助企”科技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组织科技服务志愿者与核电关联企业开展结对,支持海盐县核电关联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为秦山核电的青年科技人员发挥技术特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途径”。

与此同时,海盐与秦山核电的融合还进一步拓展到教育文学、文明共建、社区发展等各个方面。比如,2020年海盐与秦山核电携手进京接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单位”表彰;2023年在共同举办的“溯源新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携手发布了“自主创新、融合发展”的秦山经验;2024年联合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秦山里的中国》。

从“工业用核”到“生活融核”,核能的应用从工业领域延伸到居民生活。2021年,浙江海盐核能供热示范工程第一阶段项目投运,成为中国南方首个核能供暖项目。首批供暖覆盖县城区3个生活小区,面积达46万平方米,惠及近4000户居民。核能供热不仅温暖了居民的家,更减少了传统供热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为全国的清洁能源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展现了核能服务民生的巨大潜力。海盐还规划了“零碳未来城”,通过核能供冷供热实现降耗减排,打造绿色发展的样板。

海盐县住建局城市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顾小波表示:“核能供热项目落地海盐,是发挥核能综合利用效益,有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克服重重困难顺利投运,这背后凝聚了各方的心血。”“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更为全国的清洁能源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展现了核能服务民生的巨大潜力。”海盐县发改局新能源发展科科长王培军说道。

今年,作为全县首个已建成小区核能供热改造试点,盐湖东路的文汇景苑小区也将实现核能供暖。该小区居民王趣英算了笔账,核能供暖每月的费用比以前的供暖方式要节省。王趣英很期待:“以前冬天取暖只能靠空调和电暖器,不仅费电,效果也不好。有了核能供暖,环保又安全。”

除了居民小区,海盐县中大朗颐(海盐)养老服务中心(原嘉兴海盐县老年公寓)在2023年完成提升改造,增加了核能供暖设施,覆盖了该中心所有的房间和活动室。该中心也成为浙江省首家实现集中供暖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中心总经理助理张燏表示,过去通过空调制暖,制热不稳定。核能集中供热以后,各个房间的温度都很适宜,对患有心血管疾病和风湿类、关节类疾病的老年人有很大益处。

从“产业兴城”到“人才兴城”,海盐在企地融合中走出了一条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为吸引核电及关联产业人才,海盐首创“人才房票”政策,打破“唯学历论”,以实际贡献为导向,集聚核电人才超1万人。“目前公示了2025年第一批人才政策奖励,其中不仅涉及核电高层次人才补贴,还涉及关于核电人才的购房补贴。”海盐县科技局科技合作与人才科科长李嘉渊告诉记者。针对不同人才类型,海盐县最高给予80万元购房补贴。

“我们推动企业和高校共同培育博士后,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有相应补贴给到企业。”海盐县人社局人才开发科科长许姗姗告诉记者,“金爱平就是秦山核电与苏州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

2024年5月,金爱平被选为嘉兴市首届“营智环境观察员”。他表示:“自2023年入站以来,我参加了碳-14资源化回收利用研究、新型色谱固定相等科研项目。在市级、县级人社部门和公司领导的指导下,我顺利被认定为高级工程师,这也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

同时,海盐积极谋划设立全国首支10亿元融核产业基金,扶持培育“小巨人”企业5家,激活县域创新活力。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核电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更为海盐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海盐县具有产业优势、交通优势,且与中核集团和秦山核电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海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峰表示。多年来,海盐县积淀了得天独厚的核电人才优势和核电文化氛围,形成了重大项目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为我国大型央企与地方开展“企地共融”工作提供了“海盐样本”。

格局打开迎来产业高地

未来已来,潮涌之江向星辰

四十载惊涛拍岸,弄潮儿向涛头立。

从中国大陆首度“驯核”的破冰之举,到全球核能综合利用的领跑者,秦山与海盐的融合之路,始终澎湃着“国之所需、民之所向”的初心潮涌。

站在新起点,这片热土正以“核能+”拓展融合边界,向“零碳未来城”的星辰大海扬帆,开启绿色发展的新征程。

“发扬‘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敢闯敢干精神,不断突破央地融合体制机制桎梏,通过与秦山核电的深度合作,实现中核集团及涉核科研院校产业资源的同频共振。”海盐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核电产业发展服务局)局长朱国华表示。近年来,海盐县努力打破“央地资源共享”玻璃门,积极构建融合发展新生态服务核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他告诉记者,现阶段政府主要围绕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核电生产性服务业、核电装备制造业、核电数字信息产业、核电文化旅游业等五大产业发展方向发力。

朱国华说:“海盐县将立足基础优势、深化企地合作,紧抓核技术应用(同位素)未来产业先导区列入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契机,加快培育特色新质生产力,打造千亩千亿元产业集群,吸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海盐,打开同位素产业发展新格局。”

未来,海盐将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高端化、国际化为目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核技术应用产业高地。

潮起东方,其道大光。当核电的反应堆与杭州湾的浪潮同频共振,一曲“以核强链、以核惠农、以核铸魂”的新时代协奏曲,正激荡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和声。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