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癌胚抗原作为常见的肿瘤标记物,是体检和入院的常规检查。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很多患者的癌胚抗原轻度升高,一般会建议完善胸腹部CT及胃肠镜检查,如果没有明显肿瘤征象的话,后续建议定期随诊复查就可以了。但是笔者曾经遇到过一名30岁的年轻女性患者意外发现癌胚抗原轻度升高,
作者:许仙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前言
癌胚抗原作为常见的肿瘤标记物,是体检和入院的常规检查。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很多患者的癌胚抗原轻度升高,一般会建议完善胸腹部CT及胃肠镜检查,如果没有明显肿瘤征象的话,后续建议定期随诊复查就可以了。但是笔者曾经遇到过一名30岁的年轻女性患者意外发现癌胚抗原轻度升高,完善胃肠镜及CT没有发现明显异常,后续患者也未正常随诊复查,但是半年后就已经进展为胃恶性肿瘤。病史概括
主诉:发现血糖升高5年,乏力纳差2周
现病史:患者5年前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9.0mmol/l,当时无明显口干多饮多尿症状,无体重减轻,长期予生活方式干预为主,未服药治疗,血糖控制情况不详,2年前复查发现血糖明显升高,FBG 14.3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0.7%,尿糖++,至医院住院治疗,具体不详,血糖好转后出院,出院后开始予诺和锐30早14U晚12U餐前皮下注射、阿卡波糖片100mg tid po控制血糖,半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曾至外院住院治疗,具体不详,开始调整降糖方案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20u 晚20u ih联合达格列净片10mg po qd 、阿卡波糖50mg po tid控制血糖,平素血糖不监测,既往血糖控制情况不详,2周前出现明显乏力纳差,无恶心呕吐,无胸闷胸痛,无大便习惯改变,无头晕头痛,自行停用所有降糖药物,开始未予重视就诊,2周来乏力纳差呈进行性加重趋势,今至我科门诊就诊,门诊以“2型糖尿病”收住入院。
否认过敏史、传染病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无殊。
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12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1/82mmHg,贫血面貌,面色苍白,神志清,对答切题,精神尚可,未闻及烂苹果味道,光反射好,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呼吸平稳,口唇无绀,颈软,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上腹部有压痛,无明显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病理反射未引出,双足背动脉搏动可。
患者贫血面容,上腹部有压痛,心中警铃大作,怀疑可能消化道肿瘤,迅速完善相关检验检查。
检验报告: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8*10^9/L,红细胞计数:2.70 *10^12/L,血红蛋白量:74 g/L,血小板计数:292*10^9/L,超敏C反应蛋白:4.36mg/L;
住院粪便常规+便隐血:隐血试验:阳性↑
肿瘤标记物十项提示:癌胚抗原12.3↑ng/mL(参考值<5ng/mL),糖链抗原125:101.2↑U/ml(参考范围0.1 ~ 35 U/mL),糖链抗原19-9:90.8↑U/ml(0.1 ~ 37 U/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5.92↑ng/ml(参考范围0~4ng/ml),糖类抗原72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糖类抗原153等未见明显异常。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8.4 %;空腹血糖16.18 mmol/L;
急诊尿常规:葡萄糖:3+ ,酮体:3+ ;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淀粉酶、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糖尿病自身抗体、凝血功能、急诊肌钙蛋白测定未见明显异常;
检查报告:
骨密度双X能线检测:正常;
常规心电图检查:1.窦性心律2.正常心电图;
胸部+全腹部CT平扫:双肾多发囊样灶,左肾形态欠规则,左肾多发结石,胃壁稍增厚,胃体下方少许渗出,请结合临床,盆腔少量积液,右侧附件区低密度灶。
双肾输尿管膀胱残余尿超声检:右肾囊肿、左肾囊性结构、左肾结石。
颈动脉+双下肢血管超声:双侧颈动脉及双下肢动脉未见明显斑块。
初步诊断:胃恶性肿瘤考虑、2型糖尿病、上消化道出血、中度贫血、肾结石、脂肪肝、甲状腺结节
后续检查及确诊
年轻女性,有贫血、大便隐血阳性、多个肿瘤标记物升高,腹部CT提示胃壁增厚、盆腔积液,附件有低密度灶,这基本考虑胃恶性肿瘤没跑了。患者明显贫血貌,入院时否认既往异常病史,还需要进一步捋清病史,并完善胃镜检查,外科、肿瘤科等多学科会诊,讨论后续治疗方案。
这边先预约相关检查,一边询问患者及家属既往病史。患者家属说半年前住院时也查过一次肿瘤标记物,核实当时出院小结提示癌胚抗原8.2↑ng/mL(参考值<5ng/mL),胸腹部CT未提示明显异常,胃肠镜也做了,仅有点灶糜烂。可惜胃镜活检病理报告未取,按道理来说,一般如果病理报告提示恶性,主管医生会打电话通知到患者本人或者家属,而患者否认接到电话,因此这里默认病理报告未见明显异常。虽然医生也建议后续门诊需要定期复查癌胚抗原,可惜后续患者并未定期复诊。并且在追问病史的过程中,还发现患者这半年来偶有上腹痛疼痛症状,大便时有发黑。这一桩桩一件件,每条线索都指向了胃恶性肿瘤。
随后完善胃镜检查及病理:
胃镜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体占位(性质待病理)。胃镜组织活检(含切片)报告:(胃体)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HP:(-)。
忧心忡忡许久,终于拿到病理报告,一锤定音,胃恶性肿瘤确诊无疑。
随后进行肿瘤科、放射科、胃肠外科、放疗科等多学科会诊,会诊意见考虑:胃癌已累及腹腔动脉、周围淋巴转移、大网膜侵及,手术难度大,预后差,建议可完善基因检测及pet-CT或增强CT评估周围转移情况,可考虑PD-1+化疗新辅助治疗。最后与患者家属沟通后,患者家属放弃手术治疗,选择去肿瘤科化疗。
回顾与思考
再回顾患者的病史:半年前住院意外发现癌胚抗原轻度升高(8.2↑ng/mL),虽然胃肠镜检查及CT未提示明显异常,但后续半年内患者逐渐出现上腹痛及黑便情况,近期因乏力纳差及血糖控制不佳入院,入院时有贫血貌、上腹部压痛,这些征象都很明显指向了消化道肿瘤。随后入院的一系列检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这个患者的病情进展如此之快?
胃癌发病的最常见年龄段为50岁-80岁,年轻胃癌患者,即确诊胃癌时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约为10%。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随着肿瘤筛查的普及和治疗手段的进步,胃癌的总体发病率是在不断下降的。然而,年轻人胃癌的发病率却仍较为稳定,甚至略有增加的趋势[1]。有研究表明,中国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15至49岁年龄段的发病率却持续上升。在年轻人中,女性发生胃癌的风险高于男性。由于年轻患者对环境致癌物的暴露较少,因此遗传因素在年轻患者的胃癌中可能比老年患者更为重要。
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与年长者胃癌相比,年轻人胃癌的生长速度更快,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多数患者发现时就已经是晚期胃癌。日本癌症研究基金会的小规模研究也发现,40岁以下的胃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生存率不如60至69岁的患者[2]。此外,由于年轻人可能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够重视,未能及时就医,年轻患者中晚期胃癌的比例较高。总的来说,年轻人的胃癌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更差。癌胚抗原有什么用?
癌胚抗原是是一种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糖基化大分子多肽蛋白,在胃肠道肿瘤中会异常表达[3]。CEA的异常表达是许多恶性肿瘤的共同特征,CEA 水平持续进行性升高,其罹患肿瘤的概率会增加[4]。因此通过检测血清CEA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癌症的早期筛查、疾病的监测和预测治疗效果。但是,CEA只能作为辅助诊断和监测的手段,仍需要结合其他临床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总结
在此例患者的整个病史过程中,我们应该学到的经验教训是啥?如何避免罹患胃癌?
首先,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遵医嘱、遵医嘱、遵医嘱!!!
当发现肿瘤标记物升高,不要惊慌失措,不要去买各种偏方、神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医生,不要隐瞒病史,如实告知病情,完善应该做的相关检查,当做完这一切都没有发现肿瘤征象,那可以暂时把心放下,但是,还是要强调后续的复查必不可少,一定要门诊定期复查,虽然说可能绝大部分人的肿瘤标记物升高都不一定有真的肿瘤,但这种概率如果真的落到个人头上是难以承受之重,不要抱侥幸心理。如果日常生活中又出现了腹痛、腹胀等消化道不适,以及黑便、大便习惯改变等异常情况,一定要告知医生,胃肠镜检查该安排的就应该安排上。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我国尚未推行大规模人群胃癌筛查计划,仅推荐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内镜筛查。参照《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5],对于目标人群为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①胃癌高发地区人群;②Hp 感染者;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④胃癌患者一级亲属;⑤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可以考虑进行内镜筛查以早期发现胃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此外,预防胃癌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建议保持规律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腌制、烟熏、油炸、高盐食物;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适当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许永虎,徐大志.21世纪以来胃癌治疗进展及未来展望[J].中国癌症杂志,2024,34(03):239-249.DOI:10.19401/j.cnki.1007-3639.2024.03.001.
[2]Usui Y,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Homologous-Recombination Genes, and Gastric Cancer. N Engl J Med. 2023 Mar 30;388(13):1181-1190. doi: 10.1056/NEJMoa2211807. PMID: 36988593.
[3]罗经宏,李玲.血清癌胚抗原轻度升高对老年患者肿瘤发生的预测价值[J].老年医学研究,2021,2(03):15-18.
[4]严小俊,张鹏飞.血清胃泌素、胃蛋白酶1和胃蛋白酶2联合癌胚抗原检测在胃癌早期筛查中的价值[J].贵州医药,2024,48(05):713-715.
[4]戴艳环,陈莉,张伟.胃癌血清学中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胃蛋白酶原I(PGI)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的表达及意义探讨[J].系统医学,2024,9(07):19-22.DOI:10.19368/j.cnki.2096-1782.2024.07.019.
[5]廖专,孙涛,吴浩,等.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长沙)[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07):433-448.
审校:Aurora
排版:Aurora
执行:Uni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来源:医脉通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