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素食,在佛门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许多人以为吃素就是不吃肉,只要换成素食材料就万事大吉。
可虚云老和尚临终时却告诫世人:错误的吃素方式,不但无益于修行,反而会与佛道结下冤愁。
这是为什么?原来素食背后另有玄机,不懂这些关窍,吃素反而会障碍重重。
在虚云和尚一百二十岁圆寂前的最后开示中,他道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民国末年,虚云和尚在云门寺里给前来问道的僧俗二众开示。
这时已是他在世的最后时日,一百二十岁高龄的虚云和尚面容慈祥,精神矍铄。
一位衣着朴素的居士跪在蒲团上,向虚云和尚顶礼后说道:"老和尚,弟子吃素已有三年,每天都按照居士们推荐的食谱准备素食。
可我发现,这样吃素以后不但没有让我心生清净,反而觉得身心愈发沉重,修行也毫无进展。
我很困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位居士的话引起了在场众人的共鸣。
大家纷纷点头,显然都遇到过类似的困扰。
虚云和尚双手合十,目光慈悲地看着这位居士:"你且说说,平日里都吃些什么素食?"
居士恭敬地答道:"我每天都会准备很多营养丰富的素食。
早上喝豆浆,配上素肉包子;中午吃素鸡、素鸭、素火腿,味道都和真的荤腥一模一样;晚上就煮些青菜豆腐,再配上一些人造肉。
我觉得这样既保证了营养,又能让自己不会太想念荤腥。"
听完居士的话,虚云和尚轻轻摇了摇头:"你这根本不是在吃素,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满足口腹之欲啊。"
居士一愣:"老和尚,这些都是用豆制品做的素食,没有杀生害命,为什么说不是在吃素呢?"
虚云和尚站起身,缓步走到院中的菜园。
他轻轻摘下一片青翠的菜叶,举在手中细细端详:"你看这菜叶,翠绿清新,这就是它最自然、最美好的样子。
为什么非要把它加工制作,变成荤腥的模样呢?这不是还在执着口腹之欲吗?"
在场的大众听了这话,都陷入了沉思。
虚云和尚继续开示:"《楞严经》上说:'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互来互去,互食其肉,种种恶业,互相续结。'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吃素的根本目的是断除贪欲,培养慈悲心。
如果只是改变食材,而心中还在贪着肉味,这与佛陀教导的素食之道完全背道而驰。"
一位年轻僧人举手问道:"师父,那该如何正确地吃素呢?"
虚云和尚回到禅座,慈祥地说道:"要明白,素食不只是换个食材那么简单。
《梵网经》中佛陀教导我们,持素要从心开始。
如果心中还想着肉味,即便吃的是素食,也是徒有其表。"
他停顿片刻,又讲述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位修行人叫广心,他每日只吃青菜淡饭,看起来持戒精严。
可实际上,他念念不忘荤腥滋味,每次吃饭都在想着肉食的美味。
一日,他遇到一位得道高僧。
高僧看了他一眼,就说:'你虽然吃素,可心中贪欲未减,反而因为刻意压制而更加强烈。
这样的素食,不但无益于道,反而会与佛道结下冤愁。'"
广心听了这话,惭愧不已:"请问师父,该如何改正?"
高僧回答:"你每日想着肉味,就是在心中不断杀生。
与其这样,不如先放松心情,不要太过执着。
慢慢体会素食的本味,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等你能真正品味到素食的美好,自然就不会再想荤腥了。"
虚云和尚接着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吃素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解脱。
很多人吃素吃得很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把素食当成了一种限制,而不是一种修行的方便法门。"
在场的一位老居士问道:"老和尚,我们普通人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理解素食的意义呢?"
虚云和尚目光深邃:"说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一位老参禅人的开悟故事。
他在吃一顿极其简单的素斋时,忽然明白了一个惊人的道理。
这个道理不仅改变了他对素食的认知,更让他的修行有了质的飞跃..."
"这位老参禅人叫明宽,他悟到的道理是:每一口食物都包含着整个宇宙的智慧。
当他吃一片青菜叶子时,能够体会到阳光、雨露、泥土的滋养;吃一粒米时,能感受到农夫的辛劳、大地的恩赐。
他的每一顿饭都变成了一次禅修,每一口食物都成了与天地万物的对话。"
虚云和尚的声音充满智慧:"真正的素食,应该像《华严经》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当你能在一粒米中看到整个宇宙,在一片叶子中体会生命的奥秘,这才是真正的素食之道。"
这时正值午斋时分,虚云和尚带着大家来到斋堂。
僧众们正在安静地用餐,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饭碗,现场鸦雀无声。
"你们看,"虚云和尚指着眼前的景象,"我们寺里的僧人用斋,讲究'七粒八珠'。
每一粒米都要细嚼慢咽,感恩种种因缘。
不说话,不出声,这不是规矩,而是对食物的尊重,对生命的礼敬。"
一位年轻居士问道:"老和尚,我听说有些素食馆专门研究如何把素食做得像肉一样,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
虚云和尚答道:"《楞伽经》中说:'为利养故,以假名字说种种味。'这告诉我们,不要为了口腹之欲而制造各种假肉素食。
素食应该保持食材的本真,让身心都回归自然。"
他进一步解释:"现在很多人研究如何让豆制品吃起来像肉,花费大量心思在口感和外形上。
这样做,反而违背了素食的本意。
真正的素食应该是:不执着于味道,不贪求精致,不追求形似。
吃的是蔬菜水果,念的是慈悲感恩,修的是清净心田。"
一位老参学人插话道:"老和尚,我发现自从专心吃素后,不仅身体更健康,心也静下来了。
这是不是就是您说的与道相应?"
虚云和尚慈祥地点头:"没错,素食不是目的,而是修行的助缘。
重要的不是你吃了什么,而是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在吃。
若能以感恩心、慈悲心对待每一顿饭,自然能与佛道相应。"
他接着说:"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当我们吃素时,就是在实践对生命的尊重。
不是简单地不吃肉,而是要培养对一切生命的慈悲心。
这才是素食的真谛。"
虚云和尚最后开示道:"记住,错误的素食方式会让人与佛道结下冤愁,不是因为食材选择错了,而是心态出了问题。
若能以正确的心态吃素,不但能增长福慧,更能帮助我们在修行道路上走得更远。"
这番开示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深受启发。
那位最初提问的居士感动地说:"今天总算明白了,过去我太执着于模仿荤食的口感,反而迷失了素食的真正意义。
从今以后,我要学会用心体会食物的本味,珍惜每一粒米,感恩每一片叶。"
虚云和尚慈祥地看着大家:"世间万物,皆有其天然的妙味。
当我们学会用心品味自然的美好,不再执着于人为的造作,就能真正理解素食的深意。
这不仅是对身体的滋养,更是对心灵的净化。"
这是虚云和尚关于素食的最后开示,他以一百二十岁高龄圆寂前,将这些宝贵的修行智慧留给了后人。
这些教导至今仍在指引着许多修行人走上正确的素食之路。
来源:般若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