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本文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本文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清末民初,一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在云门寺讲法。
台下坐满了前来听法的四众弟子,有位年轻僧人问道:"师父,我们修行要修多久才能开悟成就?"虚云和尚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百年苦修不如最后一念。"
这句话一出,在场众人都陷入沉思。
这话是什么意思?百年苦修难道真的比不上最后一念吗?
要知道,修行讲究日积月累,讲究持之以恒,为何虚云和尚会说出这样的话?
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智慧?
虚云和尚,俗名萧耀辉,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县,生于清咸丰十年,圆寂于1959年。他一生历经沧桑,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禅宗大师。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经历过种种磨难,也留下了许多佛教智慧。
说到"百年苦修不如最后一念"这句话的来历,要追溯到虚云和尚在云门寺的一段经历。那是在民国初年的一个冬日,云门寺的禅堂内挤满了前来听法的信众。
一位刚出家不久的年轻僧人站起身来,神色迷茫地问道:"弟子在山中已住了三载,日日勤修苦练,可内心依旧波澜起伏。常听师兄们说,有人坐禅二十载尚未开悟,弟子心中惶恐,不知何时才能见性?"
虚云和尚目光慈悲地看着这位年轻僧人,缓缓讲述了一个故事: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唤盘德的长者。他年少时出身富贵,锦衣华服,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随岁月流转,家道衰落,晚景凄凉。一日,他得闻佛陀正在祗园精舍弘法,遂心生向往,前往觐见,祈求能够出家修行。
当时的大弟子们都觉得这个老人年纪太大了,记不住经文,不适合出家。舍利弗尊者就对他说:'你要出家修行,至少要背诵三藏十二部经,你能做到吗?'
老人摇头说:'我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恐怕背不了这么多经文。'
目犍连尊者又说:'那至少要背诵一部经吧。'
老人还是摇头:'这个我也做不到。'
阿难尊者说:'那背一品经文总可以吧?'
老人依旧摇头。
就这样,没有人愿意接纳这个老人出家。后来,佛陀亲自来到老人面前,慈悲地说:'修行不在于背诵多少经文,重要的是能够真正理解佛法的意义。我问你,你能记住一句话吗?'
老人点点头说:'一句话应该可以记住。'
佛陀就教给他一句话:'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意思是说,看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心意,身体不做坏事,这样修行的人就能得到解脱。
老人就这样出家了,他每天扫地时都念着这句话,走路时也念着这句话。渐渐地,他完全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虚云和尚讲完这个故事,接着说:"修行不在时间长短,也不在经文多少,关键在于你能否真正领悟。就像盘德老人,他只记住一句话,但因为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所以能够开悟。"
禅堂内一片寂静,许久,又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修行举手问道:"弟子在山中修行四十余载,日日诵经拜佛,为何至今仍未能开悟?还请师父开示。"
虚云和尚微笑着又讲述了另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樵夫,他每天要穿过一片竹林去砍柴。有一天,他在竹林里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就把它带回家照顾。小鸟伤好后,告诉樵夫它其实是天上的仙鸟,为了报答樵夫的救命之恩,它告诉樵夫一个秘密:竹林里有一棵千年老竹,只要能找到它,就能得到莫大的福报。
樵夫听了很高兴,从此每天都在竹林里仔细寻找。他看遍了每一棵竹子,摸遍了每一片竹叶,却始终找不到那棵千年老竹。就这样过去了几十年,樵夫已经白发苍苍。
一天,他坐在竹林里休息,看着满眼的翠竹,忽然感悟到:这片竹林里的每一棵竹子都是千年老竹的化身,每一片竹叶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一刻,他的心豁然开朗,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虚云和尚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问在座的大众:"你们说,这个樵夫是在几十年的寻找中得到智慧,还是在最后一念的顿悟中得到智慧?"
众人都若有所思。虚云和尚接着说:"修行也是这样,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能否真正放下执着,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就像那个樵夫,他找了几十年的千年老竹,可真正的智慧却在他放下寻找的那一刻来临。这就是为什么说百年苦修不如最后一念。"
虚云和尚继续开示:"佛法大海,无边无际。我们修行,不是在积累知识,而是在消除执着。就像磨镜子一样,不是在镜子上增加什么,而是把蒙在镜子上的灰尘擦掉。当最后一粒灰尘被擦去的时候,镜子自然光明显现。这最后一念,就是放下执着的一念,就是明心见性的一念。"
这番话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影响了无数后来的修行人。很多人原本认为修行就是要经过漫长的苦修,积累功德,学习经教。但通过虚云和尚的开示,他们明白了修行的真谛不在外相。
就像《金刚经》中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的修行不是在追求外在的东西,而是要返归自性。虚云和尚曾经说过一个比喻:月亮倒映在水中,水若波动,月影就摇晃;水若清净,月影就明显。我们的心就像水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佛性自然显现。
这让我们想起了六祖惠能大师,他在听到《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就开悟了。这不正是最后一念的证明吗?惠能大师虽然不识字,没有经过长期的苦修,但他能在一念之间见性成佛。
虚云和尚的这番开示,彻底改变了很多人对修行的认识。有的人本来整天忙着念经拜佛,执着于表相功夫,听了这番话后,明白了要放下执着,返照自心。有的人本来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没有机会修行了,听了这番话后,也燃起了希望。
这句话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当代的禅修中心里,很多修行人都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它告诉我们,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实质;不在时间长短,而在真实受用。
1942年,虚云和尚在云门寺遭受劫难,被打得奄奄一息。但他却说:"这是在替众生消业障。"这种境界,正是他所说的"最后一念"的体现。在生死关头,他没有一丝怨恨,只有大慈大悲之心。
1959年,虚云和尚示寂。临终前,他为弟子们开示说:"生死本空,何须记念。但尽此心,无更余事。"这再次印证了他所说的"百年苦修不如最后一念"的道理。
一代高僧的圆寂,让这句话更显珍贵。它不仅是对修行方法的指导,更是对修行境界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要放下一切执着,回归本来面目。
这句话还告诉我们,修行不是要追求神通,不是要显露功夫,而是要在平常心中见性。就像《坛经》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虚云和尚圆寂后,他的这句话被收录在《虚云和尚法语》中,成为禅宗修行的重要指南。它帮助无数修行人走出误区,明白了修行的真谛。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人们对修行的错误认识。有人认为修行一定要出家,要经过长期苦修;有人认为修行就是要念经拜佛,要积累功德。但虚云和尚告诉我们,这些都不是修行的根本。
修行的根本是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要放下执着,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佛法。就像他常说的:"心地清净一切清净。"这才是修行的真谛。
百年苦修不如最后一念,这最后一念就是放下的一念,就是觉悟的一念,就是回归本性的一念。它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境界的高下;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智慧的深浅。
这句话影响了整个近代佛教的修行方向。它让人们明白,修行不是在外面寻找,而是要返照自心;不是在积累什么,而是在放下什么。这种见解,对现代人的修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虚云和尚的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禅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禅宗从重视苦修的传统,转向了更加注重心性的修行。这种转变,使禅宗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这句话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当代的禅修活动中,很多导师都在强调"放下"的重要性。他们告诉修行人,不要执着于形式,要在生活中修行,要在平常心中见性。
从虚云和尚的开示中,我们可以看到禅宗的精髓。禅宗不重视经教的积累,而重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最后一念,正是见性的关键所在。
这句话还告诉我们,修行不分年龄大小,不分学识高低。只要能真正放下执着,人人都有机会开悟。就像盘德老人一样,虽然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但因为真正理解了佛法的意义,所以能够证果。
虚云和尚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整个佛教修行传统的一个总结。它既继承了禅宗直指人心的特点,又适应了现代人的修行需要。它告诉我们,修行的关键不在外在,而在内心;不在时间,而在智慧。
这句话还启发我们要在生活中修行。修行不是要离开现实生活,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佛法。就像虚云和尚自己,他不仅自己修行,还重建了很多寺院,培养了很多弟子,这些都是在生活中修行的体现。
百年苦修不如最后一念,这句话将永远指引着修行人的方向。它告诉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要见性成佛,要回归本来面目。这种见解,对于现代人的修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来源:般若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