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扫把沟,我的出生之地;一个位于长江之滨历史上的江南小镇,兴隆镇。不仅因为浩瀚的长江流经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年为了古铜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较大贡献,永载史册。同时,由于这里白云蓝天,莺啼燕语,湖光山色,也成了水生和野生动物栖息的好地方。
那大江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而每当长江流经“思浦洲”头时,自然形成了辽阔江面的外江主航道和狭窄内江的小夹江,这就是当年长江流过扫把沟的真实写照。除了长江,扫把沟还有两处硕大面积的湖,较大的是狼尾湖,它依山傍水,烟波浩渺,波光潋滟;每到夏天,湖面上荷花盛开,接天连地,甚是壮观。其次,就是我们家大门前水天一色的无名湖,湖边不远有一块面积不大的小岛。附近村民在这里养鱼、养藕,长年那一块块荷花盛开之处,片片荷叶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有的轻浮于湖面,有地挺立于碧波之上。而那块小岛上,更是蒹葭苍苍,青翠欲滴。
此外,还有两处,一处是无名湖外靠近沿江路的湖,还有一处是无名湖靠东,被一条青年路隔断的水塘。这些湖和塘给居住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带来极大的快乐。尤其是那片碧波荡漾的无名湖,每到夏天,荷花绽放,菱菜青青之时,邻家姑娘嫂子们便不约而同地划着小舟,笑逐颜开地去采摘菱菜,真的是“采菱歌逐绿云飞,湖光一带入罗衣”。而喜欢玩水游泳的年轻人更是在这里大显身手,他们从我们住家的岸边下水,向着对岸窑厂方向游去,水宽足足两千米。返回时,常常都要登上那个小岛,稍事休息,然后再返回出发点。我和隔壁发小王家冠每年常常这样玩,甚是喜悦。
在我的记忆里,曾经发生过两件事,完全真实,永远难忘。那是一九八一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我骑着自行车从扫把沟去铜陵港机关上班,骑到沿江路时,发现江边有好几个人围着一条渔船在议论着什么,我也停下车来,赶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条渔船上的渔民捕捉到一条白鳍豚,正用绳子系着它放在江边游着。当时好像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只说是江猪。大家在问渔民这叫什么,多少钱一斤,渔民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有些疑虑,迟迟没有回答。我看到这种情况便离开这里,骑着车子上班去了。到了办公室,我便和大家说起这件事,同事们也议论起来,有人怀疑这个江猪是不是珍稀水生动物。那时,我是市广播电台的通讯员,当时电台有一个栏目叫“电话连线”,就是报道来自基层一线和社会的新闻。于是,我便给电台记者打去电话,报道了这件事。谁知,这件事闹大了,或许是当年这条“江猪”太珍稀,后来电台记者立马联系了有关部门赶到现场,将那条“江猪”运到某个地方水养起来,再后来不知是通过大轮还是其它方式,将其运送到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养殖起来。这些后来发生的事,和这条“江猪”名叫白鳍豚,都是铜陵电台记者告诉我的。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又过了一年,到了一九八二年的夏天,又发生了一件事。这是一天的上午,自己正在家赶写一个材料。我们家门前那片无名湖的小岛上,忽然发现一只黄斑色的野鹿,在岛上来回走动,偶尔也吃草。由于小岛距离我们家只有两百米,所以我们一栋房子的邻居看得非常清楚。大家当时的心情是既欣喜又好奇,欣喜的是,野生动物能够光顾我们这里,说明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还是优质的;好奇的是,这只野鹿是怎么登上湖边小岛的,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带着邻居们的好奇和疑问,自己还是老办法,迅速赶到第二作业区办公室,给铜陵电台“新闻连线”记者打去电话。后来的结果是,电台记者立马联系了天井湖公园管理部门,他们及时来人带着工具将这只野鹿捕捉到手,带回公园。可惜由于当时天井湖公园没有动物园,只能让合肥有关部门来人,将这只被确认为苏门羚的野生动物,带回到合肥市野生动物园饲养和供游人观赏。据悉,苏门羚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因为其独特的外观和生态价值,对于保护苏门羚和它的生态环境及栖息地显得尤为重要。
来源:铜陵社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