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生、消逝、离别、孤独、接受,你是什么时候学会这些命题的?它们总是猝不及防地出现,等你摸爬滚打、用略显不足甚至荒唐的姿势迈过,直至熟能生巧,成为所谓的大人。
新生、消逝、离别、孤独、接受,你是什么时候学会这些命题的?它们总是猝不及防地出现,等你摸爬滚打、用略显不足甚至荒唐的姿势迈过,直至熟能生巧,成为所谓的大人。
巴拉巴拉童装旗下产品bala T与新华社联合出品《中国小朋友》,邀请大家回望这些隐秘而盛大的时刻。
短片由群玉山操刀,文案与画面相辅相成,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描绘出成长最动人的部分。
与商业密不可分的广告是如何变得如此“柔软”?儿童类产品广告怎么同时捕获孩子和大人的心?带着这些好奇,我们第一时间联系到文案创作者之一方文,问了问这个作品的成长史。
看完视频你会发现,这条片子很难用传统调性定义,有点高昂却又有点哀伤。但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却特别接近于你过往的某些记忆,把内心照得暖烘烘的。
当我们试图用儿童视角、平视姿态定义这条短片时,方文告诉我们说,这其实是一件T恤的视角,它拥抱孩子的时间,比任何人都要长,所以片子自然蕴含着一种深情。
但还有另外一层视角,使之具备更丰富的层次感。
孩子的T恤不同于大人的,孩子长得很快,一件T恤穿一年甚至一季就穿不下了。所以这件T恤对「孩子长大了」的情感,除了深情,对孩子成长不易的克制的心疼之外,还有一层眷恋和不舍。
身边的不少朋友和我说,这是部很实在的催泪弹。就像“你长成自己想要成为的大人了吗”的难题,“你希望回到小时候吗”这个问题,同样复杂到难以用“是否”简单概括。但这样的片子出现,至少为许多大朋友加了份难得的慰藉。即使视频将近六分钟,也会不知不觉看进去。
方文借助一句从朋友处得来的话形容这次的沟通目标:小孩能看懂,大人能看深。这既解释了作品的传播潜力,也为儿童品牌的广告策略提供了一道也许堪称理想的路径。
第一次参加葬礼是在菜市场目睹杀鱼,第一次尝到被误解的滋味是“没带作业就是没做”,第一次求而不得是课堂上举手却没被点名......宏达深奥的词语与各种日常场景搭配在一起,描绘出长大是如何悄无声息发生的。
这些动人的洞察和细节来源于差不多近千个真实案例。创作初期团队大量收集网络真实故事,再做筛选,确保其足够普遍和有共鸣。搜罗过程中,团队最先排除的就是「孩子的童趣瞬间合集」这种流量最大的内容。
这种作业思维和模式,恰恰成就了作品的特别。
视频发布后,有网友评论“东亚小孩好惨”,或是借此回忆起各种童年阴影。当被问到片子里面并不完全都是“正能量”的东西,是否太过冒险,方文用经典的「dirt is good」打了比方。
“这是成长的真相。它不是单一的、只有甜味素的,它是丰富的、复杂的、风尘仆仆的。成长的目的就是继续长大、往前走,搞点泥巴在身上也无妨。”
比起高歌猛进,团队更相信真实的东西就是有能量的。
来源:极客克里斯蒂8v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