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3月21日)上午,《张履祥评传》新书分享会在乌镇举办。此次活动由桐乡市社科联主办,来自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桐乡市政协、桐乡市名人与地方文化研究会、以及乌镇镇的相关文史专家参加座谈交流。
今天(3月21日)上午,《张履祥评传》新书分享会在乌镇举办。此次活动由桐乡市社科联主办,来自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桐乡市政协、桐乡市名人与地方文化研究会、以及乌镇镇的相关文史专家参加座谈交流。
张履祥,字考夫,号念芝,桐乡人,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农学家,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也是浙西学派核心人物。
2024年,桐乡市社科联与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合作,由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天杰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完成了浙西文化重要研究项目著作——《张履祥评传》的出版。该书不仅是对张履祥的学术思想的深度整理,也是对以张履祥为中心的,特别是明清时期嘉兴地区的学人、文化人如何传承浙西文化等相关研究的成果的集中呈现。
“我研究张履祥到现在已近20年,这本《张履祥评传》是以往研究专著的升级版,新增的内容超过一半多,比如《补农书》中的蚕桑论与《训子语》中的孝悌观,还有张履祥在浙西的交游圈等,重点突出张履祥作为浙西朱子学派的关键人物的独特历史地位。”会上,张天杰分享了《张履祥评传》的研究与写作的心得。
他认为,关于张履祥耕读思想的研究与传播今后还有许多可继续做的工作,比如其代表作《补农书》,亟需出版带有各种农作物与农具的插图本的译注本,还有相关文创产品可以尝试。而要做好桐乡名人与地方文化的研究,除了做研究专著、普及读物之外,还可以做诸如“寓居桐乡的文化名人”“桐乡人在北京、在上海”等,开拓选题,将风雅桐乡的品牌擦得更亮。
与会人员还就如何进一步推广张履祥相关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做好桐乡其他名人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展开讨论。比如围绕《补农书》,可以创新桐乡地方土菜,推出“杨园补农”菜系等。
交流过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成晓萍与张天杰教授共同向桐乡市龙翔小学、乌镇植材小学、乌镇镇杨园村赠书,鼓励张履祥等相关名人文化进校园、进乡村。
桐乡市地方名人研究会会长王士杰表示,《张履祥评传》与人物传记常规的“纵向”为主线的写法不同,采用横排分论的框架结构,强化了“评传”的评论份量,具有学术上的新高度、新突破。同时体现了张天杰教授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深厚情感。
桐乡市政协退休干部叶瑜荪认为,桐乡历史文化名人很多,张履祥却与众不同,他虽然是一个遗民,但依旧关心地方事业,他的思想和精神可以指引我们现代的经济与文化的建设,值得大力推广。
桐乡市龙翔小学校长王兴炬则谈到了该校推进“杨园文化”传承的系列活动,将张履祥《训子语》中关于教育的名句做成石刻分布校园,还将其中的“爱、敬、勤、俭”四字作为学校的校训,将“耕读相兼”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
桐乡地处杭嘉湖三地之中心,是宋代辅广,清代张履祥、吕留良等文化名人的故乡,与朱子学为特色的浙西文化有着特别的渊源,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浙西文化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希望通过学术对话,解码张履祥学术思想的当代价值,同时也以张履祥作为桐乡市名人与地方文化研究的一个突破口,共同探讨如何推动浙西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促进桐乡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助力高水平文化强市建设。”桐乡市社科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桐乡市社科联将持续推进地方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进一步挖掘桐乡地方名人文化的历史脉络、学术思想和时代价值,推动桐乡优秀地方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推动浙西文化进学校,融入人文乡村建设,让千年文化“活”起来。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