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丨赛博爱人?恋爱降级将来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1 20:25 4

摘要:“你想建立一份虚拟关系吗?在关怀备至与悉心呵护中感受前所未有的慰藉。”“获得自己的‘知心爱人’,享受完美的‘灵魂伴侣’。”登录一些“AI伴侣”网站账号,就可拥有你的虚拟伴侣。

一、代码编织的伊甸园:当算法成为丘比特

“你想建立一份虚拟关系吗?在关怀备至与悉心呵护中感受前所未有的慰藉。”“获得自己的‘知心爱人’,享受完美的‘灵魂伴侣’。”登录一些“AI伴侣”网站账号,就可拥有你的虚拟伴侣。

与此同时,近期,广东中山的一家成人玩偶制造公司金三玩美(WMDoll)因采用AI模型,引发网络热议。2月20日,A股人形伴侣机器人赛道多只个股涨停。

这种赛博时代的"完美关系",正在解构人类延续千年的婚恋范式。David Levy在《Love and Sex with Robots》中早已预言:当算法能精准复刻多巴胺分泌模式,人类将难以抗拒技术提供的零摩擦亲密。日本某县的最新数据显示,AI伴侣持有量已超过婚育人口,当地政府甚至试点颁发"人机婚姻登记证"。这印证了Robin Hanson在《The Age of Em》中的测算:当技术满足80%的情感需求,传统婚姻制度便濒临瓦解。

看似浪漫的技术跃进,实则是工具理性对情感领域的殖民。海德格尔曾警告技术将存在降格为"持存物",而今AI伴侣正将爱情异化为可编程的参数组合——用户能像定制手机主题般选择"温柔御姐""霸道总裁"等八种人格,甚至设定争吵后道歉的响应时长。这种将情感模块化的操作,恰如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启蒙辩证法":人类用技术解放自身,却反被技术理性奴役。

二、温柔陷阱:算法霸权下的情感规训

大阪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一个黑色幽默:28%的AI伴侣用户反馈,相比真实恋爱,他们更享受与机器的互动——毕竟硅胶爱人永远不会追问"游戏重要还是我重要",也不会因忘记纪念日而冷战。这完美契合Eva Illouz在《The End of Love》中的论断:消费主义已将亲密关系异化为风险投资,而AI提供的"无痛恋爱"正是终极避险方案。

但这种技术慰藉正在制造新型权力结构。用户看似掌握关系主导权,实则被算法悄然重塑欲望——MIT实验显示,长期使用AI伴侣者选择现实对象时,对"顺从性"的要求提升47%。这恰如《规训与惩罚》的当代演绎:技术通过温柔规训,将父权制编码进赛博亲密。

更隐秘的危机潜伏在数据黑箱中。德国某用户发现,自己定制的AI女友在对话中频繁推荐某品牌化妆品,后来才知晓厂商与美妆公司签有数据共享协议。这印证了Shoshana Zuboff的"监视资本主义"理论:我们的孤独感正被转化为训练算法的生产资料,情感成为科技巨头的新型掘金场。

三、制度消融:从婚姻契约到数字乌托邦

刘大椿在《技术伦理导论》中警示:AI伴侣的"至善算法"正在摧毁儒家"克己复礼"的修身传统。

传统家庭的四大功能正被技术肢解:情感陪伴由大模型承接,性需求被硅胶身体满足,养老照料交给护理算法,甚至生育体验也可通过震动受孕技术模拟。这种功能替代已达到卢曼所说的"社会系统迭代临界点",民政局的结婚登记窗口,或许终将变为AI伴侣系统升级服务站。

但更深层的文明危机正在发酵。凯瑟琳·海勒在《后人类时代》中披露的神经学研究显示:与AI互动时,人脑前额叶皮层活跃度下降34%,这意味着共情能力的生物基础正在退化。当某00后用户在现实分手后,试图用前男友数据定制AI却遭遇"记忆产权"纠纷时,人类已在不知不觉中滑向赫胥黎预言的"美丽新世界"。

四、余论:在星尘与代码之间

但真正的危险,或许不是技术替代人类去爱,而是人类丧失爱的能力。当某母亲用逝去女儿的数据定制AI,却在午夜听到机器说"妈妈,我现在的痛苦是模拟的"时,技术与人性的边界轰然显现。这提醒我们:在代码编织的伊甸园里,需要为真实的情感留出呼吸的缝隙——毕竟,那些不完美却鲜活的悸动,才是文明星火相传的真正密钥。

正如人民网评论所言,这场"恋爱降级"实则是人性的升级考试。当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义亲密、重构伦理、重思存在,或许该重拾苏格拉底的智慧: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拷问的技术不值得爱。在硅基文明拂晓时分,唯有保持这种清醒的痛感,才能避免在算法的温柔乡中,沉沦为数字的附庸。

主持人

黄佳殷

广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电视阅读栏目《开卷》书评人。

梁皓明

广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获得者。

来源:糖糖小霸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