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无人机掠过大鹏地质公园低空展开“AI+”智能巡园,当深圳湾的潮声与福田CBD都市的脉搏在红树林湿地交织共鸣,一场厚植山海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底色,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范式的绿色对话在云端拉开帷幕。
当无人机掠过大鹏地质公园低空展开“AI+”智能巡园,当深圳湾的潮声与福田CBD都市的脉搏在红树林湿地交织共鸣,一场厚植山海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底色,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范式的绿色对话在云端拉开帷幕。
3月21日是第13届世界森林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首次以多维场景模式全面展示“绿美深圳”生态建设成果,以硬核数据与鲜活实践展示自然资源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
0.02%与100%,数字解码绿美深圳自然基因
上午9时15分,“山海连城自然教育”主题双层巴士从规划大厦缓缓发车,驶向南山区华侨城小学。这个移动的自然教育课堂将以“五进行动”创新展示绿美深圳生态画卷。
伴随世界森林日活动拉开了序幕,参与人员纷纷写下对绿美深圳建设的美好寄语,将信笺投入“时光邮筒”之中,开启了一场与未来、与自然的对话。活动还首次对森林碳储量、年碳汇量等数据进行发布,对《自然有回响》宣传片、《古树深圳》人文科普读物进行了首发。
对“绿美深圳”的美好寄语投入“时光邮筒”。
“在全国超大特大型城市中,深圳以0.02%的国土面积,书写着100%的自然生态承诺。”《数说深林》在大屏幕上跃动的数据链编织成深圳的绿色图谱:39.09%的陆域被森林覆盖,22%的陆域和17%的海域纳入自然保护地进行原生态保护,构筑起城市生态安全屏障;森林碳储量217.03万吨,年碳汇量45.28万吨,氧气释放量每年达120.86万吨,森林愈加凸显作为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四库”功能作用;3万多种物种在此繁衍生息,其中包括18种国宝级动物“原住民”、36种珍稀植物以及24种以‘深圳’冠名的野生动植物,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宝贵的物种基因库;蜿蜒海岸线上,红树林以顽强的生命力筑起守护海洋生态的绿色长城,红树林面积296.18公顷,10年增长约120公顷,首批18个创始成员国共建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在推动保护红树林和候鸟迁飞通道的全球联合行动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古树深圳》读物用13万字、500余幅图片、20余幅手绘插画,首次全面、立体、丰富地展示了深圳古树资源,挖掘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深圳在册古树名木1711株,每株树都拥有“一码四维”身份证,管理部门不断提升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守护这些“自然瑰宝”。
深圳古树郁郁葱葱。(郭保全 摄)
云端巡礼,18个场景透视绿美深圳实践
活动的重头戏“云端巡礼·绿美瞭望”,首次全面展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多维实践场景和建设成果。
在华侨城小学,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利用自然教育巴士引领学生们探索自然、拥抱自然。而这座车轮上的课堂,将大自然的广阔奇妙浓缩于有限的可移动空间,在全国创新开启沉浸式全场景生态科普教学模式。春到梧桐山,第十届毛棉杜鹃花会已经开幕,小梧桐、万花屏和凤凰台盛放的300余种杜鹃花通过梧桐山管理处的直播云端可赏,而这种生态景观数字化传播的创新,也让自然之美突破地理边界,构建起全民共享的绿美福祉体系。沙头角林场晨曦,铃儿花在漫山薄雾中俏立。经过多年精心抚育、种子繁育重点技术攻关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一度濒危的野生铃儿花已实现100颗种子育苗15株,每年可人工培育、移栽幼苗1万株,耐寒耐旱特性也显著提升,“梧桐山铃儿花会”成为吸引超20万人次的盛会。
“山海连城自然教育”主题双层巴士。
从龙华樟坑径城市公园正在开展的新造林抚育,到龙岗河鲤鱼坝节点的湿地公园建设实践;从大亚湾核电基地政企共建的绿美示范点,到兰科中心实验室里国家重点保护兰科植物的组培繁育;从光明科学公园里热火朝天的“科学之城 共享心绿”科学青年林义务植树活动现场,到保护区中心在西坑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动物手术室为救助的穿山甲做超声检查……18个实时连线的场景,印刻了从“绿起来”迈向“美起来”的每一步足迹,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圳范式”。
共治共享,“绿美”绣入高质量发展蓝图
自然资源保护离不开社会各界戮力同心。近年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的氛围越来越浓厚,结出丰硕成果。
“绿美深圳”云端巡礼活动分会场为古树做健康体检。
建成1个省级林长绿美园、11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20个市级林长惠民工程,让鹏城大地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有欣喜”;2026名四级林长是深圳草木的专属守护人、97名公众林长、44名自然(森林)校长和27家林长制成员单位,织牢织密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的林长制网络;250万人次市民携手,9500万元公益募资云植树,175片巾帼林、青年林、深港林、先锋林、国企林等主题林,上下齐心造林绿化久久为功;11家省级自然教育基地、47家自然教育中心、23家自然学校,2家全球首批“湿地教育中心星级奖”得主、182家机构组成山海连城自然教育联盟,“绿色版图”日益壮大,是无数人的接续奋斗。
活动尾声的“未来之契”环节,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指出,成果不是终点,而是绿色的起跑线,号召全体人员积极拥抱新科技、培养跨界思维、树立全球视野,坚持保护与发展两手抓,建立陆海统筹的自然资源保护格局。
“绿美深圳”云端巡礼活动主会场。
按照《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深圳将严守生态保护等三条“红线”,构建“四带八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保护利用好森林等自然资源,系统性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塑造魅力国土空间,让绿色美丽成为靓丽城市名片,到2050年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每一份对自然的关爱与行动,都会在未来得到回响;每一份对绿色的守护与坚持,都会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动力。”正如《自然有回响》主题宣传片结语,向未来启程,深圳在春风中舒展新绿。
“绿美深圳”云端巡礼活动分会场,为救助的“国保”穿山甲做超声体检。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