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致癌物的“零食”——槟榔,正悄然进驻北方城市的超市或便利店。收银台旁,明晃晃的槟榔展柜仿佛在告诉消费者,它只是像口香糖一样的普通零食。然而,这种看似无害的小“零食”,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危机。
近期,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致癌物的“零食”——槟榔,正悄然进驻北方城市的超市或便利店。收银台旁,明晃晃的槟榔展柜仿佛在告诉消费者,它只是像口香糖一样的普通零食。然而,这种看似无害的小“零食”,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危机。
不可逆的伤害:
从“口腔沙漠化”到“割脸求生”
长期嚼槟榔的可怕后果是口腔黏膜下纤维化。这类患者常常因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时疼痛而就诊。医生检查时会发现,患者口腔黏膜某些地方或全部变得苍白,有些地方还起了小水泡,或长了溃疡。摸起来,黏膜像皮革般坚韧,严重的甚至连张嘴、吞咽都困难。在咀嚼槟榔人群中,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癌变率在7%-30% 之间。一旦进入癌变阶段,只能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甚至需要“割脸”保命。
重度口腔黏膜纤维化患者全口
黏膜苍白,张口度仅一横指
致癌的双重“杀手锏”:物理摧残+化学毒害
槟榔致癌的原因,可以用“物理+化学”双重攻击来解释:
1.物理摩擦:槟榔纤维粗糙,反复咀嚼如同用砂纸摩擦口腔黏膜,导致黏膜破损、增厚甚至纤维化。长期刺激下,细胞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发生癌变。
2.化学毒害:槟榔中的槟榔碱等成分可直接破坏DNA,激活致癌基因。若同时吸烟饮酒,致癌风险暴增。
识清槟榔“北扩营销套路”
过去,槟榔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湖南、海南等地。2021年,槟榔广告被限制投放,原本火热的市场遭受重创,行业销售集体出现下跌。商家为了维持行业利益,北方市场成为槟榔厂商的新目标。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禁止槟榔及其制品广告宣传的通知
基于对槟榔的社交属性及年轻人喜欢尝鲜的洞察,商家将槟榔打造成陪伴年轻人的社交神器,地推方式推出全新概念:“槟榔伴侣”。将槟榔打造成个体的身心陪伴,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分享和社交的道具。在网吧,“槟榔+烟+饮料”已成为年轻人通宵游戏、熬夜的“标配”,甚至有商家打出“再来一包”的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反复购买,使年轻人成瘾。
“拆除”养生噱头下的“糖衣炮弹”
为淡化“致癌”标签,商家绞尽脑汁推出“养生款”槟榔:加枸杞宣称“护肝”、加咖啡标榜“提神”、甚至用益生菌包装成“健康零食”。但这些花招不过是掩耳盗铃:
1.养生槟榔:槟榔碱的致癌性不会因枸杞、益生菌等添加而被抵消,粗纤维对口腔的物理损伤依旧存在。正如专家所言:“吃槟榔养生,相当于在砒霜里加蜂蜜——毒还是毒,甜只是错觉。”
2.非烟熏槟榔:即便去掉传统烟熏工艺,槟榔本身的化学毒性和机械刺激仍无法消除。
3.“长期过量咀嚼槟榔 有害口腔健康”广告语:因个人遗传素质的不同,临床上常能见到只是吃了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就出现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年轻患者。谁能确保自己是那个吃四五十年不会癌变的“幸运儿”呢?
槟榔上瘾性
槟榔的成瘾性堪比尼古丁,被称为“软性毒品”。初次尝试者可能因胸闷头晕而放弃,但多次食用后,槟榔中的槟榔碱会刺激中枢神经,产生短暂兴奋感,逐渐形成心理依赖。“老槟榔民”坦言:“不来点就浑身不带劲,比烟瘾还难戒!”所以,不要出于好奇心去尝试。
最好的办法:拒绝槟榔
目前的医学水平无法完全逆转这种病变,只能通过戒除槟榔、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症状。一旦停止咀嚼槟榔,口腔黏膜的损伤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已经形成的纤维化却很难恢复如常。因此,最初就要拒绝别人送到手里的槟榔。长期嚼槟榔者可以尝试用口香糖、坚果等健康零食替代槟榔的咀嚼感。
如果你有咀嚼槟榔的习惯,当出现口腔黏膜发白,摸起来韧韧的,黏膜上出现白色的条纹或斑片、起了小水泡,长了溃疡或是张不开嘴等表现,应及时到口腔科就诊,戒除槟榔、戒烟酒,每半年做一次口腔黏膜检查。
槟榔不是零食,而是披着休闲外衣的“口腔炸弹”。它的危害不会因广告的美化或个人的侥幸心理消失。超市收银台旁的那包槟榔,可能是你为“提神”付出的最昂贵代价。
来源:山一大附属省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