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小米SU7 Ultra的登场无疑掀起了一场技术与价格的双重革命。自发布以来,这款车便以其颠覆性的性能表现和极具竞争力的定价策略,成为网络上讨论的热门话题。有人称赞其“地表最强四门量产车”,也有人对其外观设计提出争议,更有网友惊叹于52.99万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小米SU7 Ultra的登场无疑掀起了一场技术与价格的双重革命。自发布以来,这款车便以其颠覆性的性能表现和极具竞争力的定价策略,成为网络上讨论的热门话题。有人称赞其“地表最强四门量产车”,也有人对其外观设计提出争议,更有网友惊叹于52.99万元的定价策略如何重塑豪华车市场格局。在这场讨论中,小米SU7 Ultra的专利布局成为其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本文将从电驱系统、电池技术、车辆安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五大核心技术领域出发,深度解析小米SU7 Ultra的黑科技及其专利布局,揭示其如何以技术创新和专利策略引领新能源汽车市场新潮流。
一、五大核心技术专利布局情况
1. 电驱系统:三电机矩阵的极限突破
技术亮点:行业首创“前驱异步电机+后驱双永磁同步电机”布局,总功率1548PS,峰值扭矩1770N·m,零百加速1.98秒。
专利布局:
①定子组件创新(公开号CN202410339362.7):采用超薄硅钢片与套筒式断磁桥设计,材料效率提升至98.11%。
②五维散热矩阵(未公开专利号):集成独立液冷、智能温控与碳纤维导风槽,连续弹射测试电机温度稳定在85℃以下。
③冗余安全设计(未公开专利号):三电机互为备份,单电机故障时仍能保证足够的制动能力,确保极限工况下的稳定性。
2. 电池技术:赛道级能量管理
技术亮点:搭载宁德时代的麒麟II赛道版高功率电池包,电量为93.7kWh,最大放电倍率16C,最大放电功率1330kW,20%电量放电功率800kW。充电方面,最大充电倍率5.2C,最大充电功率480kW,10-80%充电时间为11分钟。
专利布局:
①电芯倒置结构(授权公告号CN222562913U):提升空间利用率77.8%,释放17mm车内空间。集成效率更高,CLTC续航提升至630km。
②14层安全防护(未公开专利号):含3层顶部支撑、8层底部防护及气凝胶隔热层,通过欧盟NCAP全优认证。
③车云协同热管理(未公开专利号):单电芯热失控时,云端预警+主动断电,55℃高温满电状态安全可控。
3. 车辆安全技术:全维度防护体系
技术亮点:碳陶瓷制动系统(430mm制动盘+六活塞卡钳)实现100-0km/h制动距离30.8米。
专利布局:
①误加速抑制系统(MAI)(未公开专利号):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在误踩电门时联动AEB刹停。全向低速防碰撞系统(LAEB/RAEB)可识别锥桶、闸机等无语义障碍物,低速转弯时自动触发刹车,响应时间仅0.3秒,降低刮擦风险。
②碰撞安全结构(未公开专利号):前舱吸能盒+门槛梁热成型钢,25%偏置碰撞A柱变形量仅0.7cm。
4. 智能驾驶技术:全场景感知网络
技术亮点:Xiaomi HAD系统支持L2.9级驾驶,采用行业领先的端到端技术架构,支持车位启动、城市道路、高速领航至泊车的全程零接管,实现拟人化决策能力。
专利布局:
①感知融合算法(授权公告号CN116572995B):自适应变焦BEV+道路大模型+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提升感知精度。
②安全预警机制(未公开专利号):与电池云安全技术联动,4ms内主动断电,降低碰撞风险。
5. 智能座舱:生态互联新范式
技术亮点:澎湃OS系统支持语音、手势、多模态交互,与小米AIoT生态无缝连接。
专利布局:
①多任务模型训练(公开号CN119625365A):通过多任务网络提高训练效果,优化AI响应速度与准确性,提升用户体验。
②赛道模式联动(未公开专利号):语音指令激活赛道数据记录,同步关闭智能家居设备,增强驾驶专注度。
二、解析小米SU7 Ultra专利布局策略
1. 技术聚焦:核心领域深度布局
小米SU7 Ultra集中资源在电驱、电池、智驾三大领域申请242项专利(其中电驱电控领域已授权128项),覆盖材料、结构、算法全链条,形成技术壁垒。例如,三电机系统的定子组件专利,使竞品难以复制其动力性能。
2. 生态整合:跨界协同构建护城河
通过智能座舱专利(如多任务模型训练)与小米AIoT生态联动,实现车机-手机-家居三端协同,增强用户粘性。同时,与宁德时代、Akebono等供应商联合开发,共享专利技术,降低成本。
3. 前瞻布局:未来技术提前卡位
小米SU7 Ultra在L4级自动驾驶领域布局2600余件专利,覆盖感知、决策、控制全链条,并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多模态大模型等技术提升自动驾驶能力。同时,官方宣布研发固态电池技术,采用纳米陶瓷离子导体和液氮循环冷却系统,为未来技术迭代储备力量。
4. 局部外观专利:设计语言法律保护
不仅对车身线条、曲面过渡等维度申请外观专利,形成可量化设计差异,还针对汽车零部件均提前申请外观设计专利,防止竞品模仿其设计语言。
三、企业如何布局专利
1. 战略层面:专利布局三原则
技术聚焦:集中资源突破核心领域(如小米主攻电驱、电池、智驾),形成技术标签。
生态协同:通过专利共享构建生态壁垒(如小米与供应商联合开发)。
前瞻储备:提前布局未来技术(如固态电池、L4智驾),占领先发优势。
2. 执行层面:四步落地法
环境分析:监测竞品专利布局,识别技术空白点。
定位规划:明确专利布局重点领域(如小米选择智能驾驶感知融合作为突破点)。
组合申请:采用“核心专利+外围专利”模式,形成保护网。
动态调整:根据技术迭代持续优化专利布局。
3. 风险管控:三重防御机制
法律确权:对创新设计及时申请保护(如小米局部外观专利)。
技术迭代:通过OTA升级持续优化专利技术(如小米HAD系统每月迭代)。
危机应对:建立专利预警系统,应对竞品专利诉讼。
四、结语
小米SU7 Ultra凭借其在电驱系统、电池技术、车辆安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五大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和专利布局,成功引领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潮流。其专利布局策略不仅聚焦核心技术,构建了坚实的技术壁垒,还通过生态整合与跨界协同,增强了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小米对前瞻技术的提前布局以及对设计语言的法律保护,展现了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对于企业而言,小米SU7 Ultra的专利布局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专利保护方面,企业应遵循技术聚焦、生态协同和前瞻储备的战略原则,明确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定位,集中资源突破关键领域,同时通过专利共享和联合开发构建生态壁垒,提前布局未来技术以占领先发优势。在执行层面,企业需通过环境分析识别技术空白点,明确专利布局重点领域,并采用“核心专利+外围专利”的组合申请模式,形成全方位的保护网。同时,企业还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技术迭代持续优化专利布局,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此外,法律确权、技术迭代和危机应对的三重防御机制也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专利风险管理手段。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落地建议,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保护自身创新成果,提升核心竞争力。
如需专利布局规划及申请可联系
仕诚知识产权杨小姐
来源:蚂蚁科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