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随着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的召开,兵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速推进了兵团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推动了兵团土地固定承包制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09年,随着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的召开,兵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速推进了兵团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推动了兵团土地固定承包制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我的基层工作记忆中,经营地竞标承包,是多年来承包工作的首次,是承包土地中最具突破性的实践。
当时职工的身份地是每人40亩,除去身份地以外,剩余就是经营地。为破解粥少僧多,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团里创新性地提出了经营地承包实行竞标承包办法。
即以团定产量为基准,通过竞价确定最终承包指标。这一举措具有三重意义:
一是将承包土地公开化,减少暗箱操作。
二是竞标完全取决职工的意愿,让其自主判断是否承包。
三是竞标承包也让干部职工直面市场经济的冲击,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学会如何博弈。
连队为此专门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
在职代会上审议通过了经营地竞标承包办法。并公布了经营地信息。取得职代会一致通过。
接着就张榜公布了连队经营地信息和连队经营地竞标承包办法。专门对经营地信息进行了详细公布,详细标注了土壤类型、历年产量,轮作情况等数据。连队有线广播专题进行宣传。
当时,想承包地的职工们都跃跃欲试,刚一张榜公布,有承包意向的职工、有户外来工纷纷手抄把经营地信息回家研究。
第三天下午,竞标承包开始了。
会上,连队领导再次宣读了经营地承包土地竞标办法。并进行了解读。采用阶梯式竞价规则,每举一次牌子,每亩增加5公斤产量,设置10分钟禁默期后再无举牌再确定承包人。
那天,室外阳光明媚,春风吹拂。室内,除主持人的声音和举牌声外,会场静得能听到会计记录纸张的翻动声。
竞标会上,竞标承包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大部分的地都按予期举一次牌或两次牌承包下去了。
到了某条田的一份地,有好几个职工举了三次牌子,当时,该条田刚倒茬轮作,种了一年水稻。职工们深知种了水稻后土地的肥力和潜力,所以连举了三次牌子,意味着在原来上交的基础上已增加15公斤上交,当时,现场有职工开始擦汗。主持人心里也开始打鼓,怕再有多个职工举牌,把产量顶上去,后导致无人承包。
当主持人宣布:“亩产量已增加15公斤,是否有人再举牌?”后,有一名职工在第八分钟的时候,再次举牌了,就是说这份地亩上交增加了二十公斤,40亩地增加了800公斤上交任务。这份地由最后举牌的职工获得了承包权。
在平时的工作中,连队领导叮嘱片区副连长、技术员田管全程技术指导。年底这份地块不但完成了产量,还超产1.5吨多。
这次竞标承包,实现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到年底经营地平均增产6%。建立了公平竞争机制,职工们对竞标过程的公正性普遍认可。
同时,这次作为农业市场化转型的前驱实践,为后续的果园承包、土地整理承包等提供了借鉴,证明市场机制与集体所有制可以有机结合,基层管理通过还权于民有效缓解了矛盾,凸显土地承包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联动作用。
尽管当时存在局限性,毕竟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当载入团场志,成为兵团理顺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依赖行政手段到依靠职工合法化、市场化的新开端。
来源:农村土家小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