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在欧美关于文物溯源的研究,尤其是殖民化背景下文物溯源的研究积极开展。流失海外文物的溯源调查与追索返还,近年来在中国日渐受到关注,每有相关消息公布,都深深牵动社会公众的内心。让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家,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美好心愿。
当前,在欧美关于文物溯源的研究,尤其是殖民化背景下文物溯源的研究积极开展。流失海外文物的溯源调查与追索返还,近年来在中国日渐受到关注,每有相关消息公布,都深深牵动社会公众的内心。让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家,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美好心愿。
众所周知,文物不同于普通财产,是对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民族精神与身份传承特性。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定义,历史文物对各民族的自我认识和互相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原属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文物,在精神价值方面更显突出,属于国家不可分割的重要文化遗产。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国势衰微,大量珍贵文物或被列强明抢暗夺,或因不法商人走私倒卖而流落异国地乡,国宝重器遭浩劫,中国文化遗产遭受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 47个国家的200多家公私博物馆中,中国文物的数量达167万件之多,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私人藏家手中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数倍之多。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饱受文物流失之苦。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物大致是通过5种渠道流落海外的:
一是正常的贸易或馈赠。例如瓷器是中国古代大宗出口产品,自唐、五代开始,随着海外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与兴盛,我国唐三彩、越窑青瓷、景德镇青花瓷、福建建窑黑釉瓷等,与丝、茶等商品一起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国,有的被保存了下来,现在成为国外不少博物馆的藏品。
二是由移居国外的华侨带出。这种情况数量虽然不多,但有一部分是祖传珍品。
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瓷(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
三是战争劫掠。在中国近代史上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日本侵华战争等战争中,西方列强掠走我国大量珍贵文物。现在这些文物收藏在国外一些博物馆和机构中,不少是有案可查的。
枫丹白露宫中国馆内摆放的鎏金佛舍利塔
日军保护下在南京历史语言研究所劫掠古籍(录自庆应义塾大学《江南踏春》)1938)
四是非法发掘、偷盗,包括私自盗掘古墓、古遗址,盗凿石窟内雕像等,再偷运出国。如日本在侵华期间大肆盗掘占领区内的古墓、古遗址。再如云冈和天龙山,石窟雕像被盗凿等,云冈石窟是中国的三大石窟之一,开凿于北魏时代(460年)。云冈石窟造像气势宏伟,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
云冈石窟
1902年日本学者伊东忠太首次踏访云冈石窟,他将这次旅程写作《云冈旅行记》等文章发表。将云冈古迹推向了海外学术界的视野中。伊东忠太之后,大村西崖,常盘大定、关野贞等、法国汉学家沙畹、瑞典学者喜龙仁也到过云冈。云冈石窟由此出名,引起军阀和古董商的勾结,盗凿佛像换金钱以至流失国外。云冈石窟被盗卖的佛造像的流散地,现在很难统计。现今日本和欧美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中,都能见到典型的云冈佛像。例如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日本京都有邻馆等,现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的一尊佛头,高29.4CM,原位于云冈第14窟西壁。
从左至右:云冈交脚菩萨石像(现藏法国巴黎色努斯基博物馆)、云冈立佛(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云冈佛像头(现藏大阪市立美术馆)
山西太原附近的天龙山石窟,开凿于北朝东魏年间至隋唐时期,前后经历300余年,是中国中原地区代表性佛教石窟。
天龙山石窟
20世纪初,一批日本学者关野贞、田中俊逸、常盘大定,以及瑞典人喜龙仁等纷纷考察天龙山石窟,出版了《天龙山石窟》》等调查报告。天龙山石窟佛像很快成为文物走私的目标,遭遇了被切割盗走的命运,流入国际艺术品市场,其中尤以日本山中商会为害最大。
山中定次郎与净亮和尚等人合影
20世纪上半叶,日本的山中商会是外国人开设在中国境内的最大古董买卖机构该商会在中国的活动长达30余年,向日本和西方大规模地贩卖中国的文物艺术品。作为山中商会灵魂人物的一代古董巨擘——山中定次郎,在其精心策划和强力运作下,成千上万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像潮水一般流向海外,包括天龙山石窟佛像。根据我的调查统计,山中商会在日本和西方举行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展销会,有案可查的就多达60次以上,展品在10000件以上。
山中商会展销天龙山石佛
现藏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珍品以及天龙山石佛,不少来自山中商会。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1927年前后流失海外的天龙山造像名品,大多是由山中商会在背后操作,盗凿倒卖的。现今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一层的展馆共展出5件天龙山石窟石佛,其中唐砂岩石如来倚坐像,被指为日本重要文化财,每当中国人在该馆东洋馆一层参观时见到这些石佛像,心情难抑平静。
(左)天龙山石窟隋砂石金刚力士像(现藏京都有邻馆)
(右)天龙山石窟唐砂石如来倚坐像(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监测发现,日本东瀛拍卖株式会社拟于东京拍卖一尊“天龙山石雕佛头”,中国国家文物局启动追索机制,要求终止拍卖,拍卖行配合撤拍决定,后经有关方面交涉以及东瀛拍卖株式会社董事长、旅日华人张荣洽购后无偿捐赠国家,这尊石佛首终于在历经近百年岁月后回归祖国。经实物鉴定和历史旧照对比,确认石佛首源自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被盗割的佛首。
天龙山石窟第8窟佛首(现藏天龙山石窟博物馆)
五是以低价骗取,如英国的斯坦因和法国的伯希和,以少许银两和甜言蜜语,从敦煌寺庙管理人王圆箓道士手中骗取大量珍贵的遗书。
伯希和在藏经洞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对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必须做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正确处理。凡属正常往来、在过去的历史岁月中留存国外的中国文物,当不在追究之列。而对于因战争原因被劫掠之文物,以及被非法发掘、偷盗之文物,可以诉诸国际法律追索讨还。对于被低价骗取的那些文物,从道义上讲我们完全应该追索回来,可以在适当时机提出归还要求。但其中有的情况比较复杂,则可据理力争,或者采取补偿的办法,争取归还。
当今世界,随着现代国际法的进步和发展,主权概念也从传统国际法的只涉及政治主权进而增加了经济主权、文化主权的内容,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归还、偿还历史性的民族文物”及“归还因战争原因被劫夺或丢失的文物”等这样一类的法律概念,正是源出于文化主权的一种主权权利,并逐渐在国际实践中作为一项被普遍公认的国际法准则。
保护文化遗产,防止非法盗窃、贩运和走私文化财产,促进被盗文物返还原属国,是人类道德、正义和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和期望,更是各国政府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追索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目的,是依据中国法律和国际公约,通过国际合作,打击盗窃、盗掘和走私文物等犯罪活动,抢救和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先后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方法》(简称“1970年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1995年《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简称“1995年公约”)。同时,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中国政府与秘鲁、印度、意大利、菲律宾、希腊、智利、塞浦路斯等国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双边协定,深化政府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打击文物犯罪活动。中国政府于1989年加入的“1970年公约”规定,缔约国之间禁止进口“博物馆或宗教或世俗的公共纪念馆或类似机构中窃取的文化财产”,如果发生非法进出口文物的事件,要采取适当措施收回并归还此类文化财产;而后又于1997年加入了“1995年公约”。上述两个公约都涉及一个国家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国际法律条款,但毋庸置疑的是,两者在提起诉讼的法律主体规定上泾渭分明。“1970年公约”属于纯公法性条约,只有国家或代表国家的机构才能以该公约提起诉讼;而“1995年公约”则将法律主体扩大到私法主体,相关自然人(法人)也可根据该公约提起诉讼。这两个公约是目前国际社会上追索流失海外文物应用范围最广泛、认可程度最高、影响力也最大的公约。根据公约的规定,如果文物流入国没有主动归还,文物原属国可以在法律上启动国际上认可的追索程序,迫使公约缔约国归还文物,这也是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一种追索海外文物的有力手段。从这些年各国的文物归还案例分析来看,这些公约对于非法流失文物的归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中国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对追索返还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极为重视,取得重要成果。几十年来,中国政府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努力从未停止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依法坚定追索流失文物,已经先后促成了300多批次、15万多件流失文物回国。在国际上塑造了对中华文物采取坚决收回态度的正面形象,向国际社会传达了坚定捍卫民族尊严、保护中华文化传承的有力的声音;同时,为国际社会追索流失海外的文物创立了良好示范作用。多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履行相关国际公约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表明我国追索流失境外文物的坚定立场,寻求多种渠道、多种模式、推动流失文物的返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通过先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起了一套健全的文物保护体系,对改变旧中国大量珍贵文物被盗运出口或外流状況和保护珍贵文物、图书、古建筑等起了重大作用。最近,中国发布了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第81条增加了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条款,为文物追索返还提供了立法保障。近年,中国国家文物局设立了“中国文物追索返还办公室”,专门处理流失海外文物的具体事务。此外,还在上海大学设立了“海外文物研究中心”,进行学术研究。
多年来,中国学者和民间人士对被日本掠夺的中国文物,收集有关资料,开展学术研究,召开研讨会,发起签名活动,并相继成立了“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会”、吉林白城师范学院“唐鸿胪井刻石馆藏室”、大连“714志愿者会”、“唐鸿胪井刻石纪念馆”等,开展追索返还运动,积极争取被劫文物早日回归祖国。
以日本律师、大学教授及志愿者为主体组成的民间组织“中国文物返还运动推进会”自成立以来,多次举行文物返还集会,呼吁日本政府归还战争时被掠夺的中国文物,首先包括唐鸿胪井刻石和从辽宁海城掠夺的三尊石狮。为此,还在日本和中国印发了《中国文物的返还:我们的责任义务》小册子,两国追讨人士深受鼓舞。这也是中国学者和民间追讨人士锁定的目标。
2023年8 月 中日民间团体在旅顺口和唐鸿胪井碑遗迹考察
中日两国民间组织联手推进中国文物返还运动,这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正确方向。流失文物返还运动作为一个文明的象征,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两国人士积极探索多种渠道促进日本返还掠夺的中国文物,寻求以非诉讼解决机制实现返还的可能性,为中日两国政府间的协商和谈判提供基础。我们希望日本政府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贡献,将唐鸿胪井刻石和辽宁海城三学寺石狮返还中国,这是一个符合当前国际道德标准的行为,对中日友好,对促进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文平
上海大学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