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爸爸听闻后,虽然理解老师的好意,但内心却产生了抵触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他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排斥,并非因为共读活动本身,而是因为老师的语气中带有一种隐含的“应该”,即价值判断,仿佛不参加就意味着错失良机。这种无意识的“强加”,触发了他的心理防御机制,引发了
老师强烈推荐小明参加此次绘本共读活动,这也是马玲老师在直播中特别推荐的。
爸爸听闻后,虽然理解老师的好意,但内心却产生了抵触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他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排斥,并非因为共读活动本身,而是因为老师的语气中带有一种隐含的“应该”,即价值判断,仿佛不参加就意味着错失良机。这种无意识的“强加”,触发了他的心理防御机制,引发了心理阻抗。
心理阻抗的形成:投射、认知失调与防御机制
老师的推荐本是善意的,但当其中夹杂着明确的价值判断,例如“共读是有益的”“孩子应该参加”,便可能变成一种无意识的投射——即把自己的信念投射到他人身上,期望对方接受。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当外界试图强行进入时,个体本能地会建立防御,以保护既有信念。这种阻抗式的防御可能表现为抗拒、冷漠,甚至是不自觉的抵触,用于保护个体免受潜在的痛苦或焦虑。
爸爸的心理阻抗,也可以从认知失调的角度理解。在爸爸的心中,他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即使小明参加了共读,收获可能也不会太大。然而,老师的语气让他感到,如果小明不参加,可能会错失重要的机会。两种价值判断的不一致,让爸爸陷入了心理冲突。如果他接受老师的观点,就意味着需要否定自己的判断;但他的直觉告诉他,自己的判断更合理。因此他倾向于坚持己见,以缓解这种认知上的不适感。这种自我保护机制,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阻抗。
从个人经历看心理阻抗的普遍性
回想起2012年,他在杂志上看到一篇自认为感人的文章,讲述一位孩子因听了一个故事改变了自己。他满怀热情地将这篇文章分享给同学们,却发现同学们表情木讷。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道,有些人总是希望一个故事就能改变他人。当时,他觉得这位同学有个性,但认为Ta的话看起来让人怪怪的。如今回想起来,他才意识到,自己当时也无意识地将价值判断强加给了同学们,而同学们的冷淡反应正是心理阻抗的表现。
事实上,无论是爸爸的抗拒,还是同学们的冷漠,都是个体在面对外部价值输入时的本能防御。这种防御不只是拒绝对方的观点,更深层次上,是在维护自己的价值体系不被轻易动摇。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经验与认知框架内建立了一堵“心理之墙”,避免外界的价值判断轻易闯入。
减少心理阻抗的关键:悬置价值判断,建立真正的对话
如果爸爸站在老师的角度,会发现老师的初衷是善意的,而如果老师站在爸爸的角度,也许会意识到,这种“强烈推荐”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压力。
与他人互动或进行对话,悬置自己的价值判断至关重要。对话的目的不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倾听与被倾听,促进彼此的理解与尊重。这与共读的本质和内核相一致,老师设置一两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同学们抛出自己的看法。过程中,老师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实际上,不管他们是否接受,老师的观点已经通过对话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
也由此可以想见,说教对于孩子而言基本上只有负性影响,容易造成师生关系或亲子关系冲突。说教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孩子感到被压迫而非被理解,孩子必然产生阻抗。
结论
总体来说,悬置自己的价值判断是对话的基础,可以极大减少阻抗,促进我们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对话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接受我们的价值判断,而是帮助他们在尊重与理解的环境中,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这种方式不仅能减少心理冲突,还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支持与接纳。
来源:空气能厂家说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