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材料仅供中国大陆境内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作为学术参考,而非针对一般公众,亦非广告用途。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在做出任何与治疗有关的决定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参照药监局核准的药品说明书。如果您不是卫生医疗专业人士,请勿阅读和/或传播本材料。
*本材料仅供中国大陆境内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作为学术参考,而非针对一般公众,亦非广告用途。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在做出任何与治疗有关的决定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参照药监局核准的药品说明书。如果您不是卫生医疗专业人士,请勿阅读和/或传播本材料。
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IMID)是一组慢性疾病的统称,其特征在于由免疫异常介导的炎症级联反应,可同时或相继累及多个组织器官,且表现出高度的异质性。这类疾病涉及全身各器官系统,涵盖的病种将近百种,横跨多个学科。IMID概念的提出与完善,打破了学科界限,揭示了不同科室疾病的共同治疗靶点,为实现全面且有效的抗炎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逐渐成为研究和临床关注的焦点。
2025年3月1日,“2025 IMID Summit暨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创新大会”在北京、宁波、广州三城同步召开,以“聚焦免疫,共筑未来”为主题,汇聚皮肤、风湿、消化、药学等多个领域的300余位知名学者,共话IMID诊疗现状与发展,交流临床管理经验。会后,我们有幸对话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史玉玲教授,深入讨论了IMID领域的新进展与新方向。
JAK抑制剂广泛应用,
推动IMID“异病同治”理念落地
IMID是以驱动炎症的细胞因子为分类方法的新概念,所涉及病种多达近百种,而在风湿、皮肤、消化这三大领域中,占有多种主要的IMID[1-3]。史玉玲教授介绍,近年来,针对IMID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成果丰硕。在2020年至2024年间,通过检索 PubMed 数据库可以发现,每年都有约200篇相关文章发表。“以前,我们习惯按照发病器官来给IMID相关疾病分类,比如皮肤类、风湿类、消化类等。但现在,我们更多地以细胞因子或者信号通路来划分疾病。”史玉玲教授认为,“这种新的分类方式,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不同疾病之间的联系,也推动了‘异病同治’理念的实践应用。对于患者来说,如果能用一种药物治疗多种疾病,不仅能少受病痛折磨,延缓疾病进展,还能节省治疗费用,减轻个人与家庭的负担。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对减少国家医保负担也有好处。”
“这也提醒我们,医生要有整体观,不能只盯着自己熟悉的领域,而应更加广泛地关注患者可能遭遇的多种并发症与共病,以全面、整体的视角来看待IMID这类疾病。”史玉玲教授表示。
在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炎症性肠病等多种不同的IMID的发病机制中,JAK/STAT通路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大量炎症细胞因子通过JAK-STAT通路进行信号的下游传导,促进炎症细胞扩增和细胞因子表达增加,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4-7]。JAK抑制剂通过靶向作用于JAK/STAT通路,调节与疾病相关的免疫应答,抑制炎症级联反应,阻断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进而实现“异病同治”的目标[8]。眼下,已经有多种JAK抑制剂获批上市,广泛用于多种IMID治疗。从治疗靶点方面,可以将JAK抑制剂分类为泛JAK抑制剂与选择性JAK抑制剂。相对而言,新一代选择性JAK抑制剂能精准作用于参与疾病机制的JAK1,对JAK2的抑制性较低,能降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贫血的风险[9]。
以选择性JAK1抑制剂乌帕替尼为例,目前已经在国内获批7种适应症。在皮肤病治疗中,乌帕替尼能快速有效地缓解特应性皮炎的瘙痒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生物制剂的头对头研究也显示,乌帕替尼能快速清除皮损,约43.7%患者接受乌帕替尼治疗在第2周达到EASI 75,而生物制剂组的EASI 75应答率仅17.4%[10]。
“很多患者以前因为瘙痒,晚上根本睡不好觉,服用乌帕替尼后,睡眠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史玉玲教授说,“所以我一直强调,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做好治疗前的筛查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与随访,确保用药安全。我相信,未来这些药物会让更多患者受益,在IMID疾病诊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优化MDT模式,
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由于IMID患者的诊疗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多学科协作(MDT)就显得尤为重要。史玉玲教授坦言,在实际操作中,MDT也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如各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在自身专业范畴内有着深入的研究,但对其他学科的了解相对有限。作为皮肤病专科医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多家名院的专家,组成专业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午休时间进行讨论,为IMID患者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明确主导科室非常关键。如果是皮肤科医生主导,就要以皮肤科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综合其他学科的意见,做出最终决策,确保整个诊疗过程高效有序。”史玉玲教授强调。
她指出,目前MDT模式的运行主要还是依靠医生们的经验,但未来,AI技术的发展有望为这种协作模式带来巨大的改变,通过快速整合多学科的数据,让不同学科间的协作更加高效。
“AI可以对大量真实的、高质量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出相应的模型,再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它的应用,能帮助我们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之间在诊疗上的差异。”史玉玲教授表示。
小 结
IMID这一概念的完善与发展,推动了疾病诊疗模式的变革。“异病同治”理念的实践与选择性JAK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在帮助广大患者在减轻病痛的同时,也减轻了经济负担。MDT模式在解决复杂病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AI技术的进步,更有望为MDT模式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有理由相信,未来IMID的诊疗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专家简介
史玉玲 教授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主任医师、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医学院银屑病研究所所长
国家“万人计划” 领军人才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际银屑病协会IPC理事
国际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研究评价组(GRAPPA)委员
亚洲银屑病学会ASP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委兼总干事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银屑病学组副组长
上海免疫学会皮肤免疫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皮肤与性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更多皮肤前沿内容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