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0年代的农村,生产方式极为传统。爷爷说,每天清晨,生产大队的钟声敲响,大家扛着锄头、铁锹,成群结队地走向田间。耕地靠的是黄牛拉着木犁,缓慢而沉重地翻开土地。播种时,人们弯着腰,一把一把地撒下种子,全凭经验判断疏密。收获的时候,更是全家老少齐上阵,用镰刀收割庄
在我的记忆深处,爷爷总是会给我讲述他年轻时候农村的模样,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农村,宛如一幅色调单一的水墨画。
60年代的农村,生产方式极为传统。爷爷说,每天清晨,生产大队的钟声敲响,大家扛着锄头、铁锹,成群结队地走向田间。耕地靠的是黄牛拉着木犁,缓慢而沉重地翻开土地。播种时,人们弯着腰,一把一把地撒下种子,全凭经验判断疏密。收获的时候,更是全家老少齐上阵,用镰刀收割庄稼,然后用人力车运到打谷场。那时候,大家住的是土坯房,墙是用泥土和着麦秸垒起来的,屋顶铺着茅草或者瓦片,一到下雨天,屋里到处漏雨,要用盆盆罐罐接着。
到了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像一阵春风吹进了农村。爸爸回忆起那时的情景,眼里满是兴奋。家里分到了土地,爷爷和爸爸都干劲十足。他们开始尝试种植新的作物品种,还购买了小型的农业机械,比如手扶拖拉机。这小小的拖拉机可帮了大忙,耕地的效率提高了不少。家里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起色,土坯房开始被砖瓦房取代。房子宽敞了许多,窗户也变大了,阳光能更好地照进来。家里添置了黑白电视机,虽然只有几个频道,但每到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光是最幸福的。
如今,当我回到农村老家,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叹不已。大片的农田里,现代化的大型收割机在麦浪中穿梭,无人机在空中进行植保作业。农村的道路都修成了水泥路,交通十分便利。村里还建起了漂亮的文化广场,老人们在广场上晒太阳、聊天,孩子们在旁边嬉笑玩耍。许多人家盖起了小洋楼,装修精美,家电齐全。互联网也走进了农村,不少年轻人通过电商平台把家乡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从60年代到现在,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落后、贫困的农村,如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变化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是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它的每一步变迁都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印记,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农民的希望与梦想。
来源:老魏零食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