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垟土楼群,距离我校100米,是国家级保护单位,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开发乡土教育课程?
交垟土楼群,距离我校100米,是国家级保护单位,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开发乡土教育课程?
上交垟土楼群以水城厝(圆形)和仓楼(方形)为核心,其独特的夯土技艺、木构架建筑及防御设计(护城河、炮眼)可转化为传统营造科学课;曾氏家族科举功名、家训文化是宗族教育典型案例;结合茶俗、非遗节庆及土楼生态布局,可开发手工艺实践、民俗体验与生态课程,为乡土教育提供鲜活载体。
让土楼“活”起来
——乡土教育的在地化实践
“土楼不是老古董,是教育的活教材”——我们坚信,乡土教育的核心是让历史可触摸、文化可感知、知识可实践。
1. 历史即课堂
土楼的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曾氏家族迁徙、科举兴家的故事,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天然素材。
2. 建筑即科学
土楼的防御设计、生态排水系统,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立体教科书”。
3. 非遗即美育
泰顺石雕、茶俗文化,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传承匠心。
4. 社区即舞台
土楼文旅项目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培养社会责任与创新力。
我校以“四融”策略,将土楼资源转化为教育动能。
1.家谱研学
学生化身“小史官”,走访曾氏后人,整理家族迁徙路线图,撰写《曾氏百年人物志》。
2.科举体验
在土楼家庙模拟“科举放榜”,学生用毛笔撰写策论,还原“旗杆石立功名”的荣耀场景。如:六年级学生小林通过研究土楼内保存的光绪年捷报,获省历史探究大赛一等奖。
1.防御工事解密
测量土楼43厘米厚夯土墙,用杠杆原理还原“千斤门栓”机关,制作模型验证抗压能力。
2.生态智慧实践
研究天井“S形排水道”,设计校园雨水收集系统,作品《土楼排水改良方案》获市创新奖。
3.教学活动
科学组用3D打印技术复刻土楼结构,对比现代建筑差异,引发学生对传统智慧的深度思考。
1.泰顺石雕工坊
邀请非遗传承人驻校,学生在方介堪展示馆学习石刻,雕刻“微型土楼”模型,作品在茶俗馆展览并义卖。
2.茶俗文化课
在土楼茶俗馆采茶、炒青、习茶礼,撰写《土楼茶事日志》,开发“茶香研学”手册成文旅打卡项目。
学生设计的“曾氏家训书签”被选为县外事礼品,非遗技艺从课堂走向世界。
1.小小导览员
培训学生为游客讲解土楼历史,优秀者获“文化传播大使”证书,五年级学生小陈因生动讲解登上央视。
2.文创设计师
结合土楼元素设计“防御机关棋”“科举闯关卡”,在民宿展销,月销超2000份,收益反哺课程。
3.社区服务
学生参与土楼修缮志愿队,为村民开设“手机导览”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在实验三小,土楼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符号,而是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我们以土楼为媒,让教育扎根乡土、连接未来——因为最好的学习,是让孩子在故乡的土地上,读懂过去,创造未来!
占地约112亩,现存19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其中以水城厝和仓楼最为著名。水城厝为圆形土楼,占地6600平方米,比福建承启楼更为宏大,其依山势而建,前低后高,形成错落层级,兼具防御与居住功能;仓楼为方形土楼,建于清嘉庆年间,兼具粮仓与防御用途,是浙江省唯一国家级文保单位,设有护城河、炮眼等独特设计。
土楼群由曾氏家族于1815年从福建泉州迁居至此后营建,历经200余年繁衍生息,至今95%以上村民为曾氏后人。家族重视教育与科举,至清末共出举人1名、贡生24名等,家庙内仍存功名旗杆石与科举捷报。曾氏治家严明,曾42年不分家,73人同居一屋,族规严格,成为村落凝聚力的核心。
交垟土楼融合闽浙建筑特色,是客家文化与浙南山地环境的智慧结晶,既承载着曾氏家族的奋斗史,也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与宗族文化的珍贵遗存。
来源:玥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