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复旦大学将压缩文科招生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据了解,该校文科招生比例将从原来的30%到40%大幅压缩至20%。在人工智能重构知识生产方式的今天,部分高校对文科的调整和改革意味着什么?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科人才
央广网北京3月22日消息(总台记者韩雪莹 张国亮)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复旦大学将压缩文科招生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据了解,该校文科招生比例将从原来的30%到40%大幅压缩至20%。在人工智能重构知识生产方式的今天,部分高校对文科的调整和改革意味着什么?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科人才,又该怎样培养文科人才?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近日向媒体回应,人文社科背景的培养项目容量约占复旦本科2025级的30%,但内涵和模式有很大的转型升级,传统文科的招生数有适度调整,同时大大增加“新文科”培养项目和名额投放,而“新文科”就是直接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交叉学科。
不可否认,在当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部分传统人文学科正在经历转型和优化。一些高校的文科缩招是否意味着文科专业将面临全新的挑战?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王俊有另一重观察视角,在他看来,为年初横空出世的“杭州六小龙”提供“基因”的浙江大学,近些年反而在文科建设上投入不小,如何更长远地规划文科教育,让人文学科起到社会价值建构的引领性作用,是头部高校当前面临的新课题。
王俊表示:“‘文科无用论’不是一个新鲜的论调,它在近100年的很多历史阶段里都有,当然它出现的背景不一样,可能曾经是市场经济的‘羔羊’,这一次就是源于‘技术崇拜’了。并不是说文科就不改变,它的研究领域、教育方式、功能定位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去适应这个时代。在一种新的知识进路下,我们可能要有更好的知识迁移能力、整合能力、人机交互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科技伦理、医学伦理、艺术策展、游戏架构……这些新的领域或者工作的类型,实际上跟文科专业密切相关。”
不久前,王俊曾在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我们如何保卫文科?》,其中提到,从人文科学本身的发展来看,当今的危机首先出于人文科学学院化和职业化之后的自我封闭,因此保卫人文科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恢复其公共性,文科应当有能力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这个“产品”并非物质或技术层面的,而是观念、意义、话语和理论。
实际上,在近期激烈讨论的声场中,“人文弱”和“理工强”是否为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这一问题的辨析上,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教授吴飞和王俊的思考呈现出相似的脉络。在吴飞看来:“文科其实是希望大家能够有原创性思想的学科,它和修路搭桥、发现新的材料、以一种新的结构做一个新的工程不太一样,尽管这些领域也需要有想法,但是文科最根本的追问是‘这个社会如何是好’‘我们的生活如何变得好’,它会涉及整个社会的规则制定问题以及前进的方向问题,比如一个国家很好的法制体系该怎么去建?我们如何欣赏和体验某种类型的美?所以真正好的文科不是‘复读机’,它是有巨大价值的。”
当然,对于更多关心文科价值的学生和家长来讲,价值的落地最终离不开就业这一重要支点。大家更直观的感受是,理工科相对容易给出直接的答案,无论是市场、产品,还是技术,所用与所学的衔接关联度似乎总是高很多;而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引导学生选择更好就业的学科,也无可厚非。不过,王俊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学生和家长要重新评估通过高等教育想要达到的效果。
“在现在技术变迁的背景下,社会变化和知识更新非常之快,我们几乎不能指望在18岁的时候选择一个专业,这个专业能给你一辈子不变的‘饭碗’。这不仅是文科的问题,理工科也是一样,而且理工科的知识更新可能更快。‘一定要把专业的学习跟将来的就业或者职业挂钩’,这个想法我们整体要慢慢改变,必须要适应你学的东西很快就过时,而学习能力可能更是一个让你享用终身的能力。”王俊说。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高校的专业调整一直在进行中。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文件,要求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其目的之一,就是尽可能让高校专业设计与就业及产业需求一致。具体到人文学科,如何破解传统文科教育可能面临的课程设置滞后、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并在科技和产业变革让理工科人才需求增加的环境下,进一步锚定“跳出文科谋交叉”的价值?武汉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教授吴丹介绍,学校将人文学科与数字技术深度结合,向“新文科”方向转型升级。“今年我们设置了13个微专业,其中有很多是文科方面的,比如文化数字化、协作沟通、科技考古,这些都非常受学生欢迎。我们也在筹建双学士学位,比如低空经济就是‘遥感+经济学’,还有数理经济、数理金融就是‘经济学+数学’和‘金融学+数学’,这些其实都体现了文科和理工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如何借此重构文科教学体系,平衡好传统人文教育与技术工具应用?吴丹进一步介绍,目前,武汉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推出“1+16+N”的数智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以技术赋能教学,为文科学生搭建跨学科的平台和资源保障。“我们依托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开展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在文科方面,我们也有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打破学科壁垒,推动‘AI+人文社科’的前沿研究。我们也在探索强化学生数智教育的‘课程+实践’的双轮驱动,强调培养学生在AI技术应用上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也打造了两大数智教育实践创新平台,跑的是真数据、真模型、真算力、真场景,让文科生能够在真实的场景下学会AI工具的应用。”
吴飞表示,AI赋能文科教育,并不意味着要丢弃传统人文学科训练,从“学会提问”,到从大模型的回答中“学会思考”,AI也在让过去模糊不清的人文社科思维价值变得更为清晰。“人工智能技术确实在帮助我们思考,比如DeepSeek对文科来讲,能让我们很好去思考技术进步的情形之下,人类到底未来该走向哪里;从学术创新而言,我们把它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性工具,让它帮助我们收集和整理一些文献,但不是我们放弃自己的思考,否则就不会有原创性和反思性的思想和观念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独有的代表人类的温度的表达、我们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精神,这些都是传统的文科课程里可以起到作用的。”
回到部分高校将降低文科招生比例引发的讨论中,文科教育到底要“驶向哪里”?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认为,危机也蕴含契机,眼下正是呼吁和唤醒全社会重新审视文科教育价值、重塑文科教育地位和作用的时候。樊秀娣说:“文科教育就要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备跨文化理解力和全球胜任力的高质量人才。这些年,‘新文科’建设通过‘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研究方法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使文科学生的专业实力增强,更具就业等综合竞争力。当然,未来社会需要更多能应对复杂情境、文理交融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文科教育转型和发展的方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