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科少年到机器人教父:王兴兴的科技逆袭之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2 08:00 2

摘要:1990年,王兴兴出生于浙江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童年笼罩在传统教育的阴影下:初中英语老师曾断言他“脑子笨”,高中英语考试及格次数仅3次,高考时因偏科险些无缘大学。但命运的转折藏在细节中——他从小痴迷科技纪录片,幼儿园时画的蝴蝶能让邻居惊叹,小学时用废弃零件拼装出

第一章:自卑少年的科技启蒙(1990-2009)

1990年,王兴兴出生于浙江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童年笼罩在传统教育的阴影下:初中英语老师曾断言他“脑子笨”,高中英语考试及格次数仅3次,高考时因偏科险些无缘大学。但命运的转折藏在细节中——他从小痴迷科技纪录片,幼儿园时画的蝴蝶能让邻居惊叹,小学时用废弃零件拼装出电动玩具车。一次物理实验课上,他用自制电路板点亮灯泡,老师那句“你适合搞发明”的鼓励,成了他灰暗学生时代唯一的光。

2009年,王兴兴考入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在同学沉迷网游时,他缩在宿舍捣鼓机械臂设计图。大二那年,他用二手市场淘来的手动钻头和边角料,花200元造出人生第一台双足机器人。尽管它只能笨拙地挪动,却让他在深夜实验室里第一次感受到“创造生命的战栗”。

第二章:从延毕到第一桶金(2010-2016)

2013年,上海大学研究生宿舍里堆满电路板和电机。为完成四足机器人XDog,王兴兴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4小时。毕业答辩前夜,机器人突然失控撞碎实验室玻璃,他跪在地上捡拾碎片时,导师冷冷抛下一句:“你这东西连宠物狗都不如。”然而他选择延毕,用最后的积蓄购买钛合金关节。2015年,这台成本仅2万元的机器人在上海机器人设计大赛中斩获二等奖,并为他赢得8万元奖金——这笔钱被他戏称为“科技初恋的彩礼”。

颁奖典礼后,投资人问他:“你这铁疙瘩能赚钱吗?”他掏出手机播放测试视频:机器狗在暴雨中穿越泥潭,金属四肢溅起水花的画面,让现场陷入沉默。当晚,他在日记里写道:“如果科技有温度,它该是暴雨中永不熄灭的探照灯。”

第三章:宇树科技的生死突围(2016-2023)

2016年,王兴兴带着XDog测试视频敲开大疆的门,成为普通工程师。但创业的火苗从未熄灭。某次团建中,他悄悄将机器狗视频上传YouTube,48小时后播放量突破百万。美国创投圈的邮件如雪片般飞来,其中一封写道:“你的机器狗让我想起乔布斯的Apple I。”他当即辞职,在杭州滨江区租下月租3000元的毛坯房,挂上“宇树科技”的招牌。开业当天,他用粉笔在墙上写下:“让机器人比电风扇更便宜”。

2020年,宇树发布首款万元级消费机器狗Go2,价格仅为波士顿动力的1/10。为压缩成本,他亲自设计简化关节结构,要求工程师“能用一颗螺丝绝不用两颗”。某次工厂视察,他发现某部件公差超标0.1毫米,当场将200个瑕疵品踩碎:“精度是机器人的脊梁,弯了就永远站不直!”

第四章:人形机器人的冰与火(2024-2025)

2024年春晚,宇树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身着东北花袄扭秧歌,全网播放量破5亿。但荣耀背后暗流涌动:特斯拉擎天柱团队开出千万年薪挖角核心工程师;某次产品发布会上,竞品公司雇人混入观众席高喊“抄袭狗”。王兴兴在后台紧攥着机器人手指模型,直到关节处渗出鲜血。

2025年3月,他因将人形机器人价格压至9.9万元遭同行围攻。某次行业论坛上,有嘉宾嘲讽:“低价策略是科技界的民工思维。”他起身回应:“如果科技只能服务精英,那和封建时代的金缕玉衣有何区别?”当晚,他在实验室通宵调试G1型机器人的720度回旋踢,动作数据最终超越人类体操冠军0.03秒。

第五章:撕裂与重构:科技狂人的AB面

“我的微信签名是‘已读不回是最高效社交’。”王兴兴在视频号首播中自嘲。2023年前,他的手机号公开在企查查页面,任何人都能直接联系;如今,连合作多年的供应商也要通过三层助理预约。唯一不变的,是他常年穿着99元纯色卫衣,办公室书架上摆着童年组装的锈迹斑斑机器人模型。

私底下,他有个鲜为人知的执念:每月匿名资助10名偏科学生。资助协议附带手写信:“别让分数定义你的维度,世界需要‘不规则零件’。”这或许源于他的遗憾——2024年公司年会上,AI助手将他准备的英文致辞实时翻译成中文时,全场哄笑。他摸着鼻子苦笑:“看来机器人暂时还救不了我的英语”。

结语

王兴兴的故事,是教育体系“残次品”的绝地反击,更是技术理想主义对抗商业现实的悲壮史诗。当他在2025年浙江青年五四奖章颁奖礼上接过奖杯时,奖状背后的划痕揭示了一个细节——这枚奖章曾被临时征用为机器人调试工具。或许正如他常说的:“真正的勋章,永远刻在改变世界的轨迹上。” 这位偏科天才用20年证明:在算法的世界里,没有“标准答案”;在创新的疆域,每个“不规则零件”都可能成为撬动时代的支点。

来源:半边天故事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