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特殊的遗嘱:牵动十堰昆山两地 了却大半个世纪的牵挂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1 16:56 3

摘要:一份特殊的遗嘱,一份大半个世纪的牵挂。前不久,十堰市丹江口市均县镇24名在外求学的学子,人均收到了一笔2000元的助学金。据了解,这笔钱出自江苏省昆山市一位已去世16年,名叫钱保功的老人,爱心款总额达43万余元。钱保功是谁?她为什么无偿将一笔巨款捐赠给千里之外

一份特殊的遗嘱,一份大半个世纪的牵挂。前不久,十堰市丹江口市均县镇24名在外求学的学子,人均收到了一笔2000元的助学金。据了解,这笔钱出自江苏省昆山市一位已去世16年,名叫钱保功的老人,爱心款总额达43万余元。钱保功是谁?她为什么无偿将一笔巨款捐赠给千里之外的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均县镇。最近,十堰广播电视台与江苏省昆山市融媒体中心联合进行采访,揭开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前不久,湖北医药学院研究生、家住丹江口市均县镇的徐晨,收到了镇上发放的2000元助学金。当他得知这笔爱心款,是江苏省昆山市一位离世老人捐赠的后,他深受感动。

3月7日,他通过视频连线,向钱保功老人的儿子萧新中表达感激之情。“萧老,能够见到您,我非常的激动,我叫徐晨,现在是湖北医药学院的研究生,在学习消化内科。”见到萧新中老人徐晨难掩自己的激动。萧新中说:“认识你我也很幸运,我母亲捐赠这笔钱,是为了报答你们当地当年对她的爱。”

萧新中

萧新中今年79岁,他的母亲名叫钱保功。这笔爱心捐款就是他们兄妹五个,按照母亲生前遗愿,变卖家产后,通过江苏省和湖北省两地慈善总会完成捐赠的。

钱保功(右一)

据介绍,1938年武汉沦陷后,一些省直机构和大批抗日团体转移到鄂西北均县,武当山下的草店镇一时间成为鄂西北抗日救亡运动中心,年仅22岁的青年女护士钱保功怀着满腔激情,加入中国红十字会医疗队,并随队来到均县高家桥,参加抗战宣传、伤员救护和儿童保育工作。

在抗日战争中,钱保功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均县镇。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亲眼目睹了均县儿女踊跃参军、奔赴战场,百姓节衣缩食、捐款捐物、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一幕幕,这些都成了她难以忘怀的记忆。

抗日战争时期的均县高家桥红十字医院是用于收治前线转运而来的负伤战士,今年88岁的均县镇罗汉村村民沈兴华还能记起当年医院的情景,“那时候医院大约有三、四百人,医生护士就有两百多人,房子都是草房子,数量很多。”

钱保功老人生前曾多次对儿女说,那时均县十分贫穷,乡民们生活非常困苦,但是乡民们总是把最好的房子、最好的食物留给医疗队。萧新中说,均县是一片饱含深情的土地,当地敞开胸怀接纳了医疗队,抗战时期,物资非常匮乏,但均县人把最好的房子和食物留给医疗队,母亲与均县当地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医疗队和均县人亲如一家。

晚年的钱保功

抗日战争结束后,钱保功回到家乡江苏省昆山市继续从事医务工作,从此“高家桥”成为老人魂牵梦绕的地方。直到晚年,卧病在床的钱保功老人,仍对“高家桥”念念不忘。萧新中从母亲口中听到最多的话是“我欠了那边很大的人情债,我要想办法还债。”

直到2009年老人去世,她仍旧没能实现回到“高家桥”再看一眼的愿望,这也成了子女们最大的遗憾。老人去世后,家人们沉浸在巨大悲痛中,在每年的忌日还会回到老房子里缅怀老人,所以一直未清理老人的遗物。

在2016年,子女们在整理老人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份老人11年前写下的遗嘱,希望将自己房产的四分之一,捐献给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均川高家桥”,用于希望工程。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许久,子女家庭也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反复商量后,还是决定完成老人的遗愿。萧新中说,母亲的遗产由母亲决定,子女尊重母亲的决定,完成母亲的遗嘱,既是一种爱的奉献,也是对母亲去世后的孝心。

2021年,子女们将母亲的房产出售,并遵从钱保功老人遗愿,将房产的四分之一,即430507.5元善款捐赠给老人记忆中的丹江口市“均川县高家桥”。

丹江口市均县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王雅琼介绍,根据钱保功老人的遗嘱提供的信息,位于武当山五华里的均川,可以确认就是如今的均县镇。

由于时代久远,在接到省慈善部门的相关捐赠信息后,当地政府在寻找“高家桥”这个具体的地方时,犯了难。如今的地图上已经没有高家桥这个地名,经多方查证,当年的“高家桥”就在如今的罗汉村。

罗汉村

经过反复核查确定,老人心心念念的高家桥,因为修建丹江口大坝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早已淹没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之下。过去的高家桥,如今已变成了罗汉村。

王雅琼说,在接受这笔捐赠时,当地的党员干部都觉得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

一份特殊的遗嘱,牵出大半个世纪的挂念。那么,该如何使用这笔爱心款,完成老人最后的心愿呢?经过反复讨论,今年年初丹江口市均县镇正式成立“钱保功助学基金”。

王雅琼介绍,当地联系了一部分爱心企业家和在外成功人士,共同参与募捐,确保“钱保功助学基金”有源源不断地资金注入,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萧新中说:“我母亲把这些钱交给希望工程,是因为她知道,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一定要学有所成,将来才能振兴家乡。”

在记者的采访中,无论是在昆山,还是在十堰,听说了钱老故事的人,都为她的善良和大爱所动容。岁月悠悠,钱老已离我们远去,她的感人事迹会被我们永远铭记,她的精神值得更多的人学习。

来源:十堰广播电视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