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18日,中国首艘电磁弹射型航母福建舰(舷号18)驶离江南造船厂码头,开启第七次海试。
2025年3月18日,中国首艘电磁弹射型航母福建舰(舷号18)驶离江南造船厂码头,开启第七次海试。
此次海试的核心任务直指舰载机起降的“终极考验”——验证歼-35隐身战斗机与空警-600预警机的电磁弹射起飞及拦阻着舰系统。
这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正式向美国最尖端水平发起冲击,全球海军装备格局或将迎来历史性转折。
一、海试背景与技术突破
自2024年5月1日首次海试以来,福建舰已累计完成6次海上测试,总时长94天,创下中国航母测试效率新纪录:
前四次海试:重点验证动力系统(综合电力推进)、航行性能(最大航速超31节)及雷达/电子战系统兼容性
第五、六次海试:成功实施固定翼舰载机触舰复飞测试,电磁弹射器完成500次以上无故障弹射(含35吨级配重测试)
关键技术突破: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实现95%能量转化效率,远超美国“福特”号中压交流系统(88%),为电磁弹射提供稳定能量保障 。
二、第七次海试核心看点
1. 隐身战机海上首秀
歼-35舰载机将进行电磁弹射起飞与拦阻降落双重测试,其关键指标包括:
最大弹射重量33吨(含4枚霹雳-15E导弹+2吨燃油)
着舰挂钩成功率(目标值>98%)
甲板调度效率(从机库升降至弹射位耗时
2. 空中指挥中枢成型
空警-600预警机的上舰测试将验证两大能力:
电磁弹射条件下最大起飞重量(32吨)
舰机数据链融合(实现与歼-35、055大驱、052D驱逐舰的实时空情共享)
3. 极限工况压力测试
连续弹射测试:12小时内完成30架次起降(对标实战出击强度)
复杂海况适应:在6级海况下验证着舰系统稳定性
电磁兼容挑战:弹射瞬间峰值功率(78兆瓦)对相控阵雷达的影响控制。
三、战略意义与战力跃升
1. 单舰战力飞跃
舰载机联队构成:24架左右的歼35 +24架左右的歼15+ 4架空警600 ,较山东舰作战半径扩展300公里
制空范围:依托空警-600,可监控半径450公里空域,引导歼-35前出拦截线达800公里
打击效能:单日出动120架次,可投射480枚精确制导弹药
2. 编队体系革新
福建舰将与055型驱逐舰(搭载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901型综合补给舰组成“电磁特混编队”,形成:
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纵深:覆盖第二岛链内200万平方公里海域
多域作战节点:衔接天基卫星、水下无人潜航器和岸基航空兵 。
3. 技术验证平台
电磁轨道炮测试:已预留12兆瓦级供电接口
激光反导系统:舰岛预留定向能武器安装基座
无人机协同:攻击-11隐身无人机舰载化技术验证中 。
四、全球海军格局震荡
亚太力量重构:福建舰服役后,中国将形成3航母(2常规+1电磁弹射)战斗群,在西太平洋实现常态化双航母存在 。
技术路线颠覆:中压直流系统验证成功后,中国或许跳过核动力直接发展“全电推进核航母”(004型)
作战模式创新:电磁弹射支持的无人机蜂群战术,可能催生“有人机+无人机”的6:4舰载机配置比例
五、倒计时与历史方位
根据山东舰“9次海试84天”的经验,福建舰剩余测试可能聚焦:
第八次海试(2025年5月):多舰种协同演练
第九次海试(2025年6月):全战斗载荷压力测试
若进程顺利,福建舰有望在2025年8月1日(建军节)正式入列,届时中国将成为:
全球第二个掌握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
唯一同时运营滑跃、弹射双模式航母的海军力量
亚太地区首个实现“隐身舰载机+电磁弹射”组合的国家 。
从锈迹斑斑的“瓦良格”到自主研制的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的诞生不仅是一艘军舰的服役,更象征着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到“远海护卫”的历史性跨越。
当电磁弹射器的蓝光划破东海晨曦时,一个属于东方大国的深蓝时代正加速到来。
来源: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