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秸秆精准禁烧”政策,标志着我国环境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从“全域禁烧”到“分区域、分时段管控”,这一调整不仅回应了农民长期以来的诉求,更折射出传统政策执行中的深层矛盾与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秸秆精准禁烧:从“一刀切”到“分类治理”的社会治理启示
——兼论政策调整背后的社会保障困境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秸秆精准禁烧”政策,标志着我国环境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从“全域禁烧”到“分区域、分时段管控”,这一调整不仅回应了农民长期以来的诉求,更折射出传统政策执行中的深层矛盾与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一、政策执行的现实痛点:农民利益与环保目标的失衡
秸秆禁烧政策推行多年,却陷入“政府热、农民冷”的怪圈。经济成本与收益的失衡是核心矛盾。农民需额外投入每吨300元以上的回收成本,而政府补贴往往难以覆盖实际支出,甚至出现“禁烧罚款高于处理成本”的荒诞现象。例如,湖南某村集体尝试秸秆制肥项目,因每亩亏损千元而被迫停工,这暴露出政策缺乏对农业产业链的系统性支持。
技术落地的梗阻进一步加剧困境。尽管多地推广秸秆还田、生物质能源等技术,但设备维护成本高、操作技术门槛大,导致实际利用率不足50%。在东北某县,秸秆还田后反而引发病虫害爆发,粮食减产问题凸显技术应用的“水土不服”。这种“重政策宣示、轻技术配套”的倾向,本质是行政思维对农业复杂性的漠视。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深层反思:农民权益的制度化保障缺失
秸秆禁烧政策的困境,本质是社会保障体系在农业领域的功能缺位。
风险分担机制的缺失:农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却承担了秸秆处理的全部风险。政府虽强调“保护农民利益”,但补贴政策多停留在“撒胡椒面”阶段,缺乏针对性。例如,浙江某地虽实现95%秸秆综合利用率,但奖励机制仍以“事后补偿”为主,未能形成稳定预期。
传统农耕智慧的制度化忽视:焚烧秸秆具有灭虫卵、增肥力的传统价值,却被简单归为“污染源”。这种忽视农民实践经验的“一刀切”思维,暴露出政策制定中“专家理性”与“乡土智慧”的割裂。
跨部门协作的制度性壁垒:秸秆治理需农业农村、环保、财政等多部门协同,但现实中常陷入“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困境。湖南某地基层干部坦言,因缺乏牵头部门,跨部门协作效率低下,政策执行沦为“运动式治理”。
三、国际经验与未来路径:从“堵”到“疏”的治理转型
破解秸秆困局需借鉴国际经验,构建“政策-技术-市场”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
印度激励机制的启示:通过“预付激励金+履约奖励”的方式,既降低农民初期投入风险,又培养政策信任。湖南试点中引入的“绿色信贷”支持模式,与此理念不谋而合。
技术应用的本土化创新:推广微生物腐熟技术加速秸秆分解,开发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技术,需结合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定制方案,避免“一刀切”推广。
产业生态链的培育:浙江“村集体+企业”合作模式、河南生物质发电试点表明,只有形成“收储-加工-销售”闭环,才能激活市场动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税收减免”“电价优惠”等政策工具,为此提供了制度保障。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微观缩影
秸秆禁烧政策的调整,实则是我国社会治理从粗放式管控向精细化治理转型的缩影。它提醒我们:任何环境政策的设计,都需以尊重农民主体性为前提,以完善社会保障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杠杆。唯有构建“环境-经济-社会”多赢的治理框架,才能真正实现“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承诺
来源:小郭聊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