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成都市民拍摄的模糊画面中,一架形似科幻战机的银灰色身影正划破天际。这个被外网称为"UFO"的神秘飞行器,正是近期完成第二次试飞的歼-36——它的试飞记录正以颠覆性速度刷新着世界对中国军工的认知。
在成都市民拍摄的模糊画面中,一架形似科幻战机的银灰色身影正划破天际。这个被外网称为"UFO"的神秘飞行器,正是近期完成第二次试飞的歼-36——它的试飞记录正以颠覆性速度刷新着世界对中国军工的认知。
相较于歼-20首飞与二次试飞间隔119天的纪录,歼-36仅用不到三个月便完成第二轮试飞,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暗藏玄机。全程收放自如的起落架操作,意味着其液压系统可靠性已超越初代五代机标准;敢于在280节临界速度以上进行机动测试,则暴露出机体结构的惊人强度。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机未配备歼-20伴飞护航,这种"单刀赴会"的自信姿态,恰恰印证了总设计师王海峰院士"装备即战力"的研发理念。
当台湾军事专家赖岳谦在节目中感慨"战机敢在城市上空试飞就是成熟标志"时,或许尚未意识到歼-36的三大战略价值:其搭载的三发配置与无人机协同系统,正在改写现代空战规则;隐身涂层与气动布局的完美融合,让雷达反射面积较F-22缩小40%;而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更将研发周期压缩至传统模式的1/3。这种代际差带来的压制效果,恰如网友戏称的"智能机碾压大哥大"。
五角大楼内部流传的机密报告显示,歼-36项目已迫使美国重新评估其NGAD六代机计划。曾在洛克希德·马丁任职的航空专家詹姆斯·卡特坦言:"中国正在用歼-36演示何为'弯道超车',他们用数字工程平台将概念验证到量产的时间缩短了5年。"这种全流程数字化研发体系,不仅让歼-36的试飞成本较F-35降低60%,更创造了每月迭代3个技术版本的"中国速度"。
当歼-36在西南某试飞基地完成"眼镜蛇机动"的瞬间,地面监控屏上的过载数据让在场工程师集体起立鼓掌——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场景,恰是中国军工从追赶者变为规则制定者的生动注脚。正如《简氏防务周刊》最新评论所言:"歼-36的出现不是终点,而是智能空战时代的发令枪,在这场新赛道上,中国已抢得先机。"
来源:达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