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画面,任凭时光的冲刷,依旧清晰如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种麻、剥麻、卖麻的那段时光,便是我心中永不褪色的珍藏。每当回忆起,那悠悠的麻香便萦绕鼻尖,将我带回那个充满质朴与艰辛的岁月。
麻香悠悠,岁月长歌
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画面,任凭时光的冲刷,依旧清晰如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种麻、剥麻、卖麻的那段时光,便是我心中永不褪色的珍藏。每当回忆起,那悠悠的麻香便萦绕鼻尖,将我带回那个充满质朴与艰辛的岁月。
麻田青青,希望初绽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麻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一开春,农事稍闲,村里的男女老少便忙碌起来,准备种麻。麻地通常选在肥沃、灌溉方便的地块,乡亲们翻地、耙地,把土块敲碎,整得又细又平,如同在精心准备一张巨大的画纸,等待着麻的种子来描绘生机。
播种时,人们弯着腰,小心翼翼地将麻种均匀地撒在土里,仿佛播下的不是种子,而是一家人全年的希望。随后,再轻轻盖上一层薄土,浇透水,满心期待着它们发芽。没过几天,嫩绿的麻苗就破土而出,密密麻麻,像一片绿色的绒毯,给大地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色彩。
随着麻苗渐渐长高,田间管理也不能松懈。除草、施肥、浇水,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麻的收成。烈日炎炎下,乡亲们头戴草帽,手持锄头,在麻地里穿梭,汗水湿透了衣衫,却顾不上擦拭。渴了,就喝一口自带的凉开水;累了,就坐在田边稍作休息。望着茁壮成长的麻,他们的眼中满是欣慰和期待。
水中淹麻,时光的沉淀
到了麻成熟的季节,除了割麻,淹麻泡麻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这关系着麻皮能否顺利剥离以及麻的最终品质。
村里有一处专门用来淹麻的池塘,池塘不大,水却清澈且幽深。当麻被收割后,人们便将一捆捆的麻运到池塘边。男人们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将麻一捆挨着一捆,整齐地码放下去,动作熟练而有力,每捆麻都像是被精心安置的宝藏。码放好一层后,便在上面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像是给麻盖上了一层柔软的被子,然后再继续码放下一层麻,如此反复,直到整个池塘被麻和稻草填满。
最后,人们会找来一些大石头,压在最上面的稻草上,防止麻捆漂浮起来。随着石头的落下,水面泛起层层涟漪,那是麻在水中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奇妙对话。
在淹麻的日子里,池塘边总是热闹非凡。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看着大人们忙碌,偶尔也会好奇地伸手去摸一摸浸在水中的麻。女人们则会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关注着池塘里麻的变化。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与浸泡在水中的麻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田园景致。
泡麻的时间需要拿捏得恰到好处,短了,麻皮与麻杆粘连紧密,难以剥离;长了,麻纤维又会受损,影响质量。通常,要经过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的浸泡,麻皮才会变得松软,易于分离。每天,都会有人来到池塘边,观察麻的浸泡程度,用手去拉扯麻皮,感受它的变化,如同在呵护一个即将破茧而出的生命。
当麻浸泡完成,被捞起的那一刻,整个池塘都弥漫着一股独特的气味,那是麻与水交融后的味道,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岁月的沉淀,虽然有些刺鼻,却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剥麻时光,汗水与坚韧交织
泡好的麻被捞上岸后,便迎来了剥麻的环节。剥麻是个辛苦的活儿,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体力。
天刚蒙蒙亮,人们就扛着工具来到晒场,开始一天的劳作。麻皮紧紧地贴在麻杆上,很难剥离,需要先用特制的工具将麻皮的一端撕开,然后再一点点地往下剥。剥麻的过程中,麻皮上的细毛会扎进皮肤,又痒又疼,让人忍不住想挠,但为了不影响麻皮的质量,大家只能强忍着。
男人们力气大,负责从池塘捞麻和搬运;女人们则心灵手巧,专注于剥麻。她们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放着一堆泡好的麻杆,双手熟练地摆弄着,不一会儿,一条条长长的麻皮就从她们手中剥离出来。孩子们也不闲着,在一旁帮忙递麻杆,或者将剥好的麻皮整理成捆。尽管烈日当空,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滚落,但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劳动的喜悦。
剥好的麻皮需要晾晒。村里的晒场上,到处都晾晒着麻皮,白花花的一片,像是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阳光洒在麻皮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为了让麻皮晒得均匀,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要去翻动一下。晚上,还要把麻皮收起来,以免被露水打湿。经过几天的晾晒,麻皮变得干燥、洁白,质地坚韧,这才算是完成了剥麻的全部工序。
卖麻之路,艰辛与希望同行
麻皮晒干后,就可以卖钱了。卖麻的日子,是村里的大事。一大早,男人们就把麻皮装上马车,用绳子绑得结结实实。女人们则在家里准备好干粮和水,千叮咛万嘱咐,生怕路上出什么差错。孩子们兴奋不已,围着马车跑来跑去,盼望着能跟着一起去镇上。
去镇上的路并不好走,大多是崎岖不平的土路。马车在土路上颠簸前行,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赶车的人坐在前面,挥舞着鞭子,不时吆喝几声,催促着马匹加快脚步。一路上,尘土飞扬,大家都被呛得灰头土脸,但心中却充满了对卖麻所得的期待。
到了镇上的收购站,那里早已排起了长队。乡亲们耐心地等待着,不时与旁边的人交流着今年的麻情和价格。轮到自己时,大家小心翼翼地把麻皮搬下车,交给收购站的工作人员检验。工作人员会仔细检查麻皮的质量,包括颜色、质地、长度等,然后根据等级给出价格。如果麻皮质量好,卖个好价钱,大家的脸上就会露出满意的笑容;如果质量稍差,价格低一些,大家也不会太沮丧,毕竟这是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
卖完麻后,人们会用卖麻的钱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如盐、油、布等。孩子们则会得到一些小零食,如糖果、饼干等,这对他们来说,是无比幸福的时刻。夕阳西下,满载而归的马车缓缓驶向村庄,留下一路欢声笑语。
岁月沉香,麻香中的眷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种麻、剥麻、卖麻的日子,虽然充满了艰辛,但也蕴含着无尽的温暖和希望。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麻田,那一双双沾满泥土的双手,那一辆辆满载麻皮的马车,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农村生活画卷。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麻、剥麻、卖麻的场景已渐渐远去,成为了老一辈人心中的回忆。但那段岁月所留下的勤劳、坚韧、团结的精神,却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传承至今。
每当我回到故乡,走在曾经的麻地旁,看着那片平静的池塘,仿佛还能看到当年乡亲们忙碌的身影,闻到那悠悠的麻香。那是岁月的沉香,是故乡的味道,是我心中永远的眷恋。
来源:信马由缰齐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