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意外去世 我整理遗物发现一沓欠条 循着地址找去竟见到亲生女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2 10:40 3

摘要:那天下雨了。我站在后院的水泥地上,雨水顺着塑料棚的边缘滴下来,打在我的塑料拖鞋上。老太太走了整整七天了,院子里的鸡还是不知道,叫着要吃食。

那天下雨了。我站在后院的水泥地上,雨水顺着塑料棚的边缘滴下来,打在我的塑料拖鞋上。老太太走了整整七天了,院子里的鸡还是不知道,叫着要吃食。

我不太会哭,倒不是不难过。六十三岁了,眼泪好像也跟着老化,出不来了。

“老李头,吃了没?”隔壁王婶从院墙那边喊。

我抬头看了看天,不想说话,拿铲子铲起一堆鸡屎,扔进塑料桶里。自从老伴走了,左邻右舍都来问饭。其实是打听老太太那副旧金镯子给谁了。

“张大娘让我来看看你,说你家烟囱今早没动静。”王婶的头发夹子歪了,一侧头发散下来,像桃树半枯的枝条。

“吃了。”我撒谎。锅里的稀饭还晾着,我不饿。

雨滴落在蒜苗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老伴的菜园子乱七八糟,她走时正赶上种秋菜的季节,如今没人管了。有几棵秋葵长得老高,顶上结了瘪瘪的果,像是老人手指。

老太太办后事那天,镇上来了不少人。有些我认识,大部分不认识。我坐在堂屋的方凳上,接过烟,不抽,就捏在手里。家里有个规矩,不能在堂屋抽烟,老太太说味儿重。

“老李,节哀。”来人拍拍我肩膀,一张模糊的脸在眼前晃。我点头,手里的烟捏扁了。

人都走了以后,小儿子从城里打来电话,问财产分配的事。我没说话,把手机放在桌子上,让它自己响。电视机开着,但我没调声音。老太太生前总说电视吵,现在我也不想听。

桌子上放着一张纸,写着火葬场的收据。一千二,我摸摸口袋里的零钱,皱巴巴的。老太太从来不用微信支付,口袋里总是装着几张皱巴巴的票子。现在这个习惯被我继承了。

雨停了,但云还低低地压着。我把老太太的衣柜打开,衣服少得可怜,三件格子衬衫,两条宽松的裤子,还有一件红色的毛衣,袖口磨得发白。

衣柜底层有个铁盒子,我记得那是装饼干的,圣诞老人图案,是十年前县城超市开业买的。打开盒子,一股樟脑丸的味道扑面而来。里面全是纸,小心折叠得整整齐齐的纸。

我以为是存折,老太太一直说攒了一笔钱给孙子上大学。但展开一看,全是欠条,密密麻麻的小字,有些墨水被水浸过,有些纸角都磨圆了。

“今借李桂华现金壹仟元整,三个月后还清,如有拖欠按月息二分计算。”落款是”借款人:张美玲”,日期是1992年。

还有很多,从八十年代到去年,大多是几百元,多的有几千。借款人各不相同,有熟悉的名字,也有完全陌生的。但借出去的钱,全是李桂华的,我老伴的。

我把欠条一张张摊在床上,像是在打麻将,只是这副牌怎么打都赢不了。

“爸,您吃药了吗?”大女儿从县城打来视频,她捧着碗在吃晚饭。

“吃了。”我没吃,但也没病,为啥要吃药?

“您要不搬来县城住吧,这几天邻居给我打电话,说您总是半夜在院子里走来走去。”

“刘家的狗叫,我出去看看。”我编了个理由。

其实是睡不着。老太太最后那段日子总是半夜咳嗽,我习惯了半夜醒来给她倒水。现在她不咳了,我还是醒,习惯这东西比人命长。

“您要是想我了就来住几天,孙子想您呢。”女儿的声音里有疲惫。她撒谎,上次我去,孙子连正眼都没看我,整天对着手机屏幕。

第二天早上,我把那些欠条按日期排好,找出最近的几张。上面都有电话和地址,但大多是十几年前的号码,打不通了。

最近的一张欠条是去年冬天的,借款人叫冯玉兰,地址在县城东边的廉租房小区,借了五千块。备注那一栏写着”孩子上学用”。

我骑上那辆二八自行车,后座绑了个塑料凳,这是老太太赶集时坐的。车铃摁了两下,叮咚作响,但她不会再出来了。

县城现在变样了,到处是围墙高的小区,保安凶得很,看我这身打扮就拦住。我说找人,他上下打量我。

“找谁家?”

“冯玉兰。”

“没这个人。”保安根本没查,直接回答。

我掏出那张欠条,上面写的单元号是7栋3单元502。保安看了一眼,冷笑一声。

“哦,她啊,搬走了,欠了一屁股债。”

在附近小卖部打听,一个卖水果的大姐记得冯玉兰。

“就是那个单亲妈妈啊,带个女儿的,挺漂亮的,听说去市里打工了。”

我问女儿多大,大姐想了想,“十五六了吧,在县一中上学,成绩好着呢。”

县一中是老太太当年教书的地方,她教了一辈子语文,退休前是教导主任。

我在县一中门口等了整整一天。学生们放学了,像潮水一样涌出来,我眯着眼睛一个个看过去,希望能认出冯玉兰的女儿,虽然我根本不知道她长什么样。

“找谁啊老大爷?”一个保安问我。

我拿出欠条,他瞟了一眼,摇摇头,“这么多学生,我哪知道谁是谁。”

正当我准备离开时,一个女老师从门卫室出来,四十多岁的样子,戴着老花镜。

“您是来找学生的?”她和蔼地问。

我点点头,把欠条递给她看。她看了看名字,眼睛亮了。

“冯玉兰啊,您是她什么人?”

“她…借了我老伴的钱。”我回答,突然觉得自己像个讨债的。

老师笑了,“她女儿冯小雨在我班上,学习特别好,省奥数一等奖。您要是找她妈妈,可以明天来,她妈妈每周五来接她回家。”

那一晚我住在县城的小旅馆里,十几年没来县城过夜了。床很软,我睡不惯,半夜醒来还以为在家里,伸手去摸老太太的位置,一片冰凉。

电视机开着,播放着选秀节目,年轻人唱着我不懂的歌。我从包里拿出老太太的照片,是我们结婚时拍的,她穿着蓝色的确良衬衫,头发编成两条辫子。照片已经发黄了,边角都磨毛了,但她的笑容还是那么清晰。

“你藏了那么多事。”我自言自语,好像她能听见似的。

第二天下午,我又来到县一中门口。一辆红色小轿车停在校门口,一个女人靠在车门上玩手机。三十多岁,穿着时髦,高高的马尾辫,脸上化着淡妆。

校门口的大钟敲响了,学生们又像潮水一样涌出来。那个女人抬起头,向人群张望。

不一会儿,一个女孩朝她跑来,背着个蓝色书包,马尾辫一甩一甩的。

“妈!”女孩喊道。

女人笑着迎上去,接过女孩的书包。

我走上前,紧张得手心冒汗。“请问,您是冯玉兰吗?”

女人警惕地看着我,点点头。“您是?”

我递给她那张欠条。她接过去,脸色变了。

“您是李老师家的?”她声音有些发抖。

我点点头。

她叹了口气,打开车门。“上车吧,我们找个地方聊聊。”

他们住在县城西边的一个老小区里,房子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墙上挂着一些奖状,都是冯小雨的。

茶几上摆着几本辅导书,旁边放着一个老旧的相框,照片有些模糊,但我还是一眼认出了照片里的人——李桂华,我的老伴,年轻时的样子,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粉笔。

“您…您是来要钱的吧。”冯玉兰坐在沙发对面,双手搓着裤子。

我摇摇头,“我想知道,你为什么会找她借钱?”

冯玉兰看了一眼厨房的方向,冯小雨在那儿做作业。她压低声音说:“李老师…是我在县一中上学时的班主任。”

“那时候我父母出车祸去世了,是李老师一直资助我读完高中,考上了师范学院。”

我点点头,想起老太太常说她带过的学生遍布全县。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老太太会借给她那么多钱,还瞒着我。

“后来…后来我在市里工作,认识了小雨的父亲,但他不负责任,小雨刚出生就离开了。”冯玉兰的声音有些哽咽。

“我带着孩子回到县城,又遇到了李老师。她看我们娘俩可怜,就经常接济我们。”

我低头看着那张欠条,日期是去年冬天。“最近这笔钱是…”

“是小雨的奥数补习费。”冯玉兰说,“我本来不想让李老师再帮忙的,但小雨实在有天赋,老师说不能浪费…”

冯小雨从厨房出来,端着一杯水放在我面前。我这才仔细看她的脸——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毛,还有那双明亮的眼睛,和年轻时的老太太一模一样。

一个念头突然闪过我的脑海,让我浑身发冷。

“您…您怎么了?”冯玉兰担忧地问。

我深吸一口气,“冯小雨的父亲,是不是姓李?”

冯玉兰愣住了,脸色瞬间煞白。

我又问:“是不是叫李志明?”

这是我大儿子的名字,三十年前离家出走,再也没回来过。

回家的路上,自行车轮胎扎了,我推着车走了十几里地。天黑了,只有星星亮着。

想起老太太生前最后一次去县城,是去年冬天,她说去看老同事。回来后她就开始咳嗽,一直没好。

那晚我问她去看了谁,她支支吾吾说不清楚。现在我知道了,她去见的是冯玉兰和冯小雨,她去看自己的孙女。

大儿子当年为什么离家出走,我和老太太心里都清楚。他考上了市里的大学,但我坚持让他留在县里的工厂,有个铁饭碗。老太太和我吵过,但最终还是我做了主。大儿子离家那天,老太太哭了整整一宿。

推到村口时,看见老槐树下有人。走近一看,是王婶,穿着艳丽的花棉袄,嘴里叼着烟。

“老李头,三天没见你,以为你也走了。”她把烟头按在树干上。

“去县城了。”我声音嘶哑。

“我听说你翻老太太的东西找钱,找到没?”王婶笑着问,露出一口黄牙。

我没回答,推着车继续往前走。

王婶在后面喊:“老太太生前最舍不得的,就是那个金手镯!”

回到家,院子里的鸡乱叫,三天没人喂了。我打开门,屋里有股霉味。老太太在世时,屋子从来不会有这种味道。

我把那沓欠条全部摊在桌上,一张张看过去。现在我明白了,这些年老太太借出去的钱,大多是接济困难学生的。我算了算,总共有近十万。这么多年,她省吃俭用,却从来没告诉我。

柜子深处有个布口袋,里面是老太太的手镯,黄得发红的金色,很薄。她一直说这是她娘家带来的嫁妆,要留给孙女。现在我知道她说的孙女是谁了。

第二天早上,我骑上补好的自行车,后座箱子里装着老太太的手镯和几本相册。

去县城的路上,我看见一个孩子在田埂上放风筝,风筝线断了,他在田里追着跑。我想起老太太也常带着学生放风筝,说是教他们抬头看天。

我骑得很慢,但心里很踏实。老太太这一生,藏了太多秘密,可能连我也是她的一个秘密。但这没关系了,我要替她完成最后一件事。

到了县城,我直接去了冯玉兰家。敲门时,我发现自己的手不抖了。

门开了,冯小雨站在那里,眼睛红红的,显然哭过。

“爷爷…”她怯生生地喊了一声。

这是我第一次被人这样称呼。

晚上,我们一起吃了顿饭。冯玉兰做了老太太最爱吃的鱼,我告诉她老太太其实最喜欢吃鱼头,她总是把鱼身留给我。

饭后,冯小雨拿出一本作文本给我看。扉页上贴着老太太的照片,照片下面写着:

“献给我最尊敬的外婆李老师,虽然我们相认晚,但您给我的爱已足够。”

我翻开本子,里面是冯小雨的作文,最后一篇题目是《我的家》。

最后一段写道:“外婆说,家不一定要住在一起,心在一起就是家。今年冬天,我终于可以叫她一声外婆了,虽然她说这必须是我们之间的秘密。”

回到村里,我把院子收拾了一遍,把菜园子里的荒草都拔了。老太太生前种的秋葵结了果,我摘了一把,准备炒给冯小雨尝尝。

我想起那些欠条,它们现在被我装在铁盒子里,和老太太的照片放在一起。那些欠条上的名字,是老太太这一生的牵挂。

雨又开始下了,滴在菜叶上发出沙沙声。我站在雨里,不觉得冷。

“老伴,你放心,我会照顾好你的孙女。”我看着天空说,“你的秘密,我全都知道了。”

窗户上倒映出我的影子,佝偻着背,但站得很直。雨水打湿了我的脸,或许有些不是雨水。但这没关系,六十三岁的人,原来还是会哭的。

来源:白开水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