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某市公务员考试放榜,一群00后考生在考场外哭喊"宇宙尽头是考编"时,谁能想到340年前有个山西老哥,不仅三次科举落榜,还敢当众撕了考卷大骂考官,结果硬是从七品芝麻官干到副国级总督?更离谱的是,这个被康熙亲自认证的"天下第一廉吏",在抖音上被网友戏称为"清朝
最近某市公务员考试放榜,一群00后考生在考场外哭喊"宇宙尽头是考编"时,谁能想到340年前有个山西老哥,不仅三次科举落榜,还敢当众撕了考卷大骂考官,结果硬是从七品芝麻官干到副国级总督?更离谱的是,这个被康熙亲自认证的"天下第一廉吏",在抖音上被网友戏称为"清朝版焦裕禄+王阳明综合体"。
1651年山西永宁贡院里,36岁的于成龙在乡试考场上突然摔笔而起,把墨汁未干的试卷"哗啦"撕成两半。监考官吓得打翻了茶碗,只见这个面黄肌瘦的秀才指着试题破口大骂:"出题人收钱泄题,这样的科举不考也罢!"(《清朝第一廉吏》记载)这种相当于现在公务员考试直播举报的黑操作,直接让他成了科举黑名单钉子户。
科举考场掀桌
当同龄人都在含饴弄孙的年纪,45岁的于成龙还在北京国子监当"大龄进修生"。某天听说广西罗城县令空缺——这个死亡率高达300%的岗位(三年内死了四任县令),他连夜写了封《请赴边荒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领导,让我去扶贫一线!"把吏部官员惊得直呼:"这老秀才怕不是个傻子?"
骡车赴任罗城
一个既没学历又没背景的中年大叔,如何在20年内完成从"编外人员"到省部级干部的阶级跨越?他的"穷酸哲学"为什么能让康熙破例三次给他发"全国劳模奖"(卓异)?
1661年的罗城县衙,说是衙门不如说是鬼屋。于成龙带着五个随从刚进城,就看见城门口挂着前任县令风干的尸体。县志记载,当时全县只剩6户人家,土匪大白天在衙门大堂烤肉吃。这个山西汉子操着醋味普通话,硬是带着民兵端了土匪老巢。最绝的是他自掏腰包买种子,发明了"种地换房本"政策——"无主荒地谁开垦就归谁",这招让现在的乡村振兴办主任看了都直呼内行。
鬼屋衙门种地
1682年升任两江总督的于成龙,把"抠门"玩成了行为艺术。下属们吐槽:"跟着于大人,槐树叶管饱!"原来他规定衙门食堂每天只能吃野菜杂粮,有次厨子偷买了两斤豆腐,被他当众训斥:"你知道这钱能换多少斤糙米救济灾民吗?"(趣历史网记载)更让同僚崩溃的是,他穿着打补丁的官服面圣,搞得其他官员不得不集体缝补丁——堪称最早的公务员制服改革。
两江槐叶宴
儿子于廷劢考上进士那年,吏部尚书都准备好卖他人情了。没想到老于直接给皇帝写报告:"我儿资历尚浅,请让他从基层干起。"气得儿子三年没给他写信。临终前他摸着妻子托人捎来的棉袄,哆嗦着写下"此生负卿"四个字,这封清朝版"与妻书"现在读来依然让人鼻酸。
临终棉衣泪痕
最近某地"95后干部贪腐案"引发热议,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今天的制度保障比清朝完善百倍,却难再现于成龙式的官员?或许问题不在于出不了清官,而在于如何让清官不必活得如此悲壮。于成龙的故事最震撼的,不是他有多穷,而是他证明了清廉可以成为一种可复制的执政方略——他在罗城发明的土地政策,让粮食产量三年翻五倍;在江南推行的"廉政套餐",倒逼整个官场转变作风。这种"清贫经济学"的智慧,比单纯歌颂道德楷模更有现实意义。
就像最近爆火的"00后整顿职场"话题,于成龙简直是"45后整顿官场"的鼻祖。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有时候"不合群"恰恰是最珍贵的品质。当全网在讨论"00后考公热"时,这个清朝落榜生的故事提醒我们:公务员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上岸",而在于成为承载民心的"摆渡人"。
万民焚香送葬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