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每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试图遏制中国发展时,却总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巧合”,中国总在第一时间,转向非洲。
文|墨卿烟
编辑|墨卿烟
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每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试图遏制中国发展时,却总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巧合”,中国总在第一时间,转向非洲。
2025年3月,中国外长王毅公布一组数据,中国企业在非洲三年创造了110万个就业岗位,与此同时,非洲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比,从几年前的5%跃升至18%。
难道这背后,仅仅是经济合作的简单演进? 非洲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中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关税替代路线”?
美国多次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加征关税,试图通过经济压力让中国妥协,然而每次美国的关税大棒挥舞之后,似乎中国总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新的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不是欧洲、也不是其他亚洲国家,而是非洲,每当中美贸易冲突升级,中国的反应都让人惊讶,与非洲的合作进一步加深。
特别是在农业领域的贸易,成为了中国对抗美国经济制裁的一个重要手段,从2018年美国第一次加征关税后,中国就开始扩大与非洲的农业合作。
特朗普总统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立即将目光转向非洲,尤其是那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
这不光是一个简单的贸易转移问题,更是中国策略上的一个布局,从最初的资源输出合作,到如今更加深入的技术转移与产业链构建,中国与非洲的关系日益紧密。
这种互动并非偶然,而是中非长期友好合作的延续,比如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既是基础设施的提供,也是中非之间互信的象征。
通过这条铁路,非洲的农产品能够更加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年尤其是在农业领域,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与技术转移逐步推动非洲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技术在非洲的推广,帮助了当地提高了粮食生产,尤其是一些技术落后的地区,通过引进中国的现代农业技术,改善了他们的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这种合作不单单是中国的单方面援助,更多的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进口约2000亿美元的农产品。
而非洲的农产品在这一进口总额中的占比,从2018年的5%迅速跃升至2024年的18%。其中,大豆、咖啡、可可等品类,已经逐步替代了美国的农产品。
这变化显然不是偶然,它正好响应了美国的关税战,中国通过与非洲加深合作,不仅确保了自身农业进口的多样化,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
但在这些合作的背后,也隐藏着中国更为长远的战略考量,非洲不仅是资源的提供者,更是未来中国市场的潜力所在。
随着非洲国家经济逐步发展,未来它们将成为中国出口的新兴市场,这不光是中国在应对美国的关税威胁时采取的临时对策,更是中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谋划长期利益的一步棋。
通过帮助非洲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得到了加强,同时也为未来全球市场的竞争提前布局。
在这个过程中非洲并不是中国经济战略中的“备胎”,而是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正如中国对非洲农产品零关税全覆盖计划的出台,未来中国可能会更加依赖这一新兴市场。
中国不仅仅是在寻找替代美国农产品的市场,更是在为自己未来的产业链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这种深度合作的模式,是否能为中国带来更多的全球经济话语权呢?
中国在面对美国加税的压力时,除了依赖非洲市场外,还通过激活自身庞大的内需市场来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这个庞大的市场并不光是规模上的优势,而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所在,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消费人口,14亿人所带来的市场潜力,几乎无可比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崛起,国内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政府在2025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针对消费品的“以旧换新”政策以及3000亿元特别国债的发行,旨在推动消费升级,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家电等行业。
深圳的新能源汽车换购补贴活动一经推出,便引发了广泛的抢购潮,表明中国消费者对新型消费品的需求正在急剧增长。
上海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免税销售额也在不断创新高,日均超过3亿元,这些数字背后,不仅是中国消费市场的活跃,也是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的象征。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民众的收入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尽管目前中国的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仅为37%,远低于美国的67.88%,但这一数据也意味着中国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如果能够进一步推动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国内市场的潜力将会得到释放。
比如2025年实施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便是通过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来刺激消费需求,这对于整个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中国在推进内需扩张的过程中,并不光依赖传统的消费领域,还在积极推动数字经济的增长。
直播电商、短视频购物等新兴消费方式在县域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
根据数据显示,直播电商带动了县域市场消费增长45%,这不仅体现了消费方式的创新,更加深了国内经济各个层次的联系与互动。
而内需的激活和消费升级的背后,是中国更深层次的战略布局,要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仅依靠内需无法完全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依然至关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不仅要重视内需的潜力,也必须时刻关注外部市场的开拓与国际关系的优化。
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仅仅依赖于庞大的国内市场,还在于如何通过外部市场的开拓,平衡和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在这个过程中非洲的战略合作显然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布局全球市场的重要一步,除了依赖内需市场,中国如何确保全球贸易的顺畅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呢?
对于一个依赖全球贸易的国家来说,海上航运通道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全球约80%至90%的大宗商品贸易通过海运完成,而中国的外贸和能源进口几乎完全依赖这一重要的国际通道。
中国必须确保其航运路线不受外部干扰,这也是中国在全球战略布局中,海上力量逐步增强的原因。
近几年中国加强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布局,逐步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建设海外保障基地,以确保其全球贸易路线的畅通。
吉布提是中国在非洲设立的第一个海外保障基地,这一基地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保障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更是中国在全球航运中打通战略通道的一部分。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了多个重要国际港口的运营,其中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通过这些投资和建设,中国不仅保障了全球航运的安全,也提升了在全球航运体系中的话语权。
而中国的航运效率也在不断提高,洋山港作为中国的重要港口之一,发布的船舶准点率已经达到了98.7%,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港口在全球航运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提升效率,优化管理,确保货物准时出港,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节点”作用变得更加不可或缺。
这种效率提升的背后,离不开中国海运体系的全面升级,也体现出中国对于国际贸易安全的高度重视。
但是美国在全球航运通道的控制欲望,也让中国的航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近几年美国通过收购全球港口、尤其是李嘉诚旗下的43个港口,进一步巩固了其对全球航运路线的掌控。
特别是在第二岛链附近的军事部署,标志着美国对关键海上通道的控制力不断加强,美国的这一系列动作,显然意在封锁一些重要航道,如马六甲海峡和巴拿马运河,这些航道一旦被封锁,必然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和能源供应造成巨大影响。
面对这种潜在的威胁,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中国不仅在港口建设和海上运输方面进行积极布局,还加大了海军力量的建设,特别是远洋海军的实力提升。
近几年中国新型航母编队的训练频次增加了60%,并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覆盖了全球138个国家,这为中国在远洋航运中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这些手段,中国在应对美国的航运封锁威胁时,早已做好了全面的准备,所以中国在面对全球航运安全的挑战时,早已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了自身的防护能力。
而这种防护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层面,更体现在中国在全球航运体系中的高效运行和强大影响力。
在全球经济的舞台上,中国已不仅仅是一个制造大国,更是一个在全球供应链和贸易流动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大玩家”。
但在全球势能重构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竞争和挑战,如何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依然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课题。
从非洲的热土,到国内的消费潮流,再到浩瀚深蓝中的护航战舰,中国以“三箭齐发”应对美国的关税战,展现出灵活、坚定而深远的战略思维。
每一次被动局势,背后都有主动转型的决心与布局,美国发现的“秘密”,其实并不秘密,它只是错估了中国的全球能力和历史耐力。
未来的博弈,不只是贸易的胜负,更是全球发展模式的重新定义。而中国,已在布局未来的答案。
环球网2025-03-08《澳媒:非洲国家响应来自中国的新机遇》
海外网2024-05-16《英媒:拜登对华加征新关税损人不利己》
来源:墨卿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