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0日至21日,中国楹联学会10位名家来到四川省剑阁县,与剑阁县诗词楹联学会十多位会员一道,开展“剑门蜀道楹联文化当代发展与交流互鉴”主题文化交流活动。活动以考察、雅集、创作交流等形式,深入挖掘蜀道楹联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共生,致力擦亮剑
3月20日至21日,中国楹联学会10位名家来到四川省剑阁县,与剑阁县诗词楹联学会十多位会员一道,开展“剑门蜀道楹联文化当代发展与交流互鉴”主题文化交流活动。活动以考察、雅集、创作交流等形式,深入挖掘蜀道楹联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共生,致力擦亮剑阁县的“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名片,深入开展剑阁县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
20日一早,在高速公路剑门关收费站,10位楹联名家与剑阁县诗词楹联学会一道,考察楹联刊刻点位和书写特色要点,围绕“楹联彰显蜀道文化”开展交流。随后共同深入翠云廊与剑门关景区,调研古蜀道沿线楹联的布局与内容提升方案。
当天下午,“传承与创新:剑门蜀道楹联文化当代发展与交流互鉴雅集”活动在拦马墙任柏居举行。活动现场,剑阁县诗词楹联学会用展板提供了22人的53件本土楹联新作,中国楹联学会专家们逐一深入分析,双方学者围绕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句式等学术知识,以“一字一推敲”的严谨态度提出修改建议,从写作技法、主题立意等方面开展了深入交流。
雅集上,剑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袁剑成介绍了剑阁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相关工作情况,剑阁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蒲汉林汇报了剑阁县“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建设巩固成果和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开展活动的打算。中国楹联学会10位专家们对剑阁县的楹联创作水平大为赞叹,并依次从蜀道文化内涵挖掘、创作技巧提升、品牌活动策划以及学会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强调“楹联需根植历史,更要贴近时代脉搏”。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对这次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感谢,希望剑阁县的楹联学会要开门办会,多培养发展国家级楹联会员,规划好楹联文化进校园景区等工作,与时节景观结合用活楹联创作展示,要注重5A级景区楹联作品的展现层级提升。希望在国家“非遗宣传年”活动中收到剑阁楹联贡献的力量。
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委员会主任、甘肃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连辑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建议。一是要培养扩大楹联的人才队伍,让更多的人学习古典诗词知识,熟悉楹联文化,掌握作联技巧,热心于楹联的创作与传播。二是要坚持楹联这门公共艺术的大众审美立场。凡是在公共场所悬挂的楹联,都应该合联律,可识读。重要公共场所的楹联作品要出精品,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三是推动楹联事业的发展,要有更宏阔的文化视野。建议参考有莫高窑的敦煌市和有昭陵的礼泉县(袁家村)在既保护文物景观,又发展文旅经济的案例,对金牛道古柏区的保护利用做出更科学的规划。四是积极推动以剑门关金牛道为核心内容的蜀道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包括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五是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把古蜀道的历史文化在现有基础上做分门别类的疏理,让纷繁多样的历史信息、知识通过条分缕析,转化成当代文学艺术(包括楹联)的创作素材,创作选题。
雅集活动期间,中国楹联学会向剑阁县赠送了《〈联律通则〉释文》等书籍。
座谈会后,中国楹联学会的专家们用考察体会创作出了第一批楹联新作,并铺纸泼墨以30余幅品展示出来。“金牛漫踏仙峰路 紫燕回鸣剑阁关”、“铁腕护林,伐枝剁手、伐树砍头,几千年老新交接,岂敢差半棵?石墙拦马、遇雨收缰,遇风紧勒,数万里日夜驰驱,纵不失一蹄”、“剑锁雄关千古隘,阁临峻岭万寻峰”、“剑门生气象,古柏焕风神”“风送剑门山水画,柏吟蜀道古今诗”、“千年古柏迎佳客,万里长征续锦程”等楹联新作化为苍劲有力的墨宝,用楹联为剑阁增添了文艺新作,以笔墨架通了文化传承连通北京的桥梁。
此次活动中,让楹联从古迹走向生活,从地域走向全国,不仅擦亮了剑阁县“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传统文化名片,更以创新实践诠释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生动内涵。
撰稿:左银霞 核改:袁剑成
来源:四川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