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2月26号,香港《南华早报》公布了中国第一台、也是世界第一台“煤油斜震爆发动机”。
美国没忍住,还是抄了中国作业!
2月26日,中国爆震发动机刚发布,美国紧接着测试
难道有内鬼?央妈最近公布的“间谍案”是不是答案?
不太冷 原创
历史不太冷
因为珍爱和平 我们玩命竞争
2025年2月26号,香港《南华早报》公布了中国第一台、也是世界第一台“煤油斜震爆发动机”。
世界一片欢腾,美国却没有动静,异常低调。
但就在一个月后,美国突然高调起来,惠普公司宣布“爆震发动机测试”。
2025年3月,美国宣布:
RTX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美国惠普公司,穷尽数百顶尖科学家“毕生功力”推出的“智慧结晶”——“旋转爆震式发动机”没有发生意外,实验室测试结果良好,这意味着美国在体积轻量化、高超音速潜力等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发动机可以持续燃烧,形成高压力冲击波,燃烧效率更高,可以大规模的延长导弹的射程。然后发动机的体积可以进一步缩小、重量减轻。
也就是说,导弹的推动比增加了,可以携带更多的燃料或者战斗部。无论是导弹的射程还是威力,都是对导弹的行业的一项重大发现与更新。
据估算,这种新型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可以让导弹轻松获得五马赫以上的速度。
美国想用此次测试证明,在爆震发动机领域,他仍然处于世界第一梯队。
可这中美的测试时间,相差的也太短了!同一领域、同一尖端产品的突破相距这么近,所有人都心神一动,太多人发出质问:是不是有人泄密?
一种发动机的研究成果,不是爆发式增长,是中国科学家10余年来默默耕耘的结果。
中国的“斜爆震发动机”立项时间和C919差不多,是在2009年。
2009年这一年,国防科技大学团队在《航空动力学报》发表一篇标志着“中国斜爆震发动机启航”的标志性论文——《斜爆震起爆阀值研究》。
这也标志着中国“斜爆震发动机”基础理论研究正式启动,而且有了一定的发展。
2016年,超燃冲压2.0正式立项,“斜爆震发动机”是中国发动机的三大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国家的推力为中国斜爆震发动机注入一针强心剂。
紧接着2023年,中国航天4院首先完成了“斜爆震燃烧室”持续点火300秒的惊人壮举!
这可是在高达2500度高温状态下持续点火300秒!而美国斜爆震发动机,在2500度高温下,只能工作30秒。
中国“斜爆震发动机”最大功能速度MA12,这是中国实测数据。而美国在实验室中,完美环境下得出的数据也仅为MA8。
中国“斜爆震发动机”最大功能速度是美国的1.5倍,持续工作时间是美国的10倍!
中国的“斜爆震发动机”对燃料的包容性极强,有三种:煤油、液氧和甲烷。而美国的“斜爆震发动机”只能添加液氧燃料。
可以说,在斜爆震发动机领域,中国妥妥碾压美国。
为啥中国的斜爆震发动机公布才一个月,紧接着美国就发布了他的“爆震发动机”?是否有内鬼?
众所周知,央妈最近发布了抓捕内鬼的重大事件。
就在两天前,《人民日报》公布,我国某科研院所重要研究人员刘某,离职之前是我国某科学院助理工程师。
原本可能有无限可能的他,忽略了脚踏实地,不把心思花在科研上,成天研究怎么得到重用,他认为自己遭到了“不公正待遇”,竟然选择离职。
这是个人选择,本来也没什么,但是他又干了一件丧尽天良的事情:在离职之前,竟然私自拷贝复制了重要核心机密!
之后,这位刚离职不久的年纪轻轻的前助理工程师,竟然用以往特殊的工作经历,设计出了一套躲避侦查的复杂流程,用以兜售情报!
最终,这个恬不知耻的民族败类,用中国科学家日夜攻坚换来的数据,向国外机构换取巨额美元!
一个搞科研的人员,竟然成为了倒卖情报的间谍!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嘴都乐歪了,都不用主动出击,就有情报送上门了!
这个败类为了躲避侦查,多次用化名、甚至暗语上演“无间道”,最终被抓捕。
有趣的是,被捕的时候,他还拼命挣扎,瘦弱的小身板竟然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两三个警察一时之间都没能摁住他!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原本拥有光明未来的科研人员,竟然成了国家叛徒、民族的败类!
中国科学家鞠躬尽瘁、日夜攻坚、死而后已,成果竟然被这只蛀虫啃食!
真是人神共愤!令每个真正的中国人痛心不已!
但大家不要惊慌,它暴露的不一定是中国“斜爆震发动机”的数据。
虽然美国公布“斜爆震发动机”测试的时间和中国测试的时间只差一个月,但美国公布测试的是“旋转爆震发动机”,和中国的“斜爆震发动机”是两码事。
从原理上讲,“旋转爆震发动机”简称 RDE,是爆震沿“环形燃烧室”连续“旋转传播”,形成自身自持的周期性燃烧。
而中国的 ODE 斜爆震发动机,是利用飞行器“高速运动”产生的斜击波引导燃料发生爆震。
两者原理不同,应用的场景也不同。
美国的“旋转爆震发动机”主要用在“中等速度阶段”的众多高科技武器,是中等速度的“多面手”。
比如说俄罗斯锆石导弹用的RDE技术。除了超音速的独特优势,能够快速突防。最近普京宣布,海基发射锆石导弹试验成功,更是为俄罗斯的国防事业更上一层楼。
而我国研制的“斜爆震发动机”,是“极速领域规则制定者”。比如说更先进的飞行器,比如中国的“腾云飞行器”,可能用在中国最新的战斗机上。
不得不说,中国这些年在发动机领域的进步,世界共睹,简直无人能敌。
那特朗普,对第6代战机更是无比渴望,这不,亲自签署命令,将美国的六代机命名为“F47”,和他第47届美国总统的title相互印证。
这么说吧,中国六代机的发布和频繁试飞,直接戳到了美国大动脉上,但必须重视的是,在我国高速发展、在军工企业玩命拼搏的时候,更不能轻视对于蛀虫的防范。
一只蛀虫能够毁掉千里之堤,一颗老鼠屎能坏掉满锅汤,苏联的核弹是怎么来的?懂的都懂。
来源:这历史不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