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圆瑛法师全集》,《楞严经讲义》,《近代高僧圆瑛法师传》等古代典籍。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资料来源:《圆瑛法师全集》,《楞严经讲义》,《近代高僧圆瑛法师传》等古代典籍。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经典之中有真谛,文字背后是心法。"
这是民国高僧印光大师曾说过的一句话。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楞严经》被誉为"诸经之王",也是最难理解的经典之一。
这部经典几千年来启迪了无数修行人,但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圆瑛法师一生钻研《楞严经》,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竟将这部深奥经典浓缩成了四句话。这四句话究竟是什么?为何能让闻者豁然开朗?
民国时期,圆瑛法师是佛教界公认的泰斗,精通经藏,尤其以讲解《楞严经》著称。
每年杭州虎跑寺的楞严法会,都由圆瑛法师主持讲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僧人与居士云集听法。
一位名叫明真的年轻比丘初入佛门不久,听闻圆瑛法师的大名,特地从遥远的云南赶来求学。
他见到圆瑛法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大师,《楞严经》如此深奥,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快速领悟其中精髓?"
圆瑛法师看着这位年轻人急切的眼神,微微一笑:"你既想学《楞严经》,可知此经有多少字?"
明真比丘答道:"听说有五万多字。"
"不错。"圆瑛法师点点头,"若要明白其中奥义,不如先把这经文抄写三遍,边写边思。"
明真听后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他本想得到点拨就能顿悟,没想到圆瑛法师让他下这么大功夫。不过,他还是恭敬地说:"弟子遵命。"
就这样,明真找了一处安静的禅房,开始了抄经的生活。初时,他心浮气躁,常常抄错字;渐渐地,他的心变得平静,字迹也越来越工整。
整整一年时间,他终于抄完了三遍《楞严经》,可心里依然感觉云里雾里。
再次见到圆瑛法师时,明真如实相告:"师父,弟子已抄写三遍,但仍不得其要。"
圆瑛法师饮了口茶,慈祥地说:"你已经很精进了。不过,若要真正领会,还需再抄三遍。"
明真愕然,但看到师父坚定的目光,还是低头应允。第二年,他完成了六遍抄经,手指都磨出了茧子。这次他有了些体会,但对经中深义仍感困惑。
"师父,我已抄写六遍,虽有所悟,但深义仍不明了。"明真再次拜见圆瑛法师时诚恳地说。
圆瑛法师看着明真,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很好,你的心已渐趋平静。现在,你再去抄写三遍吧。"
明真有些沮丧,但他对圆瑛法师的信心未减。第三年,他又抄写了三遍经文,累计九遍。这次,他发现自己对经文有了些许领悟,但仍然没有通透。
当他第四次来到圆瑛法师面前时,已是第四年。圆瑛法师看着明真憔悴却坚定的面容,双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师父,弟子已抄写九遍,虽有所得,但感觉离真正理解还很远。"明真恭敬地说道。
圆瑛法师这次没有再让他抄经,而是问:"你在抄写过程中,有何体会?"
明真思索片刻:"开始时,我只想快点抄完。后来发现每抄一遍,心就平静一些,妄念就少一些。近来抄写时,有时会忘记自己正在抄经,只觉得心与笔、与经文合而为一。"
"很好!"圆瑛法师满意地点头,"这正是修行的要义。"
他正想继续说什么,一位居士匆匆进来:"法师,江南水灾,难民无数,请法师去主持赈灾法会。"
圆瑛法师慈悲为怀,当即答应。临行前,他对明真说:"我此去恐怕要一段时间,你继续在寺中用功。若有所得,待我回来再论。"
明真恭送师父离去,继续在虎跑寺潜心修行。他每日除了诵经打坐外,就是反复研读自己抄写的《楞严经》。偶尔,他也帮助其他来求法的僧俗答疑解惑,渐渐在寺里小有名气。
一天,一位老和尚来访,见到明真正在为几位居士讲解《楞严经》。等众人散去,老和尚说:"小师傅讲得不错,但恐怕还未得《楞严》真髓。"
明真不以为忤,恭敬地问:"敢问师兄有何指点?"
老和尚笑而不答,只说:"圆瑛法师曾言,《楞严》一经,非三五年可通达。你且继续用功,他日自会明了。"
日月如梭,转眼三年过去。一天,明真正在禅堂打坐,突然听到钟声急促。他走出禅房,见寺中众僧神色匆匆。
一位师兄见到他,悲痛地说:"圆瑛法师病重,已经回到寺中,恐怕时日无多了。"
明真闻言如遭雷击。这些年他日日期盼师父归来,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这样的消息。
各地僧众闻讯赶到,都期望能见大师最后一面,聆听最后教诲。明真也在其中,心中满是遗憾,认为自己修行未成就,辜负了师父的期望......
圆瑛法师卧在榻上,面色安详,气息微弱。看到众弟子围绕在床前,他微微一笑。
明真挤到前排,跪在师父床前,泪流满面:"师父,弟子愚钝,至今未能参透《楞严》妙义。师父若去,弟子将如何是好?"
圆瑛法师示意他靠近,虚弱但清晰地说:"《楞严》千言万语,归结到底..."
众人屏息,期待大师临终开示。这时,圆瑛法师闭上眼睛,陷入了沉思,留下满室弟子屏息等待。他最后的智慧到底是什么?
圆瑛法师缓缓睁开眼睛,目光炯炯有神,仿佛回光返照。他示意众人安静,然后一字一句地说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净极光通,寂照含空。"
这四句话,就是圆瑛法师将《楞严经》五万多字浓缩而成的精髓。在场的人听后,犹如醍醐灌顶,多年疑惑一扫而空。明真更是泪流满面,豁然开朗。
圆瑛法师看着明真,微笑着说:"你抄经九遍,不是为了记住文字,而是为了平息妄心。《楞严》之要,不在文字,而在体悟。"
"狂心顿歇"指的是止息妄想分别的狂乱之心。《楞严经》中佛陀告诉阿难,众生之所以在六道中轮回不息,就是因为内心的狂乱不止,被妄想驱使。
明真恍然大悟:"师父是说,我们平日里的胡思乱想,就是这'狂心'吗?"
圆瑛法师微微点头:"正是。众生迷惑,皆因妄想执著。当这狂乱之心停下来时,菩提自现,这就是'歇即菩提'。"
"歇即菩提"说明一旦妄心停歇,菩提自现。就像波浪平息后,水的本性自然显露。《楞严经》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无所动。"
一位年长的比丘问道:"那'净极光通,寂照含空'又是何意?"
圆瑛法师解释道:"'净极光通'是描述心净到极处,自然放光通达。《楞严经》中形容证果圣者:'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心地清净后,一切烦恼障碍自然消除,智慧光明通达十方。"
"'寂照含空'则意味着这种觉照并非有所造作,而是如如不动地含摄虚空。《楞严经》中说明真心'湛然常住,不动不摇,含吐十方,宛转虚空。'"
明真此时恍然大悟,跪下痛哭:"师父,弟子终于明白了。抄经九遍的过程,正是在平息内心的狂妄。我一开始求快,正是狂心作祟;后来慢慢写,心渐渐平静,就是在歇狂心;到最后忘我地写,就是菩提初现啊!"
圆瑛法师欣慰地点头:"不错。《楞严经》教我们认识本心、安住本心,最终见性成佛。多少人钻研经文,却不知经文是指月之指,真正要认识的是自己的心。"
这时,一位刚入门的居士不解地问:"法师,您说的这些我都不懂,是不是要多读经书才能明白?"
圆瑛法师微笑着说:"读经是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观照自心,不为境转,渐渐息灭狂心。古德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你明白吗?"
居士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圆瑛法师看看窗外,阳光正好:"《楞严》一经,正显此意。阿难执相求佛,佛七处征心,十番显见,目的只有一个:让他回归本心,认识本来面目。"
说到这里,圆瑛法师显得有些疲惫,但他还是坚持说道:"你们记住,修行不在形式,而在转化自心。'狂心'即是生死根本,'歇'是修行方法,'菩提'是所证果位,'净极光通,寂照含空'则是证果后的境界描述。"
他环顾众弟子,语重心长地说:"我毕生研习《楞严经》,今将心得传与你们。望你们不要执著于文字,而要从转化自心开始,最终体悟本性的光明寂照。"
说完这些话,圆瑛法师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在众弟子的念佛声中圆寂了。
圆瑛法师圆寂后,明真继续弘扬楞严心法。他常对前来请教的学人说:"欲明楞严,先要安心。心若安定,经义自明。"
多年后,明真已成为一代高僧。每当有人询问《楞严经》的奥义时,他总是说:"我师圆瑛法师临终四句话,已道尽《楞严》精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净极光通,寂照含空。"
这四句话如同明灯,为后人照亮了《楞严经》的修行路径。不是让人去穷究经文字句,而是从止息妄心开始,净化内在,最终体悟本性的光明寂照。
来源:张垣丫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