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12年09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12年09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为普通网友提供专业的军事基础知识,二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译者注:2003年7月17日到2011年12月1日,加拿大陆军参与了由北约领导、40多个国家加入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在阿富汗的维和行动,加拿大方面称为“雅典娜行动”。
“雅典娜行动”第二阶段的“周期4”(ROTO4)行动是在坎大哈地区实施的,是加军迄今为止参战时间最长的一次作战行动。加军坦克部队参与了日常巡逻和一些作战。期间发生了激烈交火,加军部署在那里的豹-2A6M CAN坦克和豹-1C坦克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帕斯卡尔·克罗托上尉(上图)于2008年3月回国后,根据其在ROTO4的战斗经验撰写了这篇文章。
阿富汗扎里-本杰瓦尔地区的地形错综复杂,步兵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如塔般的高墙、狭窄的道路和种满大麻的农地,使得坦克在这里不得不成为配角:只限于支援护送部队或占据某些关键的制高点。
阿富汗扎里-本杰瓦尔地区的村庄地形复杂,加拿大军队不敢贸然进入。
然而加拿大陆军坦克部队尝试了一套新的作战方法,制订了标准战斗流程和事件处置方法。具体战术随作战行动的不同而各异。我所在的第32特遣分队已经参加了超过20次的战斗以及行动部署,均使用了此类战术,称为清道夫战术。
采用了这种战术后,加军每次都能安全地抵达目标。这些战术有助于及时清除路边的简易爆炸装置(IED),减少了特遣队遭遇IED的危险。
标准战斗流程降低了遇袭风险,但风险依然无法杜绝:偏离道路哪怕仅仅几厘米,都有可能是致命的。在若干战例中,即使在扫雷车辆和工兵排雷后,还是有数辆战车触到地雷。32特遣分队在整个ROTO4行动中里,利用扫雷器械排除了5个IED。
加拿大陆军装备的豹-2A6MCAN坦克由俄罗斯航空公司的安-124运输机运抵阿富汗坎大哈机场。
本文主要基于我在特遣队的战斗经历写成的,同时也借鉴了装甲C连的经验。文章旨在说明,如何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发挥坦克的作用,并藉此对战局施加影响。
作战使命
坦克部队的行动很容易引起武装分子的关注和反应,武装分子可以据此猜测出战斗群的攻击目标,并预先做好准备。所以必须找到一个能隐蔽自身行踪的方法。在这样一种战场条件下,坦克或是作为佯动部队出击,或是作为欺骗战术的一部分出现,甚至有时还会以诱饵的身份出现在战场上。
2007年10月份,32特遣分队和B连进行了一次协同作战。按照预定计划,执行清道任务的部队被分成两组,第一组是步行的非机械化分队,第二组是机械化分队。
两个排和连指挥部将于10月某日夜间从前进基地步行出发,目的是占领离基地XX千米内的、位于X大道南北轴向上的观测点和狙击位置。如果他们就位并建立好扼制点和对民居点的观察哨,机械化分队就将于06:00左右从前进基地出发,之后在R大道北段与X大道的交界处建立一个临时防御阵地。
加拿大陆军在阿富汗使用的豹-1C2依旧是绿色涂装,图中有一辆豹-1C2前部装有扫雷犁。
接着,第一组所属步兵排将监视本地区的塔利班预警网和他们的反应。因为不管加军的坦克什么时候行动,武装分子都会提高警惕并做出反应。当分队转入防御阵型后,坦克排准尉将在坦克上装好扫雷辊。机械化分队以清道夫战术的日常部署方式向X大路南端前进。像平时一样,在坦克后面将有一辆LAV-III轻装甲车执行后卫任务。
本次作战的目的是袭扰武装分子,并趁机侦测他们的预警网络及其临战反应速度。清道夫分队仅仅只是一个骗局。当清道夫分队向南运动时,非机械化分队将采取一些手段,出奇制胜。
一辆“豹”式坦克在LAV-III的支援下保卫扎里-米杰瓦尔的一处前沿观察哨
04:15,坦克部队官兵起床,为06:00出发做准备。坦克部队的车长们来连指挥部领取任务简报,内容是一组(非机械化分队)目前的情况。他们在昨天晚上就提前出动了。一切都按计划进行,观测点那边的两个排也已为第二阶段战斗做好准备。
06:00,坦克按时出发。之后按预定方案建立临时防御阵地。坦克排的准尉装好扫雷辊。40分钟后,坦克部队为执行清道夫任务做好了准备。
07:30,最南边的排开始发回若干侦察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敌军相关动态,同时还报告X大道西300米处出现的一批武装分子。据此,加军认定藏在南部的塔利班已经得到了坦克接近的警报,而且打算设立一个小埋伏圈来发动伏击——C连在执行清道夫任务时遇到过同样的招数。但塔利班完全不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加军步兵的监视下。
大概08:15,一个看上去是塔利班指挥官的人正站着,给用藤条等物品伪装起来的手下发命令。南部步兵排的指挥官命令狙击手消灭他。塔利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指挥官是被谁打死的——加军的狙击枪装备了消音器。几秒钟之后,步兵排就开始用他们的班组武器与武装分子交战,同时召唤炮兵支援。
面对这样的突袭,塔利班以轻武器和火箭筒反击。这时,加军战术无人机的侦察显示,有一组武装分子正朝西边更远些的一幢建筑物撤退。在炮兵开火之前,塔利班分子向步兵排发射了火箭弹。一枚火箭弹击中了风干室的墙壁,一名士兵受伤。
随后这个排又与南边的塔利班交火。连指挥官判定,袭扰武装分子的作战目的已经达成,甚至略超预期。故下令全体向北撤退。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已经10:00了。步兵大约在11:15回到前进基地。
联军在执行任务时经常能够得到熟悉当地情况的阿国家安全部队的支援
战斗中,清道夫部队在大道以北大约1.5千米的位置防御,掩护步兵撤退。情报显示,战斗中大约有15名塔利班分子被击毙。总的来说,坦克部队的佯动成功了。
这次作战清楚地说明,坦克不仅可以保护步兵、直接参与战斗,也可以起到诱饵或者佯动的作用。由于塔利班预警网的存在,坦克的行动会暴露加军的意图,这是一个弱点。但转变一下观念,就可以用坦克部队的行动来掩盖真正的作战意图,使坦克获得了更多出场机会。
本次战斗是一次很好的非常规步坦联合作战范例。步兵为坦克建立了一条安全走廊,这和传统战斗中坦克掩护步兵的做法正相反。如果没有这条走廊的存在,坦克几乎不可能安全地沿着X大道前进,而不必担心来自近距离乃至建筑物里的攻击。
豹1引导一支武装车队行驶在坎大哈省西部,地形空旷,不易遭受伏击
此外,阿富汗战场上的救护车不再像过去那样部署在二线,而是与前线部队共同行动。清道夫分队的车辆位置布署合理,可以方便地掩护救护车抵达伤员集结点。
纵队战术
加军在战斗中的另一个发现是,大部分机械化行动都不能横队运动,必须采用纵队,其目的是减小压上地雷或者IED的风险。但纵队战术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第32特遣分队驻阿富汗的半年时间里,执行过阻击、占领、清扫、佯攻和歼灭等不同任务,它们对战术队形有着不同的要求。
在扎里-本杰瓦尔地区,通往目标的道路大部分都是水渠式的窄长地形,这对坦克来说相当危险。它迫使坦克部队采用纵队行军,而且每次行动都必须和车下步工兵协同。通常情况下,一个单独的坦克排会被配备给一支步兵连,步兵连则加强有一辆装甲抢修车和一辆卡车——车上载有扫雷辊。如果战斗群是一支由装甲兵少校指挥的战斗分队,执行任务时会配给一个步兵排。
装备扫雷犁的豹式坦克时常充当清道夫战斗群的开路先锋
在阿富汗巡逻中的加拿大陆军豹2A6M CAN。
部队可以横穿村子突袭,也可以自主选择作战路径。但这需要有预案在先,因为这样做的经济开支可能非常大,西方联军要向那些因加军战争行为受到损失的农民们支付赔偿金。此外,横穿村落在恢复生产和赢得当地民心方面也产生极大的反作用——一旦村民们的田地被扫雷犁和“獾”式装甲工程车碾过就会很长时间不能耕种,当地人民会因此而反对西方联军。
因此,根据三街区作战理论,战斗群指挥官曾下达命令:所有的作战行动都必须尽量降低其副作用和造成的损毁,只有这样,当地人才会信任西方联军并重返家园。所以,坦克必须纵队行进。这不仅限制了坦克部队的机动性,还限制了作战的突然性。这也让坦克更容易受到各种直瞄、间瞄火力的攻击。必须寻求有效方案来协同坦克和其他兵种。
知识链接:“三街区作战”:
“三街区作战”是一种新的城市作战理念,强调在复杂的城市环境条件下,部队必须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随时准备完成不同作战任务。比如在一个街区可能要执行维和与人道主义援助任务,在另一个街区可能要进行反游击作战,而在第三个街区可能要同训练有素的部队进行全面的常规作战。
为此,加军调整了运动战队伍的配置。清道夫战斗群组成为:一个坦克排,一辆“獾”式扫雷车,一个步兵排,一个战斗工兵小组,有时还会配属步兵指挥官或战斗群指挥官。
加拿大陆军的清道夫战斗群回到位于科威特的后方基地进行修整
位于车下步兵后方的车辆行军次序是:一辆携带扫雷辊或扫雷犁的坦克打头;跟着是一辆“獾”,其任务是用扫雷具把整条道路再清扫一遍,覆盖扫雷坦克漏过的地方——比如扫雷犁中间的那部份;然后分别是工兵运载车、军犬队和运载步兵的LAV-III装甲车;
再接下来是坦克分队指挥官座车、战斗群指挥官的LAV-III座车;其余车辆紧随其后。坦克分队则分散部署在整个战斗群里,这确保每辆坦克后面都有一个步兵或者工兵组协同。
在阿富汗乡间巡逻的加拿大陆军LAVIII轮式装甲车。从外形上看,LAVIII与美“斯特瑞克”装甲车没有太大的区别
与传统观念作战条令相反的是,实战中救护车和装甲抢修车被布置在前线。如果发生车辆故障或者人员伤亡,他们可以更快地到位。携带扫雷犁的坦克不一定要部署在队伍的最前位置,它也可以开在抢修车和救护车的前面。这样做的好处是,扫雷坦克可以在车队旁边再开一条路,提高行进速度。第二编队跟随在战斗群后方2~3千米,由连军士长或者副连长指挥。
非运动战的清道夫分队(主要任务是清理后勤运输道路)采用相同的队形。此外,他们还装备了新采购的工程车辆。比如“雪橇犬”、“野牛”和“美洲豹”。这样的战斗群编成只涉及第二梯队的清道夫分队、护卫分队和相关车辆。非运动战清道夫分队只有一个坦克排或一个步兵排,由坦克排或步兵排指挥官指挥。
加军在战场上除了采用步坦协同战术外,也会召唤武装直升机支援
更具体地说,前出小组部署如下:
如果作战位置离前进基地不远,两个步兵组分别布置在道路两侧,位于车队最前方。他们离第一辆坦克大约75米,于侧翼向前运动。在他们后面是清理道路的扫雷坦克,紧跟的是“獾”式。在这两辆战车后面是以倒“V”队形步行前进的一个工兵组。保持车下人员与先导坦克的距离至关重要,这样,当爆炸发生时,不会有人被弹片杀伤。起初,加军曾把工兵组布置在坦克两边。在9月份的一次作战中,坦克压上了一枚地雷,有3名士兵受伤。
德军装备的同款獾式装甲工程车
在行动时,步工兵的分工大致是:步兵确保周围没有狙击手、地雷拌线,或正躲在房子、围墙、大麻丛后面的塔利班人员。工兵则专注于搜索IED或地雷。清道夫部队可以控制前方200~250米×500米的区域。
清道夫部队由坦克排指挥官、步兵排指挥官和工兵指挥官共同指挥。如果先导坦克对前方情况拿不定主意或者突然遇到什么障碍,它会停下,执行预警、防御、侦察和计划流程,同时对该障碍或者可疑情况的位置进行描述。随后工兵上前处理该障碍物或者IED。如果与敌接触,车下部队在开火的同时撤到坦克后面。之后,在炮兵与坦克的火力支援下,步兵排实施反击,并做战术机动。
武装车队压阵的豹-2主战坦克将炮塔转向可疑区域,随时准备对敌进行火力压制
在步坦协同之下,加军可以迅速确定敌军位置,并召唤坦克、炮兵和空军的火力干掉这些威胁。坦克拥有优异的机动性和目标捕捉能力,是首选武器。在经历过几次战斗后,战斗群各兵种已配合娴熟:当工兵开始作业时,坦克手们就必须保持安静,服从工兵的指挥;若遇敌,就是坦克和步兵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每个队员都要明白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在形势需要的时候,要有允许他人接手此事的谦逊。
破障突击
出现在路上的障碍物大多数都在塔利班武装监视下或射程之内。这些障碍物一般是树木、石头或者老旧的铁丝网,目的是迟滞加军行军速度,迫使车下作战的部队疏散开。这样,当加军处理这些障碍时,塔利班武装可能趁机逃跑,或利用这些时间在前方设下埋伏圈。塔利班还会利用一些看来相当明显或极易被先导坦克发现异常的地点来吸引加军的注意力。
停下小憩的多国联合武装车队,图中既有加拿大坦克兵、美国的步兵,还有阿富汗安全部队
一般地说,塔利班会把IED等易于隐蔽的武器设置在伏击圈内,用障碍物等易被发现物争取时间。有时候,他们会向加军开火,然后迅速撤往预定好的主攻地点,而这些地方构筑了更好的防御工事。
护卫车队、保障其安全到达目的是加军的第一要务。只要武装分子用轻武器进行一次射击,整支战斗群就得为此停下好几分钟。这么一来,塔利班就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因此,加军下定决心,找到一个办法来保证队伍前进速度,保护队伍不受损失,且能在敌轻武器火力威胁下、于布障地区发起多次小规模突击。
当时加军的装备和战术已具备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例如清道夫部队里各车辆的位置,很好的战斗准备(在战斗群组成后,步坦工指挥官都会进行交流沟通),应急战术预案的有效执行以及战术无人机的预警功能等等。尽管如此,对前出侦察的下车步兵或者转过墙角的坦克而言,仍存在某种程度的风险。
与阿富汗少年“狭路相逢”的加拿大豹-2主战坦克
为了破障,加军微调了突击部队的次序和作战预案。步兵后方跟着的配扫雷犁(或扫雷辊)的坦克很自然地为步兵充当了一个移动掩体。经历几次联合作战后,步、工兵发现,坦克是一个可以让人放心的伙伴。如果车下步兵距离坦克很近,塔利班对是否发动伏击就得三思而后行了。
突破射界限制
如果部队在渠状地形中以纵队形式运动,而且四周就是高墙或高达3米的大麻地,这样坦克的射界就受到了严重限制,甚至无法旋转炮塔。那么要如何在不破坏所有高墙的前提下清理出所需射界呢?这成为车组成员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阿富汗在收割大麻的当地人,大麻植株高度大大高于人身高,有利于隐藏作战
一般来说,加军在这种场合下,允许炮长解除火炮的自动高低稳定器,改为手动控制高低角进行侦察。这样车长可以把火炮指向围墙和民居之间的位置。加军发现,清扫射界的动作(即使炮长什么都发现不了)也可震慑塔利班,让他们丧失袭击的勇气。豹-2坦克一般使用车长潜望镜进行观察。这是因为豹-2A6M CAN的主炮要比豹-1C2长将近2米,这使豹-2A6MCAN的炮长很难连续地清扫出一片射界。而且在有些场合下,步兵更多地把坦克视为掩体而不是火力点。
豹-2A6M的PERI-R17A2车长周视镜与原型相比提高了目标捕获能力,使得加军可以先敌发现、先发制人。
尽管如此,一旦接敌,坦克手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清扫并拓宽射界。为了避免因机动空间狭小、运动不灵活而被塔利班的反坦克手突袭,加军坦克都会在炮塔上加装两支C-8卡宾枪(一支向前、一支向后)。车长负责操纵舱盖上的机枪。他们还准备有2枚随时可用的手榴弹。当然,在近距作战中,坦克最好的防御手段还是紧随其后的步兵和LAV-III。
加拿大陆军国内实战演习时跟随LAV III步兵战车的士兵。
第32特遣分队遇到的所有战斗几乎都发生在75~600米内。在复杂地形区域作战时,塔利班分子会躲在离加军只有75~300米的距离上开火。大部分情况下,加军只有在对方开火后,才能根据射击产生的闪光和烟雾发现对手。而且,塔利班武装会一直等到坦克炮指向另一个方向后才开火。豹-2A6M CAN加入战场后,它的独立式潜望镜极大地增强了加军的观瞄能力,减少了坦克被击中的次数。
在战斗后期,加军还接收了一批榴霰弹。有时塔利班在大麻丛中发射火箭弹后,马上就消失不见。如果用榴霰弹的话,加军坦克只要向火箭弹发射的大致位置发射一枚,即可击毙或杀伤隐藏着的火箭筒射手。经过测试,加军确定榴霰弹在当地环境下的有效作战距离大致是400米。
在新的步坦协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豹-2A6M CAN炮口冲击波要比豹-1强得多。因此,加军改用“射击前45秒检查”的条令,根据豹-1炮口冲击波制定的“第二负重轮”条令则不再适用。车下的人员必须位于豹-2后方,否则会被冲击波杀伤。
加拿大陆军驻阿富汗安全部队的豹2A6M
步坦协同是解决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坦克部队视野和射界受限制这一难题的关键。豹-2A6M CAN出色的观察能力减少了车长暴露在敌火力下的几率。豹-2A6M CAN的车长潜望镜和反射投影仪式潜望镜还提高了目标捕获能力,增强了先发制人的能力。
因此,豹-2A6M CAN的到来对阿富汗战场上的加军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加军坦克参加的战斗中,有个别战例的作战距离超过1000米,但都是坦克处于前沿侦察阵地火力点或有步兵引导下的开火。加拿大皇家龙骑兵3排的豹-1C坦克就在1800米距离上击毙过两名塔利班人员。当时他们正在阿尔甘达卜河北岸安静地抽烟,并未参与南岸的战斗。在经过仔细侦察并确认他们是敌军后,坦克排向战斗群指挥官申请了开火许可。随后,3排发射了105毫米碎甲弹,将他们击毙。
加拿大陆军豹1C坦克
战地维修
车辆战地维修无疑是步坦协同的要点。车辆机动能力的丧失必然带来被伏击的风险。LAV-III就经常抛锚或者淤陷,此时战斗人员就不得不把注意力转向受损车辆,而无法专注于搜索敌人。坦克的到达可以极大地减少抢修时间和被伏击的风险。
坦克和装甲抢修车可以迅速有效地把出事车辆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当车辆遭到IED袭击或部队被伏击时,在埋伏圈里待的时间越短,遭受的损失也越小。坦克不但可以推、拉和拖带受损车辆,而且还能为正在进行车辆维修或安装牵引绳的地面部队提供防护。
在坎大哈省的一处前进基地,装甲抢修车吊出豹-2A6的发动机进行检修。
步坦协同
以下战例摘自作者2007年9月于本杰瓦尔地区执行SARDIQ SARBAZ行动时所作日记。
……我们非常平静走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后,先导坦克——就是里携带扫雷辊,处于清道夫分队第一位的那辆坦克——接敌了。它遭到了轻武器和RPG的攻击。紧随分队指挥官后面的连指挥官座车(一辆LAV-III)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压上了地雷——他此前已注意到道路北方大概100米位置挂有一面红色信号旗,并正打算通过无线电报告这一情况。
现场是各种爆炸声和满天的尘土。当烟尘淡去后,分队指挥官发现自己最担心的情况发生了:那辆LAV-III被炸飞了三个轮子,45°侧翻在路上。虽然弹坑很深,但好在乘员们没受重伤。坦克排排长命令他的装填手前去查看受损战车,并建议把它从这里弄出来,然后拖带到目的地。这辆LAV被拖带了300米,暂时先停到路边。战士们飞快地搞定了这一切。前方仍在开火,坦克兵们可以听到子弹在头顶飞过的声音。
坎大哈省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士兵乘坐LAV-III外出执行任务
这条羊肠小道的两边是葡萄树和高达3米的大麻田,围着这些田地的土墙至少有4米高。这样的地形不仅是个理想的伏击地点,而且还能限制了加军火力的发挥。坦克排排长为了扩大视野、应对可能来自左侧的袭击,直接撞开了左边的土墙。然而塔利班已经撤退了。
情势刚刚恢复些,无线电里就传来先导坦克的报告,在前方视线死角的转弯处又有一道铁丝网挡在路上。工兵马上前出确认这里是否埋有地雷。当他们走到某个位置的时候,塔利班开火了。工兵小队立刻撤到前出支援的坦克后面。这时,200米开外的一个塔利班火力小组发射的一发RPG-7,直接命中支援坦克(豹-1C2)炮塔正面。横飞的弹片摧毁了炮长的主观测仪。车组启用备用观测仪后,用105碎甲弹回敬了一炮,击毙了一名塔利班。
加拿大陆军的豹-1C2坦克用105毫米主炮对数百米外的目标进行压制射击,发射的弹种似乎为碎甲弹。
尘埃落定后,车队继续向预定目标前进。这时候已经12点了。
在离村子还有700米的地方,清道夫分队再次陷入伏击。这次是来自南边的攻击。先导坦克、工兵和几分钟前刚被派来的阿富汗政府军纷纷开火还击。他们在先导坦克和一辆步兵排的LAV-III掩护下,于左侧进行战术机动。此时,前进观察员报告说我们获得了一架F-16的支援。它会用20毫米航炮进行一次空中支援。为了给飞行员指示目标,一辆坦克往葡萄风干室发射了烟雾弹。
当大家把注意力放在道路南边的时,分队指挥官把他的坦克机动到一个可以控制村子入口及其北部的位置——他认为这样对战局更有利。机动过程中,炮长发现在村子里的某堵墙后有可疑人员出现。坐在车长旁边的上尉指挥官确认了目标的存在。他们还发现,目标肩上正扛着一支RPG。上尉抬头确认没有己方步兵处在坦克炮冲击波的危险内,立即下令开火。
这名RPG射手也在同一时刻发射了火箭弹,但没有击中。而加军的105炮则击中了目标,炸起大片尘土。车组成员非常兴奋。即使在分队指挥官发报“接敌!方位2!——与RPG火力组交战并消灭之!”时,还可以听到他们兴奋的叫声。
当爆炸激起的尘土落定后,炮长发现另一名塔利班武装分子正在匍匐前进,想把之前被打落在地的那支RPG捡起来。装填手毫不迟疑地又装填了一发碎甲弹,车长立即下达开火令。这下,那边再也没有动静了。与北部敌军的交战至此结束。
从坦克潜望镜中观察进入村庄的工兵,右侧近处的工兵携带着探雷器。
小结
在经历半年的战斗后,战斗群成员们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即:坦克是不可或缺的;加军事实上总在使用纵队战术;路上的障碍物总处于敌人的视线或者火力射程内;加军的射界受到了地面天然障碍物的严重限制;坦克和战地抢修车辆的协同降低了可能遇到的种种风险。
加军参战部队在周期4行动中几乎用遍了平时所训练过的一切知识,并在使用过程中对此稍加变化,以应对敌军的威胁和扎里-本杰瓦尔地区高度复杂的地形条件。在侦知塔利班对坦克的反应和对抗手段后,加军开始在各种任务中使用坦克,以限制塔利班对其作战意图的窥探。
加拿大陆军的豹-1C2在阿富汗安全部队士兵的支援下前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坦克和车下作战的部队找到了各自所应扮演的角色,并发现:能否成功执行任务,与各兵种对彼此的了解有着必然联系。在这6个月里,不同的兵种逐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坦克冲到埋雷的障碍物前支援工兵;步兵进入民居确保坦克侧翼的安全,工兵在开阔地匍匐前进以确保前方壕沟的安全。
这些实例,让人们意识到了混编战斗群的力量和能力。
周期7行动中加军装甲部队被预先部署到村镇东侧,准备拦截漏网之鱼。
来源:憑蘩之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