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打疼了?特朗普忙派密友访华,要在两件事上求中国手下留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2 16:38 3

摘要:这位名叫史蒂夫·戴恩斯的蒙大拿州共和党参议员,此番访华的目的很大程度上被外界解读为要给特朗普政府“解痛”,在两件事上求中国手下留情。

2025年3月20日,一个曾与中国打过多年交道的美国政客抵达北京。

这位名叫史蒂夫·戴恩斯的蒙大拿州共和党参议员,此番访华的目的很大程度上被外界解读为要给特朗普政府“解痛”,在两件事上求中国手下留情。

究竟是哪两件事呢?

美国农民的日子从2018年起便开始陷入连续阴霾,但在2025年初达到新一轮谷底。

中俄伊三国会晤后,中国进一步降低对美农产品的依赖,“大豆转向巴西”彻底冲击了美国的农业供应链。

根据爱荷华州农场主协会的报告,光是2025年前两个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就暴跌了17%,近3000家农场因此倒闭或转产。

在广袤的北美平原,堆积如山的大豆与玉米成了美国港口的沉重负担。

曾经引以为傲的农业出口,如今竟成了难以甩出的“烫手山芋”。

如果说农民的破产是“源头之痛”,那么美国消费者也在承担“后端之痛”。

特朗普政府执意将对华进口商品关税提升至25%,本来想以此削弱中国对部分美国市场的竞争。

但现实是,一旦企业被迫承担更高的原材料和产品进口成本,势必会推高商品零售价。

2025年里,沃尔玛已是第三次提高中国商品售价,而美联储的调查显示,美国家庭平均每年因关税额外多支出2300美元,这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尤其雪上加霜。

贸易战的某种“回旋镖效应”显而易见。

要想让特朗普政府真正“感到疼”,离不开政治现实的压力。

农民在美国政治中始终扮演“关键选票仓”的角色。

而今,蒙大拿、俄亥俄等农业州选民对共和党的支持率呈明显下滑趋势,共和党内部甚至出现了“若失去农民等于失去核心盘”的警告文件。

戴恩斯本人来自蒙大拿州,深知这个“最后一道防线”不容有失,他若不能给这里的农民带来一丝实际利好,来自底层的叹息和愤怒恐怕势必会在接下来的选举中转化为对共和党的惩罚。

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外交官员来说,戴恩斯并不陌生。

他在担任议员前,就曾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工作了六年,甚至还促成了蒙大拿州与山西省缔结友好省州关系。

在美国国会里,他常被称为“对华通”,也比一般政治人物更了解中国的文化习惯与商业生态。

然而政治是复杂的。

2024年美国大选期间,戴恩斯为获得更多党内支持,公开站队特朗普的对华强硬路线。

可在关税战真正全面爆发后,他却私底下与中国商会联络,希望为蒙大拿的农产品和矿产争取新的出口通道。

一边对选民强调自己支持“美国优先”,一边又想方设法为家乡搭建与中国的“密道”。

这让他既被视为“对华密使”,也难免在美国舆论场上遭到某些鹰派的批评。

戴恩斯这次访华的低调迹象在于:白宫始终拒绝给他“特使”头衔,而中方则仅安排商务部司级官员与其会晤。

《金融时报》用“无授权的外交独舞”形容他此行的尴尬。

在越南之行后再到北京,他看似想在东南亚和中国间寻求一个新的战略平衡点,但缺乏白宫正式授权,能否有所斩获,还是未知数。

1、关税战解套

美国对华施加关税重压,使得不少企业在关键材料上面临断供危机。

中国在半导体材料和稀土资源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方想利用戴恩斯之行缓和对中国的部分关税,并希望限制中国对美国半导体材料的出口限制措施。

换句话说,美国盼着能让中国在这些高科技供应链上暂时手下留情。

但中方底牌同样有分量:商务部明示不会在对等原则上做出妥协,且要求美方取消对中企投资禁令。

双方博弈的关键就在于,戴恩斯此番带来了蒙大拿铜矿项目的合作方案,想以此换取更多稀土进口配额和技术支持。

这样的“筹码交换”过程,彰显出彼此在高科技和基本矿产上互有需求,却都不想让对方牵住自身经济命脉。

2、农民生命线争夺

穿行于越南与中国两地,戴恩斯的农产品诉求可谓关键一环。

美国的农民选票和粮食储备危机,逼迫参议员全力寻求中国重新购买美产大豆或其他农产品。

不过,中国这两年推进的“农业独立战略”也在提速:国内通过“黑龙江垦区大豆振兴计划”,大豆播种面积已同比增加23%。

与此同时,中国储备粮集团更多转向巴西采购大豆。

对美国农民而言,若失去这种全球最大买家,将意味着更大规模的破产。

戴恩斯访华前,突然转访越南,也与这一议题紧密相关。

他在越南密谈农产品转口通道的方案,希望能借助东南亚的地理与关税便利,让美国农产品以第三方身份进入中国市场。

然而,这项操作并非易事,一旦中方强化贸易追踪管理,转口贸易的空间也会被大幅挤压。

结语

《人民日报》曾锐评,“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戴恩斯访华带着某种急切的身体力行,用“密使外交”在中美之间找一条不大张旗鼓、但可行的路径。

一面是美国国内农民、企业、选民的抱怨与期待,一面是中国坚持的原则与筹码。

未来的转折点也许就在于双方会不会在某次宏观经济、科技合作或是国际安全议题上达成新的交集,从而开启新一轮的接触仪式。

来源:科普熊

相关推荐